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國內 > 正文

食品輿情:“真假三文魚”引爭議 網紅店遭遇“山寨”困擾

時間:2018-06-01 09:01:33    來源:人民網    

近日,虹鱒是否能稱三文魚、三文魚能否生食,成為各大媒體關注焦點,專家學者齊上陣解答。網紅糕點店“鮑師傅”遭山寨引發吐槽,商標維權成為新生代知名企業發展的攔路虎。5月22日至24日,“第十三屆益生菌與健康國際研討會”在廣州舉行,益生菌產業發展現狀引起關注。

“三文魚事件”持續發酵 主流媒體發揮正向引導作用

5月22日,央視財經報道了位于青海省海南州共和縣黃河庫區龍羊峽三文魚(虹鱒魚)養殖情況。報道稱,中國國內市場三分之一的三文魚產自青藏高原。緊接著,多個社交媒體平臺發文質疑,青海省養殖的虹鱒魚不能稱為三文魚,且淡水養殖的虹鱒魚切片生吃,或能感染寄生蟲,重則致命。對此,5月24日,中國漁業協會發文稱,通常所說的“三文魚”是鮭鱒魚類的商品名稱統稱,包含虹鱒。同時,文中解釋,“淡水中不能養殖‘三文魚’”系誤讀,并指出國產虹鱒寄生蟲寄生幾率極低。”

輿論關注:網民關注三文魚安全性 媒體科普相關知識

針對網民質疑淡水養殖的虹鱒不能被稱作“國產三文魚”、存在寄生蟲等問題,主流媒體迅速開展科普工作。首先,媒體探尋三文魚究竟指的是哪種魚類。根據新華網的報道,三文魚屬舶來品,在我國,“三文魚”并沒有嚴格的定義,概念更模糊、更廣泛。中國漁業協會表示,通常所說的“三文魚”是鮭鱒魚類的商品名稱統稱,并非一種魚的科學名稱。而《法治周末》認為,市井坊間之所以關注虹鱒,并不是為了弄清楚生物學分類,只是想搞明白,其是否能以三文魚的名義上市銷售?公眾關注的是商品名稱,中國漁業協會辨析的則是生物學分類,各說各話的隔空論戰注定無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結果。

其次,針對國產三文魚是否含有寄生蟲,并且是否可以生食,《科技日報》引用了青海大學生態環境工程學院院長李長忠的回答。李長忠表示,三文魚可以生食,它有很多食用方法,刺身只是其中一種。但從安全角度而言,三文魚加熱到65攝氏度以上食用比較放心。

輿情點評:主流媒體通過科普安撫公眾情緒

三文魚涉及食品安全問題,極易觸碰輿論敏感點。個別自媒體為賺取流量以夸大標題引人注意,造成一定恐慌情緒。主流媒體迅速全面科普三文魚相關知識,安撫了公眾情緒,充分顯示出了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和責任擔當。

作為全國性漁業行業社團組織,中國漁業協會及時站出來為行業發聲,捍衛了相關企業權益。但相關問題同樣涉及消費者權益,虹鱒被稱作“國產三文魚”是否存在宣傳誤導性值得商榷。目前,二者劃上等號還有待輿論形成共識,保障公眾知情權也應納入產品售賣宣傳的基本原則。

網紅店遭遇“山寨店”困擾 商標維權意識有待提升

近日,一則題為《兩家網紅店排隊者中好多“托”》的新聞在網上引起了廣泛的熱議。報道稱,“網紅店”鮑師傅糕點武漢店被曝光雇人排隊聚攏人氣。之后鮑師傅道歉,稱下不為例。但就在這時,另一家“鮑師傅”出現,稱雇人排隊的鮑師傅是山寨,他們才是正宗,而且從來沒雇人排過隊,店鋪門口的長龍都是真實的。

輿論觀點:“山寨”店危害原品牌信譽

網民紛紛吐槽鮑師傅“山寨”太多,對其口碑深表懷疑。“山寨”店已對正牌店的品牌聲譽產生了較大負面影響。根據《北京晨報》報道顯示,2004年鮑才勝餐飲創始人鮑才勝在北京開設了第一家門店,爆紅的代價是“山寨”不斷,成為網紅店后,市場出現了一堆山寨版本鮑師傅,如金典鮑師傅、鮑帥傅等。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的山寨鮑師傅門店超過1000家。鮑才勝餐飲表示,“公司化的危害遠遠大于個人行為,他們的目的是要取代我們。”

網紅店頻被山寨,商標如何維權也引起關注。《北京青年報》分析指出,目前一般商標注冊自提交申請至核準注冊,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一些山寨商家就是利用這一段時間來蹭熱度。申請人盡早準備提交商標注冊申請,避免因申請時間延誤造成不利影響。《北京日報》則指出,從維護角度來看,商家申請注冊商標時,既要注冊主商標,也要注冊跟主商標相似的防御商標。

輿情點評:知名企業需增強商標維權意識

“鮑師傅糕點”是新晉的網紅品牌,對于餐飲企業來說,無論是找“托”來促進商品銷售,還是“山寨”其他品牌都不是長遠發展之計。企業深耕產品,提高產品的質量,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方能在大浪淘沙中脫穎而出,建立良好的品牌信譽。

此外,事件中兩家鮑師傅所展開的“對話”和“交鋒”,也令人聯想到互搶商標十余年的南北稻香村。前車可鑒,初創餐飲企業商標保護意識亟待提升,如專業人士而言,在使用商標之初做好商標保護工作,及時注冊防御商標,加強侵權行為的舉報,可以避免后期陷入被“山寨”店拖累的境地。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推動益生菌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獲關注

5月22日至24日,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第十三屆益生菌與健康國際研討會”在廣州舉行。據悉,2017年全球益生菌產品市場規模360億美元,亞太地區消費市場占全球益生菌消費市場近一半的份額。益生菌產品已成為越來越多企業實現健康訴求,尋求差異化競爭的高地。來自國內外益生菌相關領域的科學家與企業家共同分享了益生菌科研新動向,深刻剖析了產業發展新趨勢,共話新時代下全球益生菌產業的新機遇與新挑戰。

輿論觀點:益生菌市場發展配套制度不斷完善

隨著益生菌市場的不斷成長,要求與其發展配套的各項管理制度得到完善。根據中國經濟網的報道,今年4月18日,國家衛生部發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進一步規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其中涉及真菌、益生菌等物品(或原料)的申報規范。同時,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高度重視益生菌產業的健康發展,將繼續發揮好監督管理的作用,進一步規范市場,為該行業的良性發展保駕護航。

權威行業機構長期關注和推動益生菌產業發展。《食品安全報》指出,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13年如一日培育起來的益生菌與健康國際研討會,已成為我國益生菌學術交流與產業對接的品牌會議,亦為益生菌科技與產業的健康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輿情點評:探索利用益生菌產業普惠百姓

從益生菌的基礎研究到產業化應用,益生菌產品不斷地被人們所熟知。有專家人士指出,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益生菌產業迎來了基礎研究與技術應用“百家爭鳴”的好時代。除了與乳制產品的結合外,益生菌還有著相當大的發展空間。例如,近些年益生菌與人體腸道菌群之間的互作關系,即益生菌如何通過影響腸道菌群,以達到降血脂、降血糖、提高免疫力以及預防相關疾病的作用,成為國內外諸多科學家研究的熱點。如何充分利用益生菌的諸多科研成果,更多更好更安全地惠及百姓也成為輿論關注重點。輿論普遍認為,益生菌產業獲得重視的同時,還需要更嚴格的監管配套舉措,從而培育良好的發展環境。

關鍵詞: 輿情 三文魚 山寨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