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即時 > 正文

迷你島謝幕后,青島便利店開啟“下半場”!本土企業會迎來哪些機遇?

時間:2021-10-09 12:05:53    來源:青島晚報    

國慶假期的一組數據,引起了島城便利店行業的關注,支付寶消費報告顯示,國慶假期,青島友客便利店在“全國便利店消費熱力”排名第四。這也從側面詮釋了“山東便利店看青島”這話并非虛言。

然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半個月前青島迷你島便利店突然宣布將在本月陸續閉店,這個初登島城曾引起行業轟動的日系便利店的“青島謝幕”,牽動全行業的神經。

在業內的觀察聲音中記者捕捉到,島城便利店的進化史同樣是一場“大戰”,從各類便利店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產生“裂變”,進而開啟千帆競逐般的速度、技術與力量比拼,到當下形成本土、日系、大型商超、電商巨頭4類便利店的格局,這10年,島城便利店的貼身肉搏從未消逝。

隨著“互聯網+便利店”的落地,24小時便利店進入“下半場”,撥開云霧,資本的力量左右這個行業的變革,而我市本土企業又會迎來哪些機遇?記者對此進行了探訪。

搶地角、搶用戶、搶供應鏈

本土和外來貼身肉搏多年

便利店是個“舶來品”。它起源于美國,發展于日本,上世紀90年代進入中國。

1996年,羅森便利店開始在上海出現。1997年前后,本土品牌好易得、長青便利等連鎖便利店品牌在青島誕生。

同年來到青島讀書的孫小姐,在新式的“小賣部”里發現了“新世界”——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成了陪伴她和室友的“深夜食堂”。

孫小姐回憶道,自己常常坐在便利店的靠窗長桌上,大快朵頤地吃著熱乎乎的關東煮和Q彈的貢丸。便利店的中晚餐時間特別忙,會一直飄著誘人的飯菜香,附近的白領喜歡來這里吃熱食和便當。

在“短平快”的生活節奏下,便利店成了生活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據日本“7-Eleven”創始人鈴木敏文所說:消費是場心理戰。零售業存在的價值就是要和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作斗爭。 24小時燈火通明,等待著為消費者提供服務,這本身就足以打動顧客。

青島大規模便利店崛起是在2011年,當年,本土品牌好易得、友客等難以滿足居民需求,商業大鱷紛紛入駐。之后的五六年中,從日本迷你島的入局,再到“統一銀座”生鮮便民超市、威海的家家悅,島城便利店市場“遍地開花”,本外地巨頭瘋狂尋店面擴張。

市商務局曾出臺消費政策,提出“15分鐘消費圈”的城市概念,站上“風口”,在資本和消費升級的雙重驅動下,新一輪擴張運動不斷在青島便利店行業上演。

青島好易得便利店負責人王后虎描述當時的“瘋狂擴張”:那幾年,在臺東附近的豐盛路上不足百米的地方,好易得、利群、友客、迷你島四家便利店聚在一起,還有一家可好便利店正在裝修;漳州二路上也聚集了友客、迷你島、好易得三家便利店;閩江路上更是云集了友客、迷你島、時尚生鮮等五六家便利店……

“那個時候,都在搶地角搶居民搶供應鏈,好地角難找,好的供應鏈也需要大量資本。”王后虎表示,那幾年,“好地角難求”是島城便利店跑馬圈地的縮影,也是青島便利店的高光時刻。

電商入局誓言“笑到最后”

傳統便利店開啟“革新路”

所有的商業競爭,最后都歸結于資本的游戲。

24小時便利店的經久不衰,讓一直覬覦線下零售渠道的電商巨頭們開始入局。這場戰役從2018年打起,當時,阿里天貓小店計劃開店1萬家,京東便利店計劃開店達5萬家,蘇寧小店在年底沖刺目標則是5000家。當年,天貓、京東、蘇寧等巨頭陸續在島城落地便利店,一夜之間小區內夫妻菜店門頭改成“天貓小店”或“京東小店”的模樣。

然而到了2020年,這些便利店閉店速度和開啟速度一樣快,大量配有鮮明LOGO的門頭快速被拆除,網上也曾流出京東便利店倒閉的消息。業內也表示,無論是資本的出手,還是巨頭的爭奪,這種“互聯網+便利店”的風向,背后邏輯其實都是新零售風口之下技術的驅動與迭代。在新零售的浪潮下,傳統的便利店零售商們開啟了革新之路,即使像7-Eleven這樣的傳統國際便利店巨頭,也在作出調整和改變。家住大堯三路的孫先生稱,自己家門口的7-Eleven每隔半年就更換一次店面風格。

如今,站在青島市北區一家寫字樓下,打開手機地圖嘗試搜索便利店,三個路口,2家友客、2家7-Eleven、1家優同,1家便利蜂,此外還有2家不同品牌的中型便利店,這不僅僅是在青島,也是眼下一二線城市真實寫照。

時至今日,青島的連鎖便利店大體上可分為4類,本土店、日系店、大型商超迷你店、電商線下實體店。

友客便利店目前在青島擁有門店500余家,市場份額第一;可好便利店去年的青島門店總數達到435家;優同今年全市門店超過300家;利群便利店截至去年年底有205家門店。同時,類似于便利蜂這類店面也紛紛躋身青島便利店賽道。

進入便利店“下半場”

本土零售駛向何方?

前段時間,“青島迷你島便利店將解散”一度登上微博熱搜同城榜首位。“難過”“回憶”“不舍”等詞語成為話題內網友留言中的高頻詞匯。這種變化,更是映射了新時代下的線下零售變革。

“可以肯定地說,這場變革必然會帶來一次行業洗牌,甚至一半以上的便利店品牌將會消失。”青島本土零售企業利客來負責人孫衍表示,長期觀察這個賽道的人會發現,國內便利店在經營模式和盈利模型上,曾一直處于模仿階段,但這幾年有所創新。

在他看來,相比于外來巨頭,本土便利店有一定優勢。“首先,外來零售巨頭無法對中國急速變化的創業環境和移動互聯網作出反應,如曾經的‘便利店之王’7-Eleven,相比已經開始利用網絡與算法的本土企業,則顯得滯后了;其次,鑒于在當地多年的沉淀,本土便利店更容易與用戶保持強關聯。”孫衍稱,便利店的下半場,本土零售企業的機會很大。

“截至2020年,青島共有2128家品牌便利連鎖店。這一數字看似規模龐大,但在青島這座新一線城市的體量和居民需求面前,卻顯得十分渺小。”市商務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相比于南方城市,青島普及率還不夠高。

“數字化管理、瞄準年輕消費客群推出的自助購物等亮點,將是便利店品牌避免陷入模式雷同僵局的一大助力。”對于島城便利店的未來,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助理兼工商系主任柴壽升教授認為,“入鄉隨俗”是外資零售商和看好青島發展空間的新進外地企業首先要做的,而在互聯網、移動支付高度發展的今天,便利蜂等新興品牌的成功事例也為廣大便利店品牌提供了靈感。

他表示,從青島迷你島的發展與衰退中盡可能汲取經驗教訓,跳出單純的業內無序競爭,只有這樣,島城便利店行業才能避免重蹈覆轍,為青島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貢獻力量

王后虎則認為:“60后、70后成就了賣場,80后成就了淘寶網絡,90后成就了餓了么、美團、京東到家。接下來,‘Z一代’會成就什么樣的業態?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特色,或許才是伴隨顧客成長的最佳方式。”畢竟,一家便利店的存活,早就不是門店周邊有多少人那么簡單了。(觀海新聞/青島晚報記者 薛飛)

關鍵詞: 下半場 迷你 機遇 哪些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