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法制 > 正文

“北京名醫”賣假藥被判罰1700余萬!最高檢發布食藥安全公益訴訟典型案例

時間:2022-03-18 20:32:12    來源:中央政法委長安劍    

“北京協和醫院陳醫生,糖尿病權威專家為您診療,聯系電話:010......”

2020年初,家住遼寧省大連市甘井子區的周女士在網上查詢糖尿病治療方法后,隨即彈出了此條推送信息。

詳細咨詢后,周女士花了5千多元,購買了該權威專家推薦的治療藥。誰知病情遲遲不見好轉,指標竟一路上漲。感覺上當受騙的周女士這才選擇報警。

近日,最高檢發布了一批檢察機關食品藥品安全公益訴訟典型案例,該案就是其中一起。

原來2019年初,鄒某甲、鄒某乙兄弟二人做起了發財夢,他們從網上購買了成分不明的粉末裝入膠囊,制成“藥劑”,再進行藥品包裝,冒充“清膚消癢膠囊”“百草血糖康膠囊”“脈管舒靈膠囊”等不同種類的藥品。

為了打開銷路,兩人又搖身一變成了著名醫院的醫生,進行“電話接診”。針對不同病情的患者,事先準備好不同說辭,很快就開始以專家身份在網上解答病情并推銷假藥。

對接收的訂單,鄒某甲負責包裝快遞,發快遞,鄒某乙負責建立賬戶收款。網絡銷售假藥范圍輻射到全國各地。

遼寧省大連市甘井子區人民檢察院接到案件后,發揮一體化辦案優勢,第一時間移送公益訴訟線索。接下來的偵查取證過程中,檢察機關與公安機關協同配合,全面調取電腦賬單、微信記錄、銀行流水等證據,最終確認——兩人生產銷售的42種藥品均為假藥,銷售假藥3860人次,銷售金額達581萬多元!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購在給消費者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為一些不法經營者帶來可乘之機,更讓不少“周女士”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延誤病情。對于這些網上投放虛假廣告、假冒知名醫生、制售假藥牟取暴利的黑心犯罪嫌疑人,如何加大打擊力度,讓他們“痛到不敢再犯”?

2021年3月9日,大連市甘井子區檢察院對鄒某等人生產銷售假藥違法行為公益訴訟立案,發布公告后,沒有法律規定的機關和社會組織提起公益訴訟。4月12日,甘井子區檢察院向區法院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請求依法判令鄒某等人共同承擔銷售金額3倍懲罰性賠償金1743萬余元,并公開賠禮道歉。

10月9日,甘井子區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以生產銷售假藥罪分別判處鄒某等人十五年至五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并處罰金,且追繳違法所得,同時對檢察機關提出的公益訴訟請求全部予以支持。一審判決后,鄒某等被告提起上訴。2021年12月29日,大連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與一般生活用品相比,被“包裝”過的假“名醫”、假“良藥”似乎更難以被消費者識別,在此次發布的12件典型案例中,涉及食品安全領域案件4件,藥品安全領域案件8件。

藥品安全事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而利用網絡制售假藥,數量大,銷售范圍廣,更嚴重損害眾多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檢察機關充分發揮刑事公訴和公益訴訟多元職能,在打擊刑事犯罪的同時,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提出懲罰性賠償訴訟請求,最大限度追究嚴重違法者的法律責任,有力震懾了犯罪,切實維護了消費者合法權益。

關鍵詞: 公益訴訟 檢察機關 甘井子區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