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法制 > 正文

今日關注:村民有了煩心事就往這個地方跑,社區居民贊不絕口……

時間:2022-10-12 19:36:31    來源:山西長安網    

“咱社區這個‘村居解憂室’,一下子就去掉了我的心病。”提起社區的“村居解憂室”,社區居民李大爺贊不絕口。

自去年11月,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區平陽路街道濱東社區設立“村居解憂室”后,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和工作人員傾聽居民的煩心事,幫助大家出謀劃策,解決各類心理問題,架起了一座為民排憂解難的“連心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村居解憂室”舉辦的心理講座活動,吸引不少居民參加

跟老人“拉家常”

62歲的李大爺曾是某機關單位負責人。兩年前,他退休在家,退休的落差讓他很失落,他經常獨自一人抽煙、喝酒。老伴發現后,建議他多與外界接觸,盡快適應退休生活,但他一直很抵觸,前不久健康狀況也出了點問題。聽說社區有了“村居解憂室”,還有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李大爺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走進解憂室,把自己的煩心事告訴咨詢師。

與李大爺促膝長談后,心理咨詢師余志勇為其量身制定了治療方案:一是正確認識并接受退休生活的現實,二是增加與親友的接觸交流,早日走出心理“灰色地帶”。同時建議他把身體調理好,鼓勵他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多走出家門,參加社區舉辦的各類活動,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增添生活的情趣,讓自己的精神有所寄托。

半個月的系統治療結束了,李大爺的身體變得硬朗起來,氣色紅潤、精神頭足,整個人又恢復了以往的活力。李大爺感激地說:“‘村居解憂室’真是幫大忙了,我還能發揮余熱,繼續為社會作貢獻!”

聽媳婦“發牢騷”

“難怪大家一有煩心事就愿往這里跑,我今天也受益了,說完心里輕松多了。”結束了咨詢的居民王女士由衷地感慨道。

“我婆婆總看我不順眼,干啥都不對,我快要崩潰了!”10月7日下午,王女士一走進濱東社區辦公區二層的“村居解憂室”,見到社區工作人員便開始倒“苦水”:原來,因工作關系,王女士去年從天津調回太原,與婆婆吃住在一起。周末,她喜歡睡懶覺,婆婆卻早早地把臥室的窗簾拉開,打開窗戶,說“要換換空氣”。她把從“小紅書”“吃播”里看到的熱銷食品買回家讓婆婆嘗,婆婆嫌她大手大腳,亂花錢……婆媳關系一度緊張。

社區工作人員認真傾聽完王女士的“家丑”后,幫她分析原因并支招:“老人們過慣了節儉日子,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但憂患意識已深植在他們身上。我們年輕人應該學習他們勤儉持家的光榮傳統。你們雙方現在仍處于磨合期,你們可以事先把各自的生活習慣告訴對方,加快了解,避免矛盾和誤會產生。”聞聽此言,王女士點頭表示贊成,緊皺的眉頭漸漸舒展開來。

為居民“解煩憂”

鄰里糾紛、夫妻吵架、親子關系緊張、老年人心理疏導、孩子網癮……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社區居民們心里有了“不舒服”“不痛快”,就會來到社區“村居解憂室”傾訴、求助。社區設立的“村居解憂室”不僅走進了居民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也成為居民們的“心靈驛站”。

社區通過整合轄區優勢資源,讓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有經驗的社區工作人員“坐班”接待居民到訪,傾聽大家“拉家常”“吐心聲”“發牢騷”。“村居解憂室”還不定期舉辦心理講座、團體沙龍、家庭治療等活動,幫助居民擺脫心理困境,增進身心健康。在調解矛盾、化解心理憂愁之余,還能征集民情民意,營造和諧美好的社區環境。

社區主任史詳告訴記者,通過走訪發現,一些居民面臨婚姻家庭、學業壓力、親子教育等問題,如果不能及時得到排解,很容易導致心理亞健康,產生心理問題。“村居解憂室”給居民提供了一個發泄情緒、舒緩心理的好去處,讓居民們愁容而來,笑容而歸,提高生活品質的同時,共同建設和諧美好家園。

來源:晉陽劍微信公眾號

關鍵詞: 心理咨詢師 工作人員 心理問題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