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即時 > 正文

靈璧縣汴河村:特色產業拓寬鄉村振興路

時間:2021-12-22 06:12:30    來源:安徽日報    

記者近日走進靈璧縣婁莊鎮汴河村,蔬菜大棚內蘆蒿青翠欲滴,地面如同鋪上了一層綠毯。 “收獲旺季,我這8個棚一天就能收入好幾千元。”脫貧戶劉躍一邊查看苗情,一邊和記者拉呱。

近年來,汴河村在省委宣傳部大力幫扶下,積極探索“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堅持以特色種植帶動產業興旺,用多元化發展拓寬致富渠道,鄉村振興路子越走越寬。 2018年以前,該村集體經濟基本為零;202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68.06萬元。今年,全村收入有望達100萬元。

找準發展路徑 干部率先垂范

“自從在駐村工作隊的引導幫扶下發展特色產業,如今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汴河村黨總支書記王永告訴記者。

汴河村過去以種植小麥、玉米和外出務工為主要經濟來源,是靈璧縣73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之一。

2017年,省委宣傳部駐村扶貧工作隊入駐后,隊員們遍訪鄉賢五老,征求村民意見建議,尋找適合本地情況的發展路徑。

經過多方考察調研,工作隊決定將當地有種植歷史的蘆蒿作為特色產業重點培育。從2018年起,工作隊組織蘆蒿種植技能培訓,幫助種植戶拓展銷售渠道,擴大種植面積。

2019年,汴河村駐村扶貧工作隊積極向省委宣傳部爭取50萬元啟動資金,推動蘆蒿種植。婁莊鎮先后拿出17萬元獎補資金,按每畝地200元獎補蘆蒿種植戶,同時邀請能人授課。村里的黨員干部帶頭“吃螃蟹”。

村干部曾彩梅率先種蘆蒿,頭一年純收入就達到了5萬元。很快,越來越多的村民受到鼓舞開始行動。

“我之前種了2畝。看到村里引導,干部帶頭,我又承包了10畝地。 ”脫貧戶陳立伍說,他以前采用竹竿小拱棚種植,在工作隊的幫助下,改建成鋼構大棚,增強了抗風險能力。

打造特色產業 推動規模發展

為推動種植規模化,汴河村集體在省委宣傳部的支持下,流轉了150畝土地,建成蘆蒿連片種植基地,配套了高標準農田水利設施。經過兩年發展,全村蘆蒿種植面積已有1000多畝,形成了“一村一品”格局。

為提高產品競爭力,汴河村成立種植專業合作社,為蘆蒿種植戶提供技術指導,并統籌整合供苗、播種、田管、覆棚、采收、銷售等各環節,進一步增強輻射帶動能力。

汴河村還幫助困難群眾申請小額信貸,享受特色產業補貼和免費產業保險,積極引進產量高、抗病強的蘆蒿品種,主動組織批發商到田間地頭收購。2020年初,面對新冠疫情,駐村扶貧工作隊組織種植戶在做好防護基礎上及時進行田間管理和采收工作,并幫助聯系經銷商收購,蘆蒿種植戶穩定實現增產增收目標。

“現在每到收獲旺季,訂單都接不過來。 ”脫貧戶劉躍和妻子一邊打理蘆蒿,一邊高興地和記者聊天,在工作隊的幫扶下,他建起8個大棚發展蘆蒿,如今畝均年收入1萬多元。

“咱村發展蘆蒿的路子是走對了! ”汴河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張磊對記者說。

“經過技術改進,咱村的蘆蒿可以有第三茬收割,每畝每年又可以增收3000元以上。收割旺季,每個種植戶一天收入好幾千元。 ”張磊信心滿滿地說。

探索“一村多品”拓寬致富門路

汴河村通過企業援建項目,建成產業扶貧基地,開展火龍果、油桃等特色農產品種植,正在引進大棚葡萄種植項目,逐步向“一村多品”邁進,探索“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產業發展模式。

“火龍果每年可以生長五六茬,只要管理得當,從4月可以一直采到11月。”火龍果種植基地管理員張敏告訴記者。

汴河村引導種植戶從特色種植向農產品銷售加工和鄉村旅游產業延伸。當地充分利用交通便利優勢,大力開展親子游、周末游,吸引周邊群眾進行觀光采摘。同時開通線上銷售平臺,并與周邊超市達成合作進行定點供貨。

“為減輕農產品在集中上市期的銷售壓力,村里準備建設保鮮冷庫。 ”張磊說。

有了集體經濟收入支持,汴河村大力開展路面硬化、村莊綠化、道路亮化、庭院美化工程,全村面貌煥然一新,還建成為民服務中心。圖書室、排練室、老年活動室、留守兒童活動室一應俱全。同時,定期舉辦各類講座,組織開展廣場舞大賽、鄉村春晚等文體活動,豐富群眾業余生活。(記者 何雪峰)

關鍵詞: 靈璧縣 鄉村 特色產業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