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法制 > 正文

一次特殊的“家訪”,“大墻”內他看到母親和女兒的視頻時他哭了

時間:2022-03-31 16:11:13    來源:陜西監獄    

2021年3月的一天,一封信放在了陜西富平監獄七監區教導員劉國華的辦公桌上。

“劉教導,您好。雖不曾相識,但時常聽到劉樂(化名)說起您對他的關心和照顧。作為他的家人,我能感受到你們對他所付出的心血,我想在這里說一聲謝謝……”

此類來自罪犯家屬的信件,劉國華之前也收到過。今天的這一封,字數不多,言語質樸,卻讓他尤為動容。

“改造罪犯,就是要在教育和幫助的路上一碗水端平。”

劉國華是四川攀枝花人,從家鄉天府之國到秦川渭北平原,從一線管教到監區教導員,他一干就是三十年。那封信中提到的劉樂,因犯搶劫罪被判處死緩,今年已是他服刑的第12個年頭。

現年35歲的劉樂,經司法精神醫學鑒定為邊緣智力人,因智力異于常人,在犯群中顯得格格不入。他性格孤僻執拗,脾氣暴躁易怒,甚至還動不動故意挑起事端,經常與他犯吵架拌嘴,他犯也經常拿他取笑逗樂,稱其為“瓜娃”。

“活著對他而言,僅僅就是一天天熬日子罷了”,劉樂的姐姐曾在電話中跟劉教導無奈地哭訴。起初,家人們還想幫幫他,但是這樣一個身有殘疾又在監獄服刑的人,時間久了,連他的姐姐也深感有心無力。慢慢地,也就不自覺地疏遠了他。

面對這樣的特殊罪犯,劉國華留心了。他在罪犯大會上明令禁止給他犯起綽號、叫綽號;每次開飯時,他都要看看給劉樂的飯菜是不是打少了;劉樂感冒了,他督促衛生員給其按時吃藥;找劉樂談心是他每個工作日的必備環節,關注劉樂的改造狀態也成了他的本能。

前年冬天,天氣格外寒冷,劉樂雙耳雙手生了凍瘡。凍裂的傷口用藥后幾天仍不見好轉,劉國華帶著劉樂到獄內防疫站就診,因為劉樂說不清道不明,他馬上聯系家屬了解劉樂的既往病史和用藥禁忌,引導劉樂遵從醫囑。手上的凍瘡裂口愈合了,劉樂心里的那道口子也有了好轉的跡象。

他感受到了教導員對自己的關心,一有事就“不客氣”地找劉國華。頭疼腦熱了,找劉國華要藥;衣服紐扣掉了,找劉國華要針線;覺得心里不舒服了,找劉國華聊天。在劉樂心中,劉教導是最關心他的“好人”,他在劉教導面前變成了一個聽話又依賴他的“孩子”。

可劉國華心里明白,對于包括劉樂在內的所有罪犯來說,能時常收到家里的“信兒”,才是他們積極改造的原動力。

為了讓劉樂覺得沒有被“拋棄”,劉國華趁熱打鐵,在監獄審核同意下,積極聯系親屬,希望能定期與該犯視頻會見。為此,劉國華沒少“碰釘子”,打去的一通通電話,要么被婉言拒絕,要么被直接掛斷。一次次被拒,他再一次次撥通。直到有一次,劉國華聯系到了劉樂的姐姐。

對于弟弟,姐姐心疼又無助。“他這么大了,現在又是這樣的情況,我很想幫他,但又不知道該咋辦。劉警官,麻煩你多幫幫他,也許他的日子還能有個盼頭。”此后,劉國華每周都督促劉樂和姐姐通話,還會引導他把心里的想法寫下來。一向形只影單的劉樂,眼神里慢慢地有了光。

說起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劉國華說得最多的話就是,“改造罪犯,就是要在教育和幫助的路上一碗水端平。不管他曾經怎么樣,我的職責就是讓他正視過去犯下的罪。法律讓他們到監獄服刑,不是讓他們放棄自己、脫離社會,而是為了贖罪和改過,為了社會上多一個守法公民。”

“她們是他的軟肋,我得想辦法使之成為他的鎧甲。”

罪犯楊某,右眼殘疾,大肆賭博,不僅把家中資產輸得精光,還變本加厲、吸食毒品,導致債臺高筑,是當地遠近聞名的“毒眼龍”,后因販賣毒品、搶劫被判無期徒刑。

因為吸毒,妻子與楊某離了婚,給他丟下一個殘疾女兒。入獄后,父親離世,患病的母親孤苦一人,只能依靠已經遠嫁他鄉的姐姐偶爾探望。

在監獄服刑的楊某,面對家中如此困境,他如同沒了根的樹一樣,一天天消沉下去。“不要跟我談以后,那些我看不到摸不著,我也不配擁有未來。”他破罐子破摔,過一天混一天,那種看不到頭的絕望像一只看不見的大手一樣,抓著他不放,他變得敏感、好斗、逆反,入獄后頻頻違反監規紀律。

楊某家中的情況和服刑改造狀況,劉國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怎樣才能讓一棵將死的大樹重新煥發生機,怎樣支撐一個對生活失去希望的人重新振作?他心里一直在嘀咕著。

“得幫他解決問題,讓他感受到自己被需要,讓他心里有個盼頭”。

工余時,監區談話室里經常有了劉國華和楊某的身影,而且兩人常常一談就是幾個小時。面對劉國華,楊某似乎總是有說不完的話,糟心的、難辦的、猶豫的,他都給劉國華說。可說到底,楊某最牽掛的還是他年邁的母親和身有殘疾的女兒。

“她們是他的軟肋,我得想辦法使之成為他的鎧甲”。

經過監獄領導同意,劉國華和其他幾個同事坐火車去了楊某的家鄉陜北神木。楊某生長在偏僻山區,通過當地司法所和村委會的幫助,劉國華確認了楊某家的具體位置。黃土高坡的路溝壑蜿蜒,劉國華找了臺農用三輪車,翻山越嶺幾十里,來到楊某家,見到了他年邁的母親和女兒。

看到滿臉滄桑、一直抹眼淚的老人和神情異樣卻難掩童真的楊某女兒,臨走前,劉國華掏出兜里的幾百元錢塞給老人,又找到神木縣民政、司法部門,溝通情況,尋求幫助。不僅為楊某調解了與姐姐的家庭財產糾紛,還給他的女兒辦理了低保。

回到單位后,劉國華給楊某看了一段他母親和女兒的視頻。“兒,你在里頭要聽警察的話,要相信政府,我好著哩,你不要操心家里,娃娃也好著,劉警官給咱聯系了政府保障,啥都好著……”,那一刻,這位因吸食毒品妻離子散、家徒四壁都沒有掉淚的男人,跪在地上放聲大哭。

從此,楊某變了。他說:“劉教導這么關心我,比我的親人還親,我要用悔罪改造的行動報答他”。

“只要能治好他們的病、醫好他們的心,我做的這些就值!”

除了罪犯劉樂、楊某,還有曾被監區列入危頑犯的馬某、入獄初期一心求死的張某、因涉黑被判刑入獄的楊某……劉國華自己也說不清楚這些年到底經他手改造了多少罪犯,不是他記不得,只是這些事在他看來根本不足掛齒,早已成為了他身為一名監獄人民警察的職業本能。

有人問劉國華:“為罪犯治病、犧牲休息時間家訪、倒貼錢,這樣做,值么?”

“值!改造罪犯就是將心比心,只要能治好他們的病、醫好他們的心,我做的這些就值!”劉國華態度堅定。

“要把犯人當人看”,從警以來,劉國華和他的同事們一直秉持這樣的工作理念,而這樣的工作理念來源于“人格上尊重、生活上關懷、要求上嚴格、落實上細致”的著名的“黨鴻魁工作法”。正是這樣的感化教育,在七十多年前讓跑了的犯人又跑回來,如今又改造挽救了許多“劉樂”們。

“監獄里的每一名罪犯都有故事,我們不可能用同一把鑰匙開不同的鎖,寬嚴相濟、因人施策是必須的。法律既是威嚴的,但也是有溫度的,我們的執法工作,就是要像山一樣不可動搖,像水一般潤澤萬物。”

最近,按照省局工作安排,劉國華打算在罪犯“三課教育”上再發力,就是對服刑人員進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技能教育。他自費買來了書籍紙筆,設置了學習園地,鼓勵引導罪犯提高自身文化水平,養成良好德行。“咱們的漢字講究橫平豎直,每一個字的左右、上下都處在相互平衡、相互統一的狀態中。學寫字,同時也是學做人,你們要在練習橫豎撇捺這些簡簡單單的筆畫中,表達自己的情感,感悟人世間的道理。”劉國華耐心地給身邊的罪犯講到。

關鍵詞: 一碗水端平 司法精神醫學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