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法制 > 正文

【全球熱聞】上海崇明法治護航世界級生態島建設 打造綠色發展多方共贏新格局

時間:2023-05-06 09:36:20    來源:法治日報    

“1+X”是上海市崇明區近年來為世界級生態島建設量身定制的法治保障體系。據了解,“1”是指一部地方性法規,“X”是指多部政府規章和市級規范性文件,治理內容涵蓋生態環境保護、產業結構調整、垃圾治理等方面。


(資料圖片)

崇明島是世界最大的河口沖積島、中國第三大島,被譽為上海“綠肺”。自21世紀初,這里便開啟生態島建設歷程,2016年起,更是邁出世界級生態島建設新步伐。

圖為生態警長巡河時處理河道地籠。崇明橫沙派出所供圖

近日,《法治日報》記者來到這里,探訪近年來當地法治護航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的明顯成效和鮮活案例。

法治引領生態保護

陽春三月,水鳥嬉戲,蘆葦搖曳。近20年來,崇明東灘候鳥保護區鳥類總數從98種增加到298種,每年有百萬只次候鳥在這里棲息繁殖、過境越冬,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就有7種。

這是崇明持續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成果之一。近年來,《崇明禁獵區管理規定》《崇明區公益林管理辦法》《關于崇明區生態保護紅線劃定與管理的實施意見》《崇明區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建養一體化”管理辦法》等一系列規章制度陸續實施,形成了生態環境保護的法治合力。

“非法捕獵、產業污染、能源結構層次分布不均等問題始終困擾世界級生態島建設,以最嚴密的法治體系夯實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石是破解‘先污染后修復’生態治理困局的必由之路。”崇明區生態環境局負責人說。

據了解,2017年,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專門制定了《關于促進和保障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的決定》。在此基礎上,崇明致力于打造“1+X”法治保障體系,分別從護航生態環境、生態產業、生態人居三個方面扎牢生態保護制度籬笆。

在生態環境方面,《崇明區2021—2023年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的印發開啟了第八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實現對生態環境風險全面管控,生態空間功能穩定提升,推進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加快形成,構建生態島“大環保”格局。

在生態產業方面,《崇明區促進都市現代綠色農業加快發展政策意見》指引崇明堅定不移走高科技、高品質、高附加值的生態農業之路,而《崇明重點發展生態產業正面清單》《崇明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則通過優化負面清單調整產業結構。

在生態人居方面,《關于崇明區農村垃圾綜合治理的指導意見》《崇明區綠色交通發展指導意見》《崇明區綠色建筑管理辦法》為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新能源公共交通發展、綠色建筑提供指引,《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綠色生態城區規劃建設導則》更是為崇明打造具有全球引領示范作用的世界級生態島繪制了總藍圖。

短短5年間,13部政府規章和市級規范性文件相繼出臺,涵蓋了生態農業、綠色交通、產業調整、濕地保護、農村垃圾治理等方方面面。

多元合力共建文明

“河底有一條地籠!”崇明橫沙派出所生態警長孫輝清晨在巡河時發現了一條8米長的廢棄地籠,并作了及時清理。

在崇明,像他這樣的生態警長有232名,他們通過“一所五隊”生態保護聯動平臺,共同守護全區17256條、總長10600.78公里的河道。

除了生態警長,崇明區人民檢察院、區生態環境局、區水務局還分別設立生態檢察長、河長、湖長、環長“四長協同”機制,整合管水治水、生態保護、安全生產等職能,在項目違建、畜禽養殖等生態環保重點領域開展常態化協作。

同時,崇明區借力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東風,主動與江蘇啟東、海門、太倉等地簽訂聯勤聯動協議,形成北長江口生態環境保護聯防聯控機制。

此外,崇明區還不斷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有效銜接。崇明區檢察院首創生態檢察工作站,提前介入破壞生態環境案件,辦理的上海市首例長江經濟帶跨省行政公益訴訟案件,開創“風險型”公益訴訟的先河。崇明區人民法院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工作服務保障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的意見》,成立全市首個環境資源審判庭和首個環境資源審判法官工作室,進一步加強環境資源審判工作。

正是這一系列有效舉措,崇明區有效實施退捕禁捕行動、創新全國首個奶牛“兩病”區域凈化模式、建設動物無害化處理中心,并先后獲評農業農村部海洋伏季休漁先進集體、全國農業農村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1+X”法治保障體系護航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獲評第二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項目。

綠色發展多方共贏

從奚家港出發,至團結沙開船到新河,在約100海里的巡線里,曾經的“刀魚王”彭海兵和一群大學生志愿者出海觀測江豚蹤跡,為保護江豚收集資料。

從手下一度有四五十條捕撈船的“破壞者”,到致力于修復灘涂生態系統的“保護者”,彭海兵是崇明諸多老漁民退捕上岸的一個縮影。早在2005年,崇明區就出臺相關制度文件,將涉水漁民納入小城鎮社會保險參保范圍。同時,漁民也可按照農民建房政策,由鄉鎮提供土地,集中解決漁民住房。

如今,他們有的進企業、做生意,有的被安置到公益崗位上,還有的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從捕撈船換到了漁政船,繼續發揮余熱。漁民退捕上岸的問題解決了,生態產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經濟等在法治護航下隨之也發展起來。

隨著生態產業正面清單等政策文件的出臺,棉紡、織布、磚瓦、金屬壓延等一大批落后產能被淘汰出島,涉汞、化工、鋼鐵等工藝生產項目全部關停,為崇明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充足的發展空間。

農業發展負面清單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聯合懲戒辦法等政策,則推動現代新農業快速發展,創建“兩無化”農產品體系,打造引領未來農業發展的“植物工廠”。

在相關規章制度的規范指引下,崇明區成為全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區。第十屆中國花博會在崇明成功舉辦,民宿產業實現從零散個體式發展邁入行業式發展,全國首個《生態民宿等級評定標準》和《崇明生態民宿等級評定辦法》更是帶動催生了一批五星級生態民宿。

“近年來,我們持續推進卓越法治政府建設,為綠色發展筑牢法治屏障,為打造高能級生態、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奠定法治基礎,并推動實現地區經濟快速增長、生態優勢不斷增強、民生福祉穩步提升,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與滿意度。”崇明區司法局黨組書記、局長時楓說。

記者手記

崇明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譽為“太平洋西岸難得的凈土”,有上海“綠肺”之稱,記者在這里切實感受到“綠色發展、生態優先”給當地帶來的巨變,而護航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的正是當地持續推進的法治政府建設。

在此過程中,崇明能夠先行先試做好頂層設計,在制度建設層面,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法治護欄。更難能可貴的是行政執法機關形成執法合力,司法機關強化行刑銜接,人民群眾自覺退捕上岸,而這就是世界級生態島建設行穩致遠的秘訣。

關鍵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