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法制 > 正文

耕牛定位、入侵報警……這地在鐵路護路模式上還創新了哪些妙招?

時間:2022-04-12 09:56:26    來源:江西政法網    

江西省鷹潭市被稱為“火車拉來的城市”,境內滬昆、鷹廈、皖贛三大鐵路干線和滬昆高鐵縱橫交匯,鐵路護路任務十分繁重。

視頻監控、高空瞭望、耕牛定位、周界防范、入侵報警、廣播喊話、手機APP……近年來,鷹潭市在持續抓好傳統護路聯防工作的基礎上,堅持向科技要戰斗力,試點開發建設全國首個鐵路安全智慧護路綜合管理平臺,創新構建鐵路護路新體系,轄區鐵路區段沒有發生一起耕牛擋道、路外傷亡及其他影響高鐵、普鐵安全的案(事)件,得到群眾的一致好評。

整合力量建設智慧平臺

“確保我市鐵路運輸安全和沿線治安穩定,鐵路護路聯防工作是不可或缺的。”鷹潭市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說。

為做好鐵路護路聯防工作,鷹潭市大力推動智慧護路項目建設,將智慧平臺建設作為智慧治理重點建設項目,納入市委常委會年度工作要點加以推進。并由市委政法委、市護路辦牽頭抓總,及時協調解決項目推進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高效推進智慧平臺建設落地落實。

同時,鷹潭市設立工作領導小組,迅速開展項目建設,財政局、發改委、大數據中心等相關單位在項目論證、審批、建設、驗收等環節密切配合、全力支持,形成了聯動合力,有效保障智慧平臺建設順利進行。

為確保智慧平臺建設工作落實到實處,鷹潭市委督查辦將平臺建設納入重點督查工作范圍,實行每月一次定期調度。市委政法委還將其列入平安建設重點檢查考評內容,嚴格跟蹤問效,強力壓實平臺建設職責任務。

智能預警助力沿線平安

“有耕牛靠近警戒區,請盡快前去處理。”

針對鐵路沿線群眾養殖耕牛不斷增多、耕牛擋道風險日益嚴重的情況,鷹潭市智慧平臺在接入試點沿線21路低空視頻監控探頭的基礎上,依托鐵塔基站安裝了7個高空瞭望攝像機,每個探頭可覆蓋鐵路周邊3平方公里范圍,有效彌補了低空監控無法避免環境物體阻擋、視野范圍較小的不足,對700余頭次散養耕牛向鐵路移動、可能危及鐵路安全的隱患有效實現超前預警。

同時,該市在試點區域對所有耕牛佩戴定位裝置,為護路隊員佩戴定位電子手環,在試點鐵路沿線設置虛擬電子圍欄,架設高空高頻應急廣播,一旦耕牛或行人觸碰電子圍欄,將自動啟動告警、廣播喊話,并通過手機APP及時調度耕牛主人、護路隊員,及時警示驅離行人、防止耕牛上道。智慧平臺運行以來,共智能預警10萬余次,消除安全隱患2000余次。

除耕牛外,鐵路沿線還有許多其他的安全隱患,為確保及時發現及時預警,鷹潭市組織力量開發建設了鷹潭智慧高鐵外部環境安全監管應用平臺。此平臺通過整合原有平臺功能,利用AI智能預警監控手段實現了鐵路沿線高空瞭望智能感知場景應用,對鐵路重點路段及高鐵周邊采砂偵測、違建識別、垃圾識別、入侵檢測、煙火檢測、施工識別、漂浮物檢測以及地質災害檢測等實行智能預警監控,及時發現問題消除隱患,保障高鐵及普速鐵路安全運行。

創新模式提升護路實力

鐵路護路不僅需要預警監控,鐵路沿線安全隱患綜合處置能力也是需要提升的一環。

為此,鷹潭市建立了值守平臺,通過融合前端感知信息,運用移動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科技,實現了鐵路安全隱患的統一接報、統一分流、統一督辦、合力處置和精準分析、綜合研判,助推鐵路護路從被動應對向事前防范轉型升級。

該市還通過創新技術支撐,把智慧護路平臺的工作模式,實現了從“靜態”向“動態”的轉變,監管手段從“人工”向“智能”的轉變,安全監管從“后置”向“前置”轉變,改變了以往管理靠人工查找的粗放管理模式,節省了人力、物力、財力,提升了鐵路交通安全監管、快速反應能力,為鐵路沿線運行提供重要保障。

同時,為實現資源共享、平安共建,該市將智慧平臺接入沿線各級綜治中心,將鐵路安全智慧護路工作納入綜治網格化管理體系,形成“線上+線下”、人防、物防、技防“三防”相結合的護路聯防管理模式,有力提升了鐵路沿線的安全隱患綜合處置能力。

(新法制報)

關鍵詞: 安全隱患 護路聯防 及時發現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