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即時 > 正文

在城市賽跑中如何領跑?左右逢“群”安慶給出對策

時間:2022-01-08 08:14:16    來源:安慶日報    

這是平常的一天。候鳥掠過天際,年輪又添新紋,生活沸騰依舊……

不曾停步的,還有伴隨區域戰略演進持續上演的城市榮衰的博弈。

不論主動或被動,城市發展的曲線正在不斷改寫。而經濟半徑無疑是觀察新一輪博弈的鋒利切口。

這是經濟總量、制度體系、增長效益、輻射功能、生態環境、民生幸福等綜合指數的比拼,其邊界也將被“遠見”所拓展。

2021年11月,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為安慶定下“建設聯動長三角與中部地區的區域重點城市”的目標,是鼓舞,更是鞭策。

回顧走過的路,有碩果,亦有憂思。翻開又一個五年的日歷,在這個充滿希望的新年,不妨從長計議,用更寬廣、更長遠的眼光去打量這座城市的未來。

時與勢

一座城市的輻射能力由城市規模等多重因素共同決定影響,其中最關鍵的因素是距離。相關研究報告顯示,對于中心城市而言,最佳輻射范圍是100公里,超過100公里,距離的增加必然造成通勤時間的增加、心理的疏遠。

鋪開地圖,長三角區域內,南京、杭州、合肥、蘇錫常、寧波都市圈以及上海大都市圈連綿布局。安慶距最近的都市圈中心城市合肥,有近200公里的物理空間,與其他各都市圈更是遙遙相望,這成為享受各都市圈溢出效應的掣肘。因此,盡管左右逢“群”,安慶依然難掩發展焦慮。

目光稍向中部移,呈現的則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態勢。

以安慶為坐標原點,100-200公里左右范圍內,分布著省內池州、銅陵、六安、合肥、蕪湖、馬鞍山、黃山,以及省外景德鎮、九江、黃岡、鄂州等城市,并環繞合肥、武漢、南昌三大都市圈。

有論者認為,都市圈、城市群在國土空間布局中不會超過20%,在需要尋求新路徑的80%的空間內,促進區域中心城市的發展,尤為重要。

看安慶,在歷史底蘊、建成區面積、經濟基礎上具備先天優勢,區位條件、氣候環境和人口腹地上也有成為重點城市的資本,為城市在區域聯動發展上扮演重要角色提供了無限想象空間。

在合肥、武漢、南昌三大都市圈之間,半徑約100公里的廣闊腹地,強化輻射帶動,形成有力支撐,是安慶大有可為且值得期待的經濟半徑,也正是聯動“中”“東”的關鍵所在。

如果說,十多個區域發展規劃和指導意見先后出臺,競爭布局與結構隨之發生深刻變化,是安慶拓展經濟半徑的“勢”之所向。那么,政策疊加效應持續釋放,產業結構、要素結構、需求結構、空間結構的調整進入更加活躍的時期,則是“時”之所趨。

翻開《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向東看,從中部內陸站到了直接面向世界的改革開放前沿,“旁聽生”轉為“正式生”后,艱巨繁重的使命和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擺在了眼前。

向中看,站在歷史新方位上,更需有突破省域、市域界限的眼光,在域間聯結、板塊互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扛起重任、主動作為。

地處皖鄂贛三省交界的安慶,既是長三角的發展腹地,也是中部地區與長三角聯動發展的橋頭堡,又是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中部崛起、長江經濟帶等多重國家戰略疊加覆蓋的交匯點,為我們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集聚配置資源提供了多重利好。

從這個意義上看,區域戰略演進為單個城市的發展打開了空間與上限。

“落差”即“空間”

“發展落差往往是發展空間”。中東部地區的落差不僅意味著龐大的潛力與能量,也意味著開展深度合作的獨特優勢。正因此,區域重點城市的天平向安慶傾斜。

這是省委決策層為安慶精準勾畫的城市理想。而“區域重點城市”的地位,不是行政賦予的。從根本上說,是市場選擇的結果,核心問題是看其是否具備相應功能。

知易行難。對于安慶來說,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不僅要鞏固自身綜合實力,更在于提升能級,在廣闊的腹地空間引領、帶動、輻射,而后者尤顯智慧。

目前,新能源汽車及零配件、文旅等產業支撐起安慶經濟的“骨架”。但區域間融合互動、融通互補的戰略需要,不僅局限于經濟發展,它包含空間、制度、文化、科研等多個維度。

一方面,長三角一體化和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步調協同,更為平等的發展機會、更多的政策支持、資源要素更合理的配置與利用,為我們做大做強比較優勢提供了可能。

作為跨省互動的重要聯結點,“區域重點城市”將充分利用政策紅利、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在產業上區域協作、發展上差異互補、交通上互通互聯、生態上聯防共治,推動省際協作和交界地區協同發展,以自身發展帶動周邊提升,增強地區綜合實力和競爭力。

另一方面,區域發展最重要的就是找到動力源。從內部而言,安慶迫切需要尋求發展動能,完善城市功能。從外部而言,要依托長三角和中部地區交匯點的聯結,補齊短板,增強輻射帶動。

一旦轉換視角,打通視域,以安慶為圓心的半徑之內,將形成一個巨大的市場。就近消化產品,承接產業轉移,把周邊乃至全域帶動起來,“發展落差”將變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為中部崛起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供動力。

此時的安慶,再一次處在了城市之變的關鍵節點。這既是今后工作的前進方向和行動指南,也是理順城市內外各方關系、找到善治之道的起點。

面對上下期待,面對形勢拷問,沒有什么比立足當前、著眼未來,清醒地審時度勢更為迫切;也沒有什么比增強要素聚集、科技創新、文化引領、綜合服務功能,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更為實際和重要。

我們期待,越過山丘的她,由一個簇新的開始,拔節生長。我們也期待,她不僅是安徽的安慶,更是長三角與中部地區的安慶。我們更期待,“區域重點城市”成為她最有含金量的一張名片,雖嫌姍姍來遲,然卻實至名歸。

競與合

從“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到“區域重點城市”,背后是城市之間的角力。在激烈的競爭中,安慶的“勝負手”在哪里?

優選賽道,發揮長板優勢,走好“內搭平臺、外聯老鄉”路徑,聚焦“興產業”,抓園區、匯資本、聚人才、謀政策——這是安慶給出的應對之策。

“直道”不吃虧,“彎道”能趕超,“新賽道”上求突破——寄望其成為轉型發展的火車頭。

自身實力、發展成效與經濟半徑的拓展是“與時俱進”的。誰能在新一輪轉型升級中脫穎而出,誰就有可能獲得較大的話語權。

不得不正視的現實是,近年,安慶在經濟發展等方面稍顯遲緩而滯后。從長遠看,最終決定勝負的,不是歷史和區位優勢,恰恰在于一些亟待彌合的短板——

一是經濟總量偏小,市區經濟不強,縣域經濟更弱,參與大范圍合作競爭的實力不足;二是產業基礎相對薄弱,缺少戰略新興產業主導產業的支撐,人才培養、招引與產業的匹配度不高;三是活動組織和資源配置的中樞能力不強,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和弦共振有待加強;四是內外交通不通暢,水陸空交通未形成綜合優勢和力量,綜合交通樞紐的功能尚不完善。

形勢嚴峻,不進則退。如果在戰略上發生偏差、工作上稍有懈怠,都有可能被后來者迎頭趕上。

安慶已經意識到競爭的殘酷性,并且開始采取行動——

12月初,安慶與隔江相望的池州共商“擁江發展”大計;

寒九時節,北京西苑飯店,安慶籍院士和知名專家共謀振興之策;

新歷初翻之時,雙招雙引“三看三比”首次巡回檢查如期開展,共探跨越發展之途;

……逆流而上,道阻且長。在群雄逐鹿的今天,揚長避短,持續改革,重燃激情,是安慶在“城市賽跑”中領跑的不二法門。通過整合人才資源,利用資本的力量,選擇適合的發展方向,政府發揮良好的引領和服務職能,發揮出最大邊際效應,方能決勝于未來。

無疑,這是一個新的歷史關口。她能否依托自身生成、集聚的能量,把握歷史最好的發展機遇期,完成跳躍,正吸引著各方關注。

風起,鏑鳴。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里的未來,尤值期待。

關鍵詞: 安慶 領跑 對策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