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即時 > 正文

焦點速讀:十年來,合肥創新“攻”勢不止

時間:2022-07-09 08:46:01    來源:合肥晚報    

合肥技術助力神舟十三號順利返回

大科學裝置中心園區

“揭榜掛帥”重點產業關鍵核心技術需求發布


(相關資料圖)

□合報全媒體記者 劉暢司晨/文 卓旻/圖

曾經,合肥靠創新起家。

十年來,創新攻勢不止;

今天,合肥靠創新當家。

十年來,創新基因深融入城市血脈。

重大原始創新成果捷報頻傳、重大科技項目競相落地、戰新產業加速聚集……因為創新,如今,合肥已在科技強國中擔綱承梁,打造出一個個產業地標,塑造出“科里科氣”的城市氣質。沿著創新之路,合肥正靠創新發家,一路飛奔,勇當科技創新的開路先鋒。

【“攻”出成果】 創新成果捷報頻傳

時間從來不語,卻回答了所有問題。回望這十年,合肥科技攻關步履不停,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迎來了一個個重大原始創新成果捷報頻傳的高光時刻。

7月5日,又一個好消息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傳來,該校科研團隊在相干測風激光雷達方面實現重大突破,首次實現3米和0.1秒的全球最高時空分辨率的高速風場觀測!這是迄今為止有報道的全球最高精度的風場連續探測,此突破將對大氣風場探測在航空航天安全、數值天氣預報等方面的應用推進具有重大意義,已經引起國內外同行廣泛關注。

科技攻關絕非易事,不懼“沉默地長跑”是合肥的定力與信心。如今,“攻出”的重大科技成果引起世界矚目,已然成為合肥的一種“常態”。

黨的十八大以來,合肥堅定不移下好創新先手棋,一批“從0到1”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原創成果競相涌現。“墨子”傳信,“悟空”探秘,量子計算機原型機“九章”“祖沖之號”誕生、上新,“人造太陽”EAST實現1056秒的長脈沖高參數等離子體運行、證明凱勒幾何核心猜想,解開困擾數學界60多年“謎題”……在量子、核聚變等重大科研領域中,合肥已處于全球領跑地位。

十年來,憑借不斷躍升的創新實力,合肥在科技強國建設中擔綱承梁。僅2022年上半年,我們便在諸多國家重大科技工程與重大活動中屢次見到合肥創新身影。

今年6月5日,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并成功對接于天和核心艙,此次任務中,中國科大研制的流媒體圖像質量增強系統首次應用于返回艙和地面之間的視頻通信中,將返回艙圖像的分辨率提升了16倍以上。4月,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由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天地信息網絡研究院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三十八研究所聯合研制的直升機載衛星通信系統等合肥空天信息技術、產品架起的穩定“天地信息高速公路”,發揮重要作用,為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的平安“回家路”保駕護航。年初,在舉世矚目的北京冬奧會上,來自合肥的一系列先進技術、產品、科技工作者紛紛“上陣”,成功助力科技冬奧的實現……

十年光景里,這些層出不窮的創新成果,正是合肥最為“科里科氣”的硬核創新攻勢。

【“攻”占高地】 創新資源加速集聚

樹高葉茂,系于根深。若你想在短時間內了解一座城市如何能稱為科創之城,不妨先打開任意一個地圖軟件找到合肥市。映入眼簾的,是遍布城市各處的高校院所、大型科研設施、創新產業園、高新技術企業的地理標識。

要想打勝仗,常需搶占高地。1970年,擁抱中國科大,隨后,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一批國家級科研機構先后在合肥建立……從上個世紀開始,合肥“蝶變”已經埋下了種子。諸如“城校共生”等一座城市與科研單位“心手相牽”的故事為人津津樂道,這些科研“重兵”不斷聚集,在合肥成為了一座座科技創新的高地。

2017年“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獲批,更為合肥創新引領之路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項目,這一“科教航母”的到來,意味著合肥“全域聯動”,此后,合肥聚焦能源、信息、生命、環境四大領域,持續加快建設大科學裝置,高級別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交叉前沿研究平臺、產業創新轉化平臺等一系列科技基礎設施等。

今年3月26日,位于廬陽區三十崗大科學裝置集中區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合肥第4個大科學裝置——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CRAFT)園區正式交付啟用。該設施全面建成后,將成為國際磁約束聚變關鍵參數最高的綜合性研究平臺。集中區還計劃布局多個大科學裝置,此外,將建設科學小鎮、成果轉化區、科學服務區、預留區+生態用地等多個功能片區,致力打造“最美科研圣地”。

創新之樹,還在加速生長。

6月,《“科大硅谷”建設實施方案》,這一合肥創新領域又一項重磅建設藍圖出爐。以中國科大等高校院所全球校友為紐帶,匯聚世界創新力量,將在合肥先期規劃建設“一核兩園一鎮”功能承載區。目標到2025年,“科大硅谷”將匯聚中國科大和國內外高校院所校友等各類優秀人才超10萬名,集聚科技型企業、新型研發機構、科創服務機構等超1萬家,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000家,上市公司和獨角獸企業50家以上。

十年光景,佳木成林,高能級創新平臺已成集聚之勢。

如今在合肥,深空探測實驗室已進入實質運行和全面建設階段,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研究院、先進計算中心正式運行,離子醫學中心臨床試驗持續推進,創新研究平臺“陣容”越發強大;已建、在建、擬建大科學裝置達12個,裝置集聚度居全國前列;從2012年到2021年,在合肥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由615戶增長到4578戶、增長6.4倍。

【“攻”破難點】 創新環境持續優化

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做的事很多。這個過程中會遇到不少難點,科技成果轉化就是其中之一。面對問題,合肥始終保持清醒,持續深入推動科技體制改革,通過多種方式優化科技創新發展生態。

7月2日,巢湖畔,安徽創新館。一場以“揭榜掛帥”為主題的重點產業關鍵核心技術需求發布活動在這里舉行。現場,創新企業負責人、高校院所專家學者“坐”在了一起,企業將自身的技術需求“擺上桌面”尋求合作,高校院所的技術成果也在這里找到應用場景,“落地成金”。

“當前,技術成果轉化難就難在科研力量和實際場景、需求之間的脫節,這次‘揭榜掛帥’活動,將有效促進科研力量向關鍵需求集中發力。”中國科學院院士鄂維南表示,作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科研力量雄厚,還有著比較成熟的產業體系,這樣的綜合優勢在全國處于前列。這次活動,將能更充分地調動資源,解決實際應用問題。

當天,覆蓋了新型顯示、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暨智能網聯汽車等11個重點產業領域的325項企業關鍵核心技術需求集中發榜,發榜總金額高達7.98億元,目前,已經有高校院所與創新企業“牽手”成功,共赴科技與產業創新的“星辰大海”。

在合肥,類似這樣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嫁接技術“供需雙方”的活動一直常態化舉行。近兩年,僅在安徽創新館舉行的成果交易轉化活動就有近200場。近年來,合肥還出臺了若干科技成果轉化專項扶持政策,同時,組建科技成果轉化專班,常態化深入在肥重點高校院所,開展科技成果項目發現、挖掘、策劃、轉化和服務工作。

與此同時,合肥與大院大所大學共建了32家新型研發機構,有針對性地給成果轉化提供從資金到市場等的全方位服務,在活動、機構架起的高速轉化“鵲橋”和“穿針引線”下,科技成果不再“沉睡”,更“活力”倍增。也正是在這樣暢通的技術與應用對接渠道下,合肥“芯屏汽合”“急終生智”的城市產業地標動能不斷。

走好創新之路,需要強力且持續的投入與支持。2012年到2021年,合肥全市財政科技投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由4%增長到14.2%。近兩年,合肥更持續強化創新驅動頂層設計,出臺了《合肥市科技創新條例》,從法治層面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成立市委科創委,強化科技與產業、人才、金融等對接融合,構建全市“一盤棋”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的“大科技”格局。此外,設立“合肥科技創新日”,引領全社會形成人人講創新、處處講創新、事事講創新的濃厚氛圍。

實現跨越式發展,關鍵靠創新。在科技創新的征程上,合肥始終牢記囑托,正全力加速,集中攻勢,向全球科創名城進發。

關鍵詞: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