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國內 > 正文

即使有所下降 我國儲蓄率仍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時間:2019-07-02 11:21:34    來源:經濟日報    

近年來,雖然我國儲蓄率與歷史峰值相比有所下降。但是,無論與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儲蓄率仍然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居民儲蓄率更是遠高于發達國家——

近期有觀點認為,我國儲蓄率出現斷崖式下降,尤其居民更是“囊中羞澀”。

的確,近年來我國儲蓄率與歷史峰值相比有所下降。但是,無論與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儲蓄率仍然較高,并持續位于世界前列,總體增速也并未出現斷崖式下跌。

從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看,我國存款增速仍然較高,2019年一季度,居民部門新增存款規模創下近幾年來新高。一季度住戶存款余額為77.6654萬億元,同比增速為13.1%。

數據顯示,我國儲蓄率從2000年的35.6%飆升至2008年的51.8%,增加了16.2個百分點;居民儲蓄率從2000年的28.2%上升到2008年的37.3%,增加了9.1個百分點。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周小川去年11月份也提到,中國的儲蓄率在高峰的時候曾經達到了差不多50%,現在已經降了好幾個百分點。

即使有所下降,但無論與發達國家還是與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當前的儲蓄率水平仍位于世界前列。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統計數據,2017年中國儲蓄率為47%,遠高于26.5%的世界平均儲蓄率,也高于發展中經濟體和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

我國居民儲蓄率更是遠高于發達國家。據統計,在經合組織(OECD)國家中,2016年居民儲蓄率最高的3個國家分別為瑞士、瑞典和墨西哥,其數值分別為18.79%、16.02%、15.45%。相比之下,2016年我國居民儲蓄率高達36.1%。

美國經濟分析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底,美國居民儲蓄率為7.6%。近十幾年,美國居民儲蓄率都在3%至9%區間內徘徊,2005年一度觸及最低點3.2%;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美國居民儲蓄率緩慢上升,2012年到達最高點8.90%。

儲蓄率上升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規律。回顧歷史可以發現,幾乎所有發展中國家都經歷過高儲蓄率階段。受到文化影響,亞洲國家國民儲蓄率較高的現象更為普遍。

近年來,受經濟增長從投資驅動向消費驅動轉換等因素影響,我國儲蓄率有所下降,但降幅較為緩和,并未出現斷崖式下跌。2011年,我國儲蓄率跌破50%,2017年比2008年累計下降了5.8個百分點;其中,居民儲蓄率比2008年累計下降了1.1個百分點。

周小川認為,儲蓄率下降有一定的好處,表明內需增強;但也需要關注隔代之間儲蓄率的變化。在金融科技發展的背景下,消費信貸發展較快,會誘導年輕一代提前消費、借貸消費,“這不僅是一種經濟、金融現象,同時也是一種文化、人口現象,可能會帶來重要影響”。

從歷史經驗看,儲蓄率下降是一個逐步、漫長的過程,并不會陡然下跌。日本的國民儲蓄率在1991年達到高點34.2%后,開始震蕩下滑并在2016年達到歷史最低點的27.3%。上世紀80年代初,美國儲蓄率開始持續下降,從最高點的23.4%一路下降至1993年的最低點17.1%,此后儲蓄率開始回升。直至1998年,美國儲蓄率開始了新一輪調整,期間有兩次明顯下跌及回調過程,最低點分別在此后的2003年和2009年,分別達到17.5%和14.6%。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姜超指出,儲蓄率回落,不允許投資增速再像以前一樣維持在較高水平,我國必然要從投資拉動經濟,向消費創新拉動經濟轉型,近幾年政策已經在向這個方向調整。(記者 陳果靜)

關鍵詞: 儲蓄率 世界平均水平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