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滾動 > 正文

焦點觀察:非遺傳承激濁揚清方可源遠流長

時間:2022-11-11 15:46:11    來源:河北新聞網    


【資料圖】

文化和旅游部最近在官網上發布消息,根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規定,取消王金勇、陳林、秦玉峰等5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資格。媒體梳理發現,其中3人系因違反法律法規或者違背社會公德,造成重大不良社會影響而被取消傳承人資格,還有兩人由于自愿放棄或者其他應當取消資格的情形而被取消資格。

人們往往對身邊哪些傳統技藝和傳承人進入“非遺名錄”、得到“官方認可”比較關心,對傳承單位或傳承人被取消資格則較少注意。其實,文化和旅游部去年就曾取消5人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資格;云南省、蘇州市等各級文化主管部門也曾對所轄個別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亮出“紅牌”;2018年河北對536名省級非遺傳承人進行年審后,也宣布取消其中3人資格……這些舉措,都標志著我國非遺保護制度中的“退出機制”已逐步建立起來。“有進有退”,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本清源、保持活力的重要手段。

非遺保護伴隨時代長河奔騰向前。大約30年間,我們的社會無論是公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觀念還是各級各地的保護制度,都經歷了一段高速發展時期。人們對古老技藝和傳統文化,從熟視無睹、漠不關心、任其凋零,轉而變得熱愛、珍惜乃至監管督促——因為人們知道,附著在這些文化“金名片”上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也日益受到重視,值得珍視。

許多傳承人講過這樣的故事:在最初幾批申報時,人們搞不懂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少人“被督促著”才參加了申報。但最近幾年,“非遺申報”已經成為許多手藝人、經營者和主管部門極為重視的一項工作,不僅傳承者的主動性增強了,競爭也變得激烈,甚至出現了一些不當乃至不法的行為。

這些行為如果不甄別、不剔除,任其污染非遺保護的純潔性和嚴肅性,非遺的河流就可能變成腐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長久生命力也將受到威脅。

不能讓幾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今年和去年被文化和旅游部宣布取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資格”的案例中,有人涉及重大貪腐事件,有人被司法機關公布為失信人員,還有人不能履行代表性傳承人的職責和義務。如果他們繼續利用“非遺”光環贏得信任、獲取利益,不僅會令廣大群眾失望,還可能誤導社會價值取向,久而久之,會把非遺保護制度變成不良行為的“保護傘”或者“遮羞布”,最終傷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弘揚。因此,“重申報,輕傳承”的這股不良之風,必須及早糾正。

涓涓細流匯成江河奔騰。自然如此,文化亦然:越是渴望保護傳承之事物,越需強其筋骨、增其活力,拓展其生存土壤——常青樹從不長在溫室里,永遠扎根廣袤田野上。當下,越來越多人尤其是年輕一代,關心、向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非遺傳承等領域探索出新路徑、新模式。他們不那么重視級別、資歷、排名、收益等靜態指標,卻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這些行動,同樣是寶貴的智慧和力量之源,應當納入非遺保護制度的完善之中。

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清淤疏浚的“退出機制”必不可少;保持開闊的視野,接納和支持多元的傳承樣態和傳承主體,則同樣重要。只有真正活躍的“生態環境”,才能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往開來,永葆青春。 (劉采萍)

關鍵詞: 傳統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