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經濟 > 正文

城鄉融合下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建設探究

時間:2021-08-16 10:10:14    來源:榕城網    

■同安置業“同安區市場建設管理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 陳木燦

【導語】在2014年3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其中提出了“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農產品流通體系關系著農業經濟成長的命脈。一方面,新型城鎮化使農產品流通所需的各項條件大幅集中,有利于農產品流通體系的構建與發展;另一方面,農產品流通體系的構建與發展對城鎮發展創造出需求與供給,是新型城鎮化里的重要一環。作為農業大國,我國的農產品的流通載體是以農貿批發市場為主,多種載體并存的現狀。在這幾十年的發展中,農貿批發市場為農產品交易流通提供了巨大的幫助,在新形勢下結合我區閩南農副產品物流中心建設實踐,對城鄉融合下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建設做如下探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蓬勃興起和快速發展。隨著農業市場化改革以及國際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在促進產銷銜接、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及引導生產資源市場化配置等方面的作用日顯突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在整個農產品流通體系中處于中心地位,是聯結億萬小規模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重要橋梁,是商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中心,并承擔著農產品集中、分散和價格形成功能。在促進農業生產商品化、專業化、規模化、區域化、標準化和農產品大市場、大流通格局的形成,以及在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結構、實現增產增收和保障城鎮居民的“菜籃子”、“米袋子”供應等方面,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跨區域農產品批發市場功能性不可或缺,發展迎來機遇

近期,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切實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要求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部署,加快構建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保障市場供應,助力鄉村振興,促進消費升級,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財政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的通知》。通知提出,“重點抓住跨區域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干線冷鏈物流,補齊農產品流通設施短板,打通農產品流通“大動脈”;完善產區“最初一公里”初加工設施設備,提升農貿市場、菜市場“最后一公里”惠民功能,暢通農產品流通“微循環”。”

農產品批發市場在我國農產品市場體系中處于中心地位的格局,短期內不會改變。批發市場作為我國農產品流通的樞紐,將長期存在。這是由我國農產品生產和消費的基本特點決定的。我國的農產品特別是生鮮類產品,包括蔬菜、水果、畜禽產品、水產品等,主要由分布在廣大農區的農戶家庭進行小規模生產經營,需要在主產區形成集貨場所即產地批發市場,把商品農產品集中起來,經遠距離運輸到大中城市銷區,經城市的銷地批發市場再將這些商品擴散到社區的菜市場或集貿市場、超市和其他零售網點。

依據我國國情,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產地批發市場的“集貨”功能和銷地批發市場的“散貨”功能仍將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世界上類似的人多地少的經濟發達或較發達國家或地區,如日本、韓國等國以及我國臺灣地區,至今農產品批發市場經久不衰,成為現代農產品流通的一種重要載體,與連鎖超市等新型流通業態融為一體,這也為我們提供了有力的佐證。更何況,我國地域遼闊,農產品主產地區至大中城市運輸距離之遙遠,遠非上述這些國家和地區可比擬。

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振興”政策的推行為推進現代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帶來難得的機遇。從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看,為建立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加強現代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是一項十分重要、刻不容緩的任務。同時,隨著各級政府和各行各業的關注和支持,以及現代農業與新農村建設的投入,各項政策措施逐步落實到位,無疑為提升農產品批發市場硬件設施和軟件管理的現代化水平、推進現代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帶來難得的機遇。

全面推進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提檔升級

結合我區閩南農副產品物流中心建設實踐,推進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提檔升級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深化以實行股份制為核心的產權制度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和產權結構。開辟多元化的籌資渠道,同時為市場的企業化運作注入活力,增強市場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能力。以我區廈門閩南農副產品物流中心項目為例,其位于同安區洪塘物流園內,同安城東中路與 324 國道交叉口處。項目投資主體為廈門閩夏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有限公司,該公司系由廈門夏商農產品集團有限公司與廈門市同安區市場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項目規劃總用地面積為320畝,計劃投資總額約10億元,主要是建成一個集蔬菜、水果、海水產、肉類、糧油、干果、調味品、冷凍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冷藏冷鏈物流等為一體的大型綜合農副產品批發市場。

強化市場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交易條件。閩南農副產品物流中心,一期建設用地215畝,總投資4.7億元,已建成投入使用面積14萬平方米,于2015年7月投入使用,蔬菜日均交易量4000多噸,2019年蔬菜交易量達150多萬噸,是福建省最大的蔬菜專業批發市場。市場一期以蔬菜批發為龍頭,帶動水果、水產、凍品、肉類、糧油、干貨等農副產品的發展。市場二期規劃105畝,2016年7月,在市、區兩級政府的支持下,閩夏公司成功競得閩夏市場二期A地塊約43畝,項目投資預算1.9億元,規劃建設一棟集果蔬交易、冷藏、加工、配送的三層綜合樓,建筑面積約5.5萬平方米,2019年底已實現主體工程完工。一層南側為果蔬交易區,著重培育果蔬整車交易,北側為高溫冷藏庫,可存放蔬菜3500噸,在“淡、災、節、突”可保障廈門市日常蔬菜需求儲備量。二、三層為配送、加工區,可完善城市生鮮物流配送等配套功能,提升市場綜合競爭力,確保市場在“保供穩價”中發揮更大作用。

推進市場信息化建設,提高市場經營管理水平。廈門閩夏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有限公司一方面推行市場網格化管理,落實責任制。閩夏市場自2019年4月起實行現場網格化管理,定崗定責強化網格員責任意識,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置問題、及時報告問題。通過建立科學的分工協調機制、高效的工作機制,提高各區域網格員處理突發事情的能力,進一步提高現場管理水平,提升企業服務形象。為加強網格化管理,將網格點的定員、定崗、定責落實到位,成立公司日常工作督查組,負責檢查公司各項工作任務部署和規章制度的貫徹落實情況,加強對員工組織紀律、工作作風的督導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

另一方面加強現場經營管理,提升市場整體形象。閩夏市場自2019年3月起委托第三方專業的保潔單位負責市場的衛生保潔工作,增加保潔人員數量,劃分責任區域,提高保潔力度。通過現場格化管理,督促保潔單位加強保潔和經營戶做好“門前三包”,市場衛生狀況有明顯的提升。在繼續做好蔬菜垃圾、大宗分揀垃圾分類處理的同時,加強其他垃圾分類宣傳教育,進一步落實全場做好垃圾分類工作。閩夏市場搬運三輪摩托車“油改電”工作相關的4家電動車廠商已經進駐市場正常運營,逐步推動經營戶更換電動三輪車,已基本完成燃油摩托車更換為電動三輪車的工作。

再則,廈門閩夏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有限公司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以電子統一結算為核心,集財務管理、安全監控、人事管理、商戶管理、物業管理等于一體的市場運營管理系統和客戶服務系統,提高市場現代化管理水平和運營效率。

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機構和監管制度,嚴把農產品市場準入關。我區把農產品檢測基礎設施建設做為閩夏市場構筑全國農副產品流通大平臺,構建現代農產品大批發體系不可或缺的一環。閩夏公司全資子公司廈門百安食農產品檢測公司,專職入場篩查檢測,負責把控閩夏市場食品安全關。百安食公司是具有獨立法人性質、省級計量認證資質的檢測機構,從市場開業初期的專職檢測人員9人,增加到現在的31人,認證項目達130余項。承擔著閩夏市場的蔬菜、水果、水產、凍品、糧油、干貨等農副產品及同安區農業局委托的本地農民自產自銷蔬菜的日常檢測工作,承擔著廈門市蔬菜供應源頭食品安全把關任務。

早在批發市場建立之初,廈門閩夏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有限公司就依法推進食品安全“一品一碼”全過程追溯體系建設2020年“閩夏市場APP”共完成有效交易187萬余筆,上傳入市必登系統152萬余筆,推廣已經取得初步成效,一級批發經營戶使用“閩夏市場APP”已經全覆蓋。2020年,通過APP進行交易的重量達到進場量的85.45%;2020年1-12月,“閩夏市場APP”推廣獎勵共花費約95.72萬元。

持續加強食品安全管理,提升食品安全檢測能力。以閩夏市場做法為例。1、為切實落實相關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的職責,實行入場證明索證索票。要求進場蔬菜提供產地證明;對無法提供進場證明的蔬菜實施入場“批批檢測”;2.加強入場抽檢,嚴把安全關。2020年入場證明共查驗95214份,共計完成檢測34.1萬批次,總合格率99.2%以上;專項檢測(水果、腌制品、肉類、水產、凍品、干貨等)達5952批次,風險監測近1975批次,出具風險簡報26份,預警簡報4份,銷毀超標產品54批次4219公斤;3、加強檢測人員的檢測能力培訓和考核。強化認證項目的日常考核,確保檢測數據真實準確。增加硝基呋喃類、金剛烷胺、氟苯尼考等獸藥的檢測項目(6項)和部分農業部監測的農藥項目(4項),滿足批發市場日常監管的需求;4、完成《食品安全優質服務指南》的修訂,完善食品安全的檢測程序,優質服務指標確實充分落地,建立實驗室內部督查機制,每月內部督查一次,努力提高實驗室管理水平;5、做好節日防控,嚴格入場制度。加強節前節后食品安全防控工作,配合市場監督管理局食安委委托的第三方單位做好食品例行抽檢工作;配和區農業局對基地水果、蔬菜的檢測;配合市場監督管理局,做好市場食品安全檢查工作。

加強儲運保鮮等冷鏈設施和物流配送系統建設,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一是著力改變農產品產后商品化處理嚴重滯后的局面,在產地市場和銷地市場有重點地配備必要的農產品加工、分選、包裝、標識等設施設備;二是大力加強生鮮農產品冷凍冷藏、冷藏運輸和銷售等冷鏈設施建設,以減少農產品產后損失,保證上市農產品的質量;三是充分發揮農產品批發市場貨源充足穩定、品種齊全、可周年供貨的優勢,加之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農產品物流配送業,建立農產品供應數量、質量、品種、信譽有保障的供應鏈體系。

積極探索交易方式創新。1、發展“互聯網+農產品”B2B綜合業務系統。例如閩夏公司開發的“閩夏市場APP”生鮮品APP移動交易平臺。“互聯網+”開始向傳統農貿批發市場延伸。構建的“網上批發市場”, 依托閩夏農副產品批發市場這個大型實體批發市場, 集農產品交易、農產品物流、農業金融、移動支付于一體, 是“互聯網+農產品”B2B綜合業務系統。2、打造蔬菜批發上下游產業,推動企業轉型升級。閩夏市場公司成立市場開發部,組建團隊負責拓展公司銷售及配送業務,與場內經營戶簽訂了《購銷合作協議》、與股東方廈門同安置業鼎潤尚品貿易有限公司簽訂《購銷合同》;截止12月份,共計完成年度目標的112.2%。

加強對市場內商戶的培訓教育,提高經銷商隊伍整體素質。培訓的主要內容包括: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定期不定期的各類農產品產銷走勢分析預測,農產品營銷促銷基本知識與技能,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操守等。

此外,加強垃圾、污水處理等環保設施建設,凈化市場環境;加強商戶餐飲、居住、文化娛樂等配套設施建設,方便商戶生活,也很重要。

城鄉融合下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建設對策

流通渠道的改進。目前新型城鎮化提出要構建城鄉一體化,這對于流通渠道的改進帶來了機遇。城鄉一體化意味著城鄉人口一體化、市場一體化、產業一體化,對于農產品流通渠道來說能夠擴大銷售的規模,在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通過集中農戶、設置農業產業園、建設大型的農貿市場來擴大本地的銷售規模,由于產業一體化使得從事農產品相關企業能準確掌握生產與銷售的各種信息,在進行農產品收購、加工和銷售是就能提高效率。新型城鎮化要求城與鄉、鄉與鄉、城與城之間緊密聯系起來,對于與農產品流通相關的物流來說起到了幫助作用。農產品的品質要求其配送要快速,這樣對農產品進行二次加工時,其附加值會更多。從事農產品流通的企業在農產品物流活動時提高專業化水平,依靠一體化帶來的效應,提高產業效益與規模,同時又能促進農產品物流一體化進程,而且對于運輸、裝卸、加工、信管、中介等方面相互作用,從而可以形成一個高效的農產品物流體系,更有助于加速農產品流通速度。

流通載體的改進。在我國農貿市場依然是農產品流通不可或缺的載體,那么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城鎮化帶來的規模效應,城與鄉的聯合使得農貿市場的貨源量和銷售量都能大幅提高。在農貿市場的管理上,由于城鎮化帶來的人口聚集,一些專業化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就能方便的參與到農貿市場的日常活動中,使其能規范經營,并且不斷創新改進流通方式,使單純的農貿成為集生產、加工、銷售、配送為一體的集散中心。在傳統農貿市場得以發展的基礎上,構建新的流通載體也是一條可行之路。新型城鎮化加強了城鎮之間的聯系,一些新型的貨運載體也可以為農產品流通所用。比如在國外就已經盛行的農資拍賣,以及電商交易,這樣能公開、透明、合理的反映農產品價格以及供求關系,使農民合理規劃生產活動,這些新型的流通載體能夠使農產品流通換發新的活力,并且這些流通載體的管理也需要新型城鎮化的進一步發展,政府對于流通市場的建設和維護,流通環節的監督與執行,以及相關規定的完善,既是農產品流通的必要條件,又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點與難點。

規范與支撐的改進。在農產品流通體系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信息化程度不強,加強農產品流通體系的信息化建設成為討論的重點。新型城鎮化要求城鄉互動,在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可以逐漸完善農村地區的信息工程,如信息網絡的構建,信息收發制度,信息傳播媒體(廣播、雜志等)的建設,運用現代化的交流手段來改進農村地區信息流通的不足,既能保證農產品信息的時效,又可以確保農產品信息的質量。

閩南農副產品物流中心發展現狀

閩南農副產品物流中心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現已成為福建省最大的蔬菜專業批發市場,輻射范圍包括省內的福州、莆田、泉州、漳州、龍巖、三明、南平等地及省外的浙江蒼南、江西贛州、廣東汕頭等。是省重點扶持的八大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之一,并獲得了農業部定點批發市場、全國首批農產品試點市場、全國商品交易市場最具影響力市場、全國蔬菜批發市場行業50強市場、商務部雙百工程市場、福建省龍頭批發市場及省、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榮譽稱號,2005年已進入全國蔬菜專業批發市場20強行列。項目一期于2015年7月22日順利搬遷開業。目前,市場入駐商戶數約600家,蔬菜日均交易量達4500余噸,廈門蔬菜需求量80%以上是由閩夏市場直接供應的。

閩南農副產品物流中心一期工程的投入使用,進一步完善了我市食品安全體系,為廈門及周邊城市群提供食品安全保障,有力的推進廈門農業產業化升級和農產品物流業發展,較好的構建蔬菜流通大平臺,保障我市蔬菜市場供應,穩定物價,解決“三農”問題,具有強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未來幾年閩南農副產品物流中心將充分利用同安位于海峽西岸廈漳泉經濟區中心的獨特區位優勢,以蔬菜批發為龍頭,盡快啟動二期建設,積極拓展其他農副產品業務,大力發展現代農產品物流配送業務,冷凍儲運業務,按照行業發展要求,高規格建設規模集約化、管理規范化、信息網絡化、產品品牌化、功能多樣化的大型綜合性現代農產品批發市場,把市場打造成海峽西岸重要的區域性農副產品集散基地和國內貿易及進出口基地。

總之,農業發展離不開農產品的流通,這關系到農民和消費者的切身利益。農副產品市場其實是各個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聯系而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如,閩夏市場在保障蔬菜市場供應,穩定物價,解決“三農”問題,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推進廈門及周邊農業產業化升級和農產品物流業的發展,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具有較強大的社會效益。新型城鎮化對于市場主體采取政府主導,這要求政府對整個市場環境有所了解,并能隨時變通。對于農產品流通來說,可以更加完善相關規范與政策對流通過程進行監督與保護。提供公平、公正、均等、統一的規范化的制度環境,對整個農產品流通體系的構建與完善都有幫助。

文章來源:《新型城鎮化》雜志八月刊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