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法制 > 正文

“紅色堡壘”建到群眾家門口,陜西咸陽以“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

時間:2022-12-24 21:31:09    來源:陜西日報    

11月26日,在陜西省咸陽市秦都區渭濱街道小薇書吧內,居民們趁著午后閑暇時間閱讀


(資料圖片)

建強“紅色網格”、打造“紅色物業”、創新推行“公益+市場”社區治理新模式……近年來,陜西省咸陽市秦都區堅持以“黨建+”引領提升城市精管細治水平,把服務“觸角”延伸到基層末梢,將“紅色堡壘”建到群眾家門口,用一件件看得見、暖人心的民生實事托起百姓“穩穩的幸福”。

“小網格”管好“大小事”

“退休之后我自告奮勇當起了社區網格員,雖然每天忙個不停,但很充實。”11月22日,陜西省咸陽市秦都區渭濱街道704社區網格員李安玲正對自己負責的住戶進行走訪。

在704社區,像李安玲這樣的網格員還有20多名。他們每天大多數時間都“泡”在社區里,開展“幫辦代辦”服務、為特殊群眾上門送服務、協助參與疫情防控工作、協調解決鄰里矛盾糾紛……哪里有群眾的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哪里就有他們忙碌的身影。

一個“小網格”,就是一張精密的服務網絡。怎樣推動多元主體廣泛參與,將這些網格織得更密更牢?咸陽市秦都區將全區112個社區劃分為893個網格,配備網格管理員1219名,并明確機關、社區黨員干部為網格員、社區黨組織書記為網格長,建立起“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網格(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居民黨員中心戶”五級網格體系。

網格統籌、定崗到人、聯系到戶,“一竿子插到底”的工作方式,不僅將社區民生服務、環境治理、治安維護等諸多事項納入其中,也讓治理更加精細化、服務更具主動性。

“網格化管理先后為群眾解決了小區停車、住房、就業等方面的難題500余件,真正實現了‘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渭濱街道人大工委主任仵榮說。

為將更多便民服務送到群眾身邊,咸陽市秦都區還在公園、廣場、十字街頭等人群聚集地建立“心心秦家”黨群服務中心,免費提供手機充電、快遞存取、應急雨傘借取、閱覽、休息等多項服務。

“天氣越來越冷,有時候想喝口熱水、休息一下,我們就來這里,很方便。”11月24日,在渭陽西路街道濱河路“心心秦家”黨群服務中心休息的環衛工人楊明明說。

一方小小驛站,彰顯治理智慧。如今,遍布全區的141個“紅色驛站”織就出一張街街有旗幟、路路有服務的“紅色地圖”,成為當地百姓幸福生活的“加油站”,架起了社區與群眾間的“連心橋”。

“手拉手”親如“一家人”

11月25日,記者來到咸陽市秦都區渭陽西路街道七里鋪小區,午后的陽光灑在整潔平坦的路面上,角落的便民空間里休閑座椅、健身器材擺放整齊,三三兩兩的居民正在此健身、休憩。老小區“煥新顏”,改變是如何發生的?

為徹底破解城市“三無”小區基礎差、無人管、管理難的治理難題,咸陽市秦都區著力打造“紅色物業”品牌,探索運用社區物業孵化培育“七步法”,引入第三方物業服務機構,通過推行社區物業一體化辦公、雙向交叉任職等舉措,讓社區攜手物業形成“1+1>2”的合力。

“紅色物業”不僅為七里鋪小區配備了相應的管理、保安、保潔人員,還先后安裝了人臉識別門禁、車輛道閘、監控系統,更換了路燈、樓道照明、井蓋等配套設施,使小區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不只是七里鋪小區。位于渭濱街道的錦華社區是依托延長石油西北橡膠公司建設的單位型社區,老齡化較為嚴重,65歲以上老人占社區總人口的22%。如何打造“家門口”的養老服務圈,讓轄區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是社區治理的關鍵。

為解決老年人活動陣地不足的問題,錦華社區發動“兩委”成員、物業人員、轄區企事業單位代表、居民代表、律師、“五老”代表,組成居民議事組織“錦囊團”。“錦囊團”出謀劃策,幫社區收回了1000余平方米的辦公用房場地。

有了陣地,才能更好地為居民提供服務。在充分了解居民意見和需求的基礎上,咸陽市秦都區錦華社區整合要素資源,創建“七彩錦華”社區品牌,設置了7個陣地服務功能分區,免費為轄區居民提供娛樂、就餐、調解矛盾等各方面服務。

11月25日,咸陽市秦都區錦華社區服務站里熱鬧非凡。老年大學聲樂班不時傳出歡快悠揚的歌聲,舞蹈團的團員忙著排練新舞蹈,棋牌室里幾位老人正在切磋技藝……如今,這里已經成了轄區老年人的“幸福聚集地”。

“小資源”換取“大服務”

“王大爺,今兒天暖和,來理發啦!”11月26日,在咸陽市秦都區渭濱街道小濱工坊,理發師李小艷一邊理發,一邊熱絡地招呼顧客。

今年36歲的李小艷是渭濱街道西大寨村人。雖有好手藝,但之前的10多年,因租不起門面房,她一直在路邊支著“流動攤位”理發補貼家用。

2021年4月,致力于解決“為轄區群眾提供家門口的貼心服務”和“為再就業群體提供家門口的就業平臺”問題,咸陽市秦都區渭濱街道孵化培育了12個不同類型的社會組織。通過街道免費為社會組織提供場地、社會組織無償或低償為轄區居民提供服務的形式,渭濱街道探索出“公益+市場”社區治理新模式。

李小艷就是受益者之一。通過參加每季度一期的再就業培訓班,她把自己的理發攤“搬”進了小濱工坊。在小濱工坊,政府為經過培訓的手藝人提供了免費的經營場地,水電費、物業費全免。而手藝人只需定期進社區,為老人、特殊人群提供義剪、電器修理等公益服務。

此外,為滿足群眾閱讀需求,咸陽市秦都區還精心打造了可供居民免費借閱書籍、學習交流的小薇書吧;針對老年人買菜不方便、一人餐難做等“吃飯難”問題,秦都區為轄區60歲以上老人定時定點提供午餐和晚餐……

著眼于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需求,咸陽市秦都區用心用情打造一系列特色黨建服務品牌,初步構建起了“基本服務政府兜底、公共服務多元供給、專業服務市場為主”的社區治理新格局。

關鍵詞: 陜西省咸陽市 社會組織 提供服務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