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法制 > 正文

環球消息!童聲合唱、皮鼓傳承……柳州基層治理精細化讓搬遷群眾幸福“滿格”

時間:2022-10-14 15:28:59    來源:平安廣西網    

“社區管理井井有條,生活十分方便,治安也特別好,我們很滿意!”談起在苗家小鎮住得是否舒適,3年前從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洞頭鎮寨登村搬來的梁翠云一家人都連連說好。

梁翠云一家的幸福新生活,是廣西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一個縮影。


【資料圖】

如何讓搬遷群眾住得下、穩得住、融得進、過得好?廣西各地主動“領題”、巧妙“破題”、全面“答題”,堅持“黨建引領、網格管理、三治融合、共建共治”理念,扎實推動基層治理工作深入開展,讓搬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黨建引領讓搬遷群眾居住更舒適

在大山里生活了大半輩子,60多歲的柏治常在成為爺爺的時候終于搬出了大山,搬到天峨縣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六排鎮長安家園社區,開啟了嶄新的生活。

“我做夢都沒想到能住上這么漂亮的樓房,感謝黨、感謝政府!”提起住進新居,柏治常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為確保搬遷群眾住得下、穩得住、融得進,天峨縣在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選址上,堅持縣委統籌,遵循規劃先行、項目帶動、產業支撐、穩定發展思路,選擇在工業園區、中心城鎮、鄉村旅游區等人口聚集、配套完善、有產業基礎的地方建立安置點。

“讓‘村民’成‘居民’,不只是‘搬個家’,更要做到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幫扶車間,讓更多的搬遷群眾成為‘產業工人’。”天峨縣委常委、副縣長李玉剛介紹。

廣西聚焦易地搬遷群眾“急難愁盼”,積極探索建立后續幫扶長效機制,提高搬遷群眾的融入感、歸屬感。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走進隆林各族自治縣鶴城新區,映入眼簾的是一棟棟漂亮的高樓、寬敞整潔的文化廣場、錯落有致的景觀樹,休閑的居民或翩翩起舞,或悠然漫步,一幅充滿詩意的生活畫卷徐徐展開……

“我們過上城里人的生活啦!”10月6日晚,在鶴城新區一家企業工作的徐文武下班吃完飯后,就與鄰居說說笑笑,一起去廣場跳舞。

鶴城新區是隆林縣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之一,這里共安置3372戶14606人,占全縣搬遷人口76.17%,搬遷群眾來自全縣16個鄉(鎮)176個村5個民族,被譽為“民族聚居大家庭”,被評為全國“十三五”時期200個美麗搬遷安置區之一。

產業帶動讓搬遷群眾就業更順心

清晨,秋陽朗照,在融水縣苗家小鎮,三三兩兩的老人坐在一起聊天,不時傳來陣陣歡笑聲。

早上8時30分,田美香匆匆走出家門,開始一天的工作。“過去我在廣東打工,現在安置小區‘扶貧車間’上班,照顧大人小孩很方便,每月工資3000多元。”說起現在的生活,田美香一臉喜悅。

新房子、新工作、新生活。對于田美香來說,過去的苦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易地搬遷是手段,脫貧致富是目的。融水縣把產業作為易地扶貧搬遷的基礎,大力招商引資,以優先供給扶貧車間用地、優先保障幫扶車間配套、優先給予幫扶車間申報項目獎補、確保優先接收搬遷戶務工、確保搬遷戶務工及時獲得薪酬、確保不隨意解雇搬遷戶等為總要求,精準對接和引進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讓企業“安營扎寨”到家門口,成為推動搬遷群眾就近就業的“主力軍”。

“易地搬遷來到新的環境,首先需要解決的是群眾的就業。”苗家小鎮第一書記蒙豪說,“目前,全縣共建成搬遷點就業幫扶車間43個,帶動搬遷群眾就業2221人。”

國慶前夕,走進上林縣西燕鎮幸福小區居民藍育康的家,看到屋內中式裝修風格,電視機、冰箱、沙發等家具家電一應俱全。“以前住西燕鎮東敢村的老土坯房,可以說是家徒四壁。”藍育康說,“政府給我們建了漂亮的新房,生活太幸福了。”

現在,藍育康在社區有一份管理員的工作,每個月有固定的收入。“以前在村里除了種地,沒什么事情可做。在這里就不同,下了班可以在周圍逛逛,回到家還能練字,有趣多了。”藍育康笑道。

改變了生活方式,過上了幸福生活,藍育康的經歷,是上林縣1.6萬搬遷人口的縮影。2016年以來,上林縣通過建設8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完成安置16019人目標任務,同時積極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向著“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目標邁進。

網格管理讓搬遷群眾生活更幸福

“在我的‘轄區’,搬遷戶有啥事都找我,大到政策講解,小到矛盾調解,我都管。”9月21日,三江侗族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南站社區樓棟長、二級網格員侯宜生說起自己的工作,滿臉笑意。

作為樓棟長、網格員,侯宜生平時在自己管轄的6棟樓間來回巡查,監督搬遷群眾打掃門前衛生,提醒他們報名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有時候要工作到晚上9時。

工作辛苦而瑣碎,但侯宜生樂在其中。2019年,他作為第一批搬遷群眾入住南站社區。看著還在建設中的社區,他懷著讓“家”變得更好的憧憬,參選社區樓棟長。通過社區居民代表大會選舉,他如愿當選,成了樓棟“管家”。

那時,南站社區開始自上而下推行基層自治,以侯宜生為代表的樓棟長、聯戶長們按照“一中心+一張網+搬遷戶”原則,分工管理各自樓棟間各項事宜,有專管紅白喜事的,也有負責調處矛盾糾紛的。

這些年,三江縣南站社區易安點迎來許多新變化,搬遷群眾與社區工作人員一道將基層自治規范化細致化,讓大家的獲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強。

三江南站社區殘疾人集中就業基地讓易安區廣大殘疾人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把“黨建+”元素嵌入易地扶貧安置工作中,政府專門成立易地扶貧搬遷管委會,在仫佬家園、鳳凰寨、老鄉家園等三個安置點推行“黨建+民情回單”服務機制。機制運行以來,共辦理群眾訴求5930多件。

金秀瑤族自治縣在易地扶貧安置點成立黨支部和服務站,協調、解決搬遷戶入住后遇到的各種問題。同時,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附近安排8.7畝農田建設“微田園”,讓搬遷群眾“耕有其田”,記住鄉愁。

文化賦魂讓群眾精神生活更充實

“我們民族的元素都在,很心安。”搬到安置點的搬遷戶們,第一眼就愛上了這個民族風情濃郁的“新家”。

以白褲瑤圖騰牛為文化主題和設計元素,南丹縣里湖瑤鄉朵努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加入了瑤族吊腳樓風格設計和瑤族文化元素,并配套建設休閑廣場、游方長廊、蘆笙場、文化一條街等,讓搬遷群眾有親切感。

“咚—咚—嗒,咚—咚—嗒……”伴隨著悠揚的鼓聲,9月19日,數百名學生隨著鼓點,在南丹縣王尚小學的文化廣場上載歌載舞,熱鬧非凡。

跳猴鼓舞、陀螺競技、童聲合唱、皮鼓傳承……這是王尚小學利用課余時間傳承民俗文化。“我們想讓瑤鄉的孩子們從小樹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厚植家國情懷。”王尚小學校長覃玉先說。

王尚小學是南丹縣“千家瑤寨·萬戶瑤鄉”易地扶貧搬遷項目配套工程。為使白褲瑤脫貧搬遷群眾子女能安心入學、放心就讀,學校開設了銅鼓、皮鼓、陀螺、民族服飾傳承班及朵努同聲合唱團等十多個民族文化傳承特色課程,既是“留住根”的教育,又可以增強少數民族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學校創編的《瑤童戲鼓》《勤擇格拉》等獨具民族特色作品,先后登上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廣西少兒春節聯歡晚會等大型舞臺,真正讓瑤鄉文化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百色市把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節搬進安置點,以“壯族三月三”傳統節日為契機,唱響“民族團結一家親”主旋律,拉近搬遷群眾間彼此的距離,增強搬遷群眾的親情感、安全感、歸屬感和幸福感;向搬遷群眾發放維護民族團結的倡議書,激發各族群眾參與創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全民共建、共創良好局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共同助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創建工作。

(廣西法治日報)

關鍵詞: 南站社區 民族團結 安置小區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