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特別關注 > 正文

煙臺糧食生產“十四五”迎開門紅 冬小麥播種工作已完成

時間:2021-11-10 09:30:33    來源:煙臺日報    

市農業農村局農情調度情況預計,全市秋糧收獲面積275萬畝,秋糧總產108萬噸,臺秋糧豐收已成定局。

國家統計局臺調查隊數據,全市夏糧收獲面積182.26萬畝,較上年增加11.84萬畝,增長6.95%;單產409.83公斤/畝,較上年增加16.26公斤/畝,增長4.13%;夏糧總產74.69萬噸,較上年增加7.62萬噸,增長11.36%,夏糧單產、總產均創“十三五”以來新高。

“今年秋季雨水大,但是我們采用了新品種、新技術,玉米非但沒有減產,畝產反而增加了200斤。”招遠穗豐種植合作社理事長楊瑞山高興地說。

秋糧顆粒歸倉,廣袤大地一片豐收喜悅。市農業農村局農情調度情況預計,全市秋糧收獲面積275萬畝,秋糧總產108萬噸,臺秋糧豐收已成定局。

低溫凍害、“倒春寒”、大風冰雹、小麥條銹病及秋收期間大雨大風……今年以來,全市上下團結協作,克服了一系列不利氣候和病蟲害因素影響,全力保障全年糧食豐收。

國家統計局臺調查隊數據,全市夏糧收獲面積182.26萬畝,較上年增加11.84萬畝,增長6.95%;單產409.83公斤/畝,較上年增加16.26公斤/畝,增長4.13%;夏糧總產74.69萬噸,較上年增加7.62萬噸,增長11.36%,夏糧單產、總產均創“十三五”以來新高。

夏糧豐收,再添秋糧之喜,預計全年糧食面積和產量將超過預定目標。臺一舉扭轉了連續兩年種植面積、總產量“雙下降”趨勢,糧食生產迎來“十四五”開門紅。

扛穩糧食安全重任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今年以來,臺市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糧食安全提升到新的政治高度。

將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確定為全市農業農村工作的底線任務,納入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指標,并提高糧食考核分值指標;

先后印發《關于下達2021年各區市糧食生產目標的通知》《關于做好新發展階段穩定糧食生產工作的實施意見(2021-2025年)》《臺市2021年加快撂荒耕地改造提升糧食產能促進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推動新發展階段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穩定;

市政府與各區市簽訂糧食生產責任狀,把任務逐級分解,壓實屬地責任。在春種、夏種、秋種期間,市委市政府召開多次專題會議,強調糧食生產……

“各項政策紅利疊加,大大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也有效傳導了壓力,提高了大家的思想認識和重視程度,為全年糧食豐收奠定了基礎。”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管理科科長高楊說。

糧食政策好,荒地變沃野。“我們對鎮、村進行宣傳發動,整合涉農資金給予經營主體資金、機械等多方面優惠,提高他們復墾利用的積極。春種期間,龍口規模以上的2000余畝撂荒地全部耕種。”龍口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科負責人徐明娜說。從市農業農村局農情調度看,預計全市秋糧收獲面積275萬畝,較上年增加8萬畝。

支持力度大,種糧有奔頭。“兩年市場行情好,每斤玉米1.3—1.4元,沒想到種糧也能發大財。加上政府還有多項補貼,種糧也有積極。”招遠市穗豐種植合作社經理楊瑞山說。今年,全市共為42.2萬戶農戶、170.78萬畝小麥發放補貼資金23058萬元。此外,落實種糧農民一次補貼5467.2萬元,畝均補貼標準不低于12.3元,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

購機補貼高,裝備再升級。全市共落實中央農機購置補貼資金2504.4萬元,補貼機具3729臺,受益農戶2966戶,拉動農民投資1.1億元。全市共報廢老舊拖拉機、聯合收獲機等機械104臺,落實報廢補貼81.1萬元。通過農機購置補貼和報廢更新補貼政策的實施,加快了農機裝備轉型升級,推動主要農作物全程全面、高質高效農業機械化發展。

穩產增產提升糧食產能

今年,臺市各級抓好春耕、夏種、秋種生產,深入推進“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攻單產、增總產,不斷提升糧食產能。

防病治蟲奪豐收。5月4日11時,萊陽市羊郡鎮垛埠店村查到5片小麥條銹病病葉,一場“夏糧保衛戰”立即展開:下午,萊陽市調集無人機對染病地塊及周邊麥田進行藥物防治;18時召開小麥條銹病防控緊急會議,發動村莊、農戶迅速開展查治工作;5日上午,萊陽市委書記、市長全面部署,要求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報告、第一時間防治,確保糧食生產安全……小麥條銹病是農業生產的Ⅰ類傳染病,打贏這場攻堅戰不容半點大意。今年,全市全力以赴做好小麥條銹病統防統治,累計出動普查人員107145人次,防治259萬畝次,小麥條銹病發生面積僅占全省發病面積的0.24%,總體防控效果較好,為夏糧豐收打下堅實基礎。

農技服務到地頭。今年,在春耕春管、夏收秋收等糧食生產管理和抗擊自然災害的每個關鍵時期,市、縣兩級農業農村系統都派科技人員、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一線指導服務。“臺市農科院的辛國勝老師,指導我們在40畝漏水、漏肥地上種‘薯25’,今年均畝產5000斤,商品率超過80%,收益遠遠超過玉米。”面對地瓜豐收的意外之喜,招遠市新天地糧油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姚國軍表示,將繼續聽從科技人員的指導,爭取多種糧、種好糧。

節糧減損促增收。節糧減損,是增加糧食供給的“無形糧田”。今年,市、縣兩級農業農村部門分別制定了糧食機收減損實施方案,扎實開展機收減損技術指導和服務工作。組織機手參加糧食機收減損技術培訓,認真學掌握《小麥機械化收獲減損技術指導意見》《玉米機械化收獲減損技術指導意見》,提高規范作業能力。引導機手選擇合適機具和適宜收獲期,因田因時調整參數,努力在機收減損上挖潛力,促進增產增收。今年夏收期間,全市小麥機收損失率約為0.47%,遠低于國家機收損失率1.2%的標準,確保小麥顆粒歸倉。

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

今年,我市農業生產的科技運用越來越廣泛,提高了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有力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優良的品種是農業增產增效的前提。我市堅持自主創新,立足臺實際,持續實施種業創新工程,不斷培育優質、高產、高效新品種,讓每一粒種子都贏在“起跑線”上。今年,我市自主研發的小麥品種“登海206”實打驗收10.11畝,均畝產達到800.36公斤;“農1212”均畝產達到778.32公斤,雙雙刷新全國旱地小麥單產紀錄。發展種業,政策助力:今年,市政府辦公室印發《關于加快推進臺市現代種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創新種業發展體制機制,健全種業產業體系,提高優良品種自主研發能力。一座現代種業強市呼之欲出。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智能系統、智慧農機助力農業生產。無人駕駛拖拉機、植保無人機……今年,我市大力推廣農機智能化作業,通過使用互聯網+農機作業、北斗全球定位系統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引入機械精準定位監測和農機作業大數據管理服務系統,改變了傳統機械化農業生產的生產方式和管理方式,農業生產從“跟著感覺種”逐漸變為“數據說了算”,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彎腰勞作不得閑”的農業生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綠色發展構建安全屏障。“我們自主開發的D19菌劑,是來源于海洋微生物的新型創制類生物農藥,不僅無毒無污染,還具有高效抗病毒功能,可有效預防植物中危害嚴重的病毒病。”臺水禾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發負責人徐琳琳介紹,在草、小麥、水稻、蔬菜瓜果等作物上的實驗數據顯示,D19菌劑上已顯示出明顯的抗病毒效果,田間實驗防效可達80%。我市全面提升畜禽糞污、秸稈、農膜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能力,全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農膜回收利用率達到90.23%,規模畜禽養殖場糞污設施配建率100%,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5.85%。

糧食豐收,倉廩殷實,有效發揮了農業的“壓艙石”作用,增強了應對風險挑戰的底氣。

受天氣影響,今年我市冬小麥播種較去年晚7-10天。針對“三秋”農業生產實際和天氣發展趨勢,全市各級農業農村部門不等不靠,上下聯動,“搶”字當頭、“干”在當前,全力加快秋糧收獲和冬小麥播種進度,努力減輕強降雨影響。

目前,我市已全面完成冬小麥播種工作,為明年全年糧食豐收夯實了基礎。

廣袤大地,金色鄉野,一片生機勃勃。

(YMG全媒體記者 苗春雷 通訊員 高楊)

關鍵詞: 煙臺市 糧食生產 十四五 開門紅 冬小麥 播種工作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