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民生 > 正文

從大明遷都聊到京杭運河——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與洛陽!(十九)

時間:2022-04-03 16:40:24    來源:騰訊網    

接著前文咱們繼續聊大明遷都的事兒。

朱元璋原本準備作為都城的幾個城市:鳳陽、開封、洛陽與西安都并不符合當時政權尚不穩定的明王朝遷都要求,于是,朱元璋暫時放棄了這個想法。

《明太祖實錄》

中記載:

“初,上召諸老臣問以建都之地。或言關中險固金城天府之國;或言洛陽天地之中,四方朝貢道理適均,汴梁亦宋之舊京;又或言北平元之宮室完備,就之可省民力者。上曰:所言皆善,惟時有不同耳。長安、洛陽、汴京實周、秦、漢、魏、唐、宋所建國,但平定之初,民未蘇息;若建都于彼,供給力役悉資江南,重勞其民;若就北平,要之宮室,不能五更作,亦未易化。今建業長江大塹,龍盤虎踞,江南形勝之地,真足以立國。”

于是洪武元年,朱元璋定都應天,即今天的江蘇省南京市。

這段記載,可以說是非常清晰地將朱元璋準備遷都的目標,和為何沒有付諸實踐的原因都給闡述得清清楚楚。那么,明王朝的遷都,又是何時進行的呢?這就要兜回來聊原本上一篇文章的主題了,那就是

“靖難之變”

。我相信,還是有不少人都是比較了解這一段歷史的,但為了承上啟下,咱們還是簡單說幾句就好。由于太子朱標的英年早逝,痛失愛子的朱元璋并沒有選擇其他的兒子作為繼承人,而是“隔輩兒親”的將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直接立為太子。洪武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98年,朱元璋在應天病逝,次年,朱允炆繼承爺爺的皇位,成為大明王朝的第二任天子,年號“建文”,史稱“建文帝”,后謚明惠宗!

建文帝登基不久,就展開了鞏固皇權的行動。而這最重要的舉措,就是“削藩”。其實,這可以說是我國歷朝歷代以來“皇二代”的必經之路。因為自己的父輩打下的江山,為了犒勞當年為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將士,往往初代君主都會許出去一些“過高”的獎勵,基本都以疆土為主要封賞物。然而,隨著政權的穩定,那些占據著過多政治、軍事資源的“軍功一代”,就成為了第二代君主為回收權利而重點打擊的對象。古往今來莫過于此。而建文帝的這一步,則走得特別干脆,直接就從一眾藩王下手。

且不說他究竟是聽從諸如齊泰等大臣的建議還是自己心里就有這個打算,但實打實的,他這可是一上來就拿著幾位“親王”開刀!

在朱元璋立政之初,曾日封“十王”,也就是在太子朱標之外,又加封了自己九位皇子為王,分別是:

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四子燕王朱棣、五子吳王朱橚、六子楚王朱楨、七子齊王朱榑、八子潭王朱梓、九子趙王朱杞和第十子魯王朱檀。

后來,又將自己的另外十四位皇子與自己的侄子,兄長朱興隆之子朱守謙一同封為“親王”。而朱允炆也是夠狠,直接拿自己的幾位叔叔開刀,在朱元璋逝世的當年,建文帝即將周王

朱橚廢為庶人,轉年,也就是

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先是將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后又將岷王朱楩廢為庶人。就在朱允炆繼位的短短一年之內,就已將五位親王“拿下”,一時間朝局震動,眾親王各個人心惶恐。

就是在這個時候,軍事實力最強的燕王朱棣不甘于自己為魚肉,索性打出

“清君側,靖國難”

的旗幟,與建文帝兵戈相見。這個剛剛坐上龍椅一年的小侄子豈是久經沙場的叔叔對手,僅僅一年多,燕王朱棣就將建文帝能指揮的軍事力量一掃而光,建文四年,也就是公元1402年朱棣攻占應天,朱允炆不知所蹤,朱棣

謁孝陵

遂登基稱帝,成為明王朝第三任皇帝,史稱“永樂大帝”,后謚明成祖。而這個朱棣從自己侄子手中奪權的歷史事件,也因為當初“靖國難”的口號,被后世稱作“靖難之變”。在朱棣看來,自己的這個侄兒并不能算做一個真正的皇帝,于是他廢除了已經開始使用的

“建文”年號,將建文元、二、三、四年改為洪武三十二至三十五年,而1403年,也就是他登基的第二年改為永樂元年。

這個基本上就是“靖難之變”的全過程。當然了,其中還是有很多精彩的細節與可聊之處,只是與本系列文章的主題關聯并不太大,一筆帶過就好。之后的事情也不再過多贅述,簡單地說,也就是永樂初年,經大臣建議,朱棣將曾經的封地“燕”,也就是北平設為“行都”,名為“順天府”,同時將北平更名為

“北京”

,同時,在山陜一代遷移富戶百姓充實順天人口。隨后,朱棣又下令以南京皇城為藍本,在北平興建宮闕,并在永樂七年以北京為基地開始北征,還在昌平開始興建自己的陵墓——長陵。

由此可見,很明顯朱棣對于遷都北京的想法非一日所生。永樂十四年,即公元1418年,朱棣公開了自己準備遷都的想法并用實際行動展示了自己的決心——革職查辦反對者!于是在四年之后,公元1422年,朱棣發召宣布遷都,將順天府更名為京師!而原來的應天府,也從這一年正式更名為

“南京”

!并設南京為“留都”,繼續保留原有都城建制和行政上面的三省六部,同時立下了太子留南京監國的規矩,中國歷史上漢民族的最后一次“兩京制”正式形成。

至于朱棣為何要遷都的其它原因與目的,在歷史上可謂是眾說紛紜,在此不做重點。那么,為何要在寫西安與洛陽的系列文章中,用較大的篇幅提及這些明王朝的事情,就是因為就我的理解和看法,明成祖朱棣的這次遷都,或者說定新都,以及朱元璋最初試圖遷都,與周武王遣周公“營雒邑”的做法從根本目的上大同小異。

同樣作為開國君主的龍興之地,周王朝的豐鎬與明王朝的應天府一樣,都在政權建立的初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就最終的結果上來看,還是我之前曾多次談起的類似于“地理決定論”的觀點,豐鎬和應天府雖然在各自王朝初建之時的地位無可比擬,可由于地理位置上的“偏隅”,以當時的生產力而言,是根本無法滿足統治者更好的對于如此廣大疆域的實際控制。其實往往歷史上在我們認為就有很多重大意義的事件發生,促成它的根本原因,或許就是這么簡單。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不方便!

照理說,在營雒邑之前,鎬京已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以都城為建制規劃和建設的大都市了,而明成祖遷都之前,應天府更夸張,不僅已經

總人口近百萬人,

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那一時期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同時修造歷時達27年的

南京明城墻

,是世界上第一大城垣。

可即便這兩座城市都在當時具有如此之高的地位,各自的統治者卻還是堅持著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營建“新都”,自然不是什么拍腦門的決定了。

就如本系列文章中最初所寫,周武王在戰勝殷商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在“天下之中”營建“雒邑”。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為了強化對于剛剛取代商的周王朝,其突然增大的廣闊疆域做更好的統治。說是統治管理,其實就是能夠在需要軍事行動的時候,能夠在王朝疆域中更居中的位置實施指揮調配。從周王朝初期的版圖上看,雒邑明顯更為符合九合諸侯定鼎天下的地理要求。而明成祖的遷都,拋開政治因素不講,純粹從軍事角度和政權穩固上看,顯然具有更加深遠的意義。當然了,所謂的“天子戍邊”和在南京繼續保留完整的一套政府架構,也與周王朝初期“宗周”與“成周”的雙中心并行有很多相似之處。當然了,你要是非說不一樣,自然能找到很多差異,我也就是依照個人對于兩個王朝一樣采用“兩京制”和雙中心,甚至多中心制度的做法,聊一下個人的觀點。

從眾多史料上看,對于明成祖的遷都,在當時還是有很多不同意見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北京身處北地,相對南京所在的江南富庶之地,經濟、文化都屬于落后地區。尤其是糧食供應,北方的糧食產量自然也是無法與南方的魚米之鄉媲美。而且,歷經五代十國以及南北宋、元的戰亂,北方與南方的差距也是越來越大。那么,朱棣為了保證北京能夠盡快成為全國政治、經濟的中心,做了很多舉措,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就是,在隋唐大運河和元京杭大運河的基礎上,通過

疏浚、整修,完成了中國南北內陸水運的暢通,也就是被后世稱作“大運河”的偉大工程!

我想一提到大運河,大家基本都會清楚這是又要和西安洛陽聯系起來了,這是必然。事實上,我國開鑿運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的吳國,

據清光緒年間的《

高淳縣志

》記載:“胥河,吳王闔閭伐楚,伍員開之,以通松道。”也就是說,吳王闔閭為運輸伐楚所用糧食,命名將伍子胥開挖運河,東通太湖,西入長江,由于是伍子胥主持完工,該運河遂被稱作“胥河”。胥河不僅是中國現有記載的最早的運河,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古老的人工運河!在那之后,從先秦到南北朝,在我國大江南北,修建了非常多的運河,大多都是以短途運輸為主。

而被我們廣泛認知的“大運河”概念,當然就是“隋唐大運河”!

實際上,隋唐大運河并不是一條憑空開始規劃修建的大運河。它是在各地已有運河的基礎上,將若干自然河道與人工溝渠相聯系,并進行

修繕而形成的。要說起隋唐時期的運河,那就不得不先說一下著名的“廣通渠”。隋文帝楊堅代周建隋,最初將國都定為原北周都城長安,但由于此時的長安城由于連年戰亂和過度開發,已經無法支撐一個新興龐大王朝的都城功能,楊堅就在長安城東南方向龍首原這個地方新建了一座都城,名為“大興城”!而這座大興城,也是后世長安城的前身。

隋開皇四年,也就是公元584年,隋文帝遣宇文愷率水工鑿渠,自都城大興城西北引渭水,在漢代漕渠故道的基礎上一路向東,至潼關入黃河。

《隋書·食貨志》

中記載

“引渭水自大興城(即長安)東至潼關三百余里,名曰廣通渠。”

后因廣通渠對于關中地區的農業、經濟影響巨大,也被百姓稱為

“富民渠”

,后又更名為

“永通渠”

。如果要論起來,廣通渠盡管名氣不小,但其實它并不屬于“隋唐大運河”的一部分。只是由于它在關中地區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讓統治階級更加清楚和真切地認識到了運河的重要性。于是在隋文帝之后,他的兒子隋煬帝楊廣自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在河南征民工男女百余萬人,開始修建

“通濟渠”

。自此,真正意義上的“大運河”首期工程才算開始。

“通濟渠”共分三段,分別為西段、中段和東段。其中,

西段自東都洛陽西苑,引谷水、洛水,東循陽渠故道由洛水注入黃河;中段自洛口到板渚,是利用黃河的自然河流;東段起自板渚,引黃河水走汴渠故道,注入淮水。

概括一下,也就是說通濟渠自洛陽西苑引谷、洛二水繞道今洛陽城南及城東,經偃師縣和鞏縣之洛口而入于黃河,此段河道是舊有的陽渠道。通濟渠的上段是疏浚東漢所開鑿的陽渠故道而通到黃河的,然后再沿黃河的自然河道至板渚引黃河水入汴渠而達于淮河。通過原有河道與歷代開鑿的河渠相結合,完成了黃河與淮河之間的聯系。所以,洛陽也成為隋唐大運河的真正開端!

說到這,剛好想起一個在前文中頻頻被一些朋友提及的問題,那就是究竟應該是“雒邑”還是“洛陽”的問題。眼看本篇文章的篇幅也不少了,索性在文章的最后聊上幾句這“雒”與“洛”的關聯。我在之前的文章中,統一將周王朝的“成周”打成了“雒邑”。就有不少朋友給我說,這個“雒”字用得不對,應該用“洛”。面對一些朋友的指正,首先一點很感謝,隨后也只能說,我這樣寫有我的理解方式。事實上,如果按照嚴格意義上的文字變遷的話,在周王朝時期的成周,以及之后的東周都城,確實應該是“洛邑”。

“洛”這個字,最早出自河南出土的商代甲骨文。而從甲骨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當時的那個字符與現今的這個“洛”字可以說是非常相似的。而且,通過一些古文典籍中的記載與解釋,這個“洛”字,所指的也正是現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比如從出土的甲骨文中,發現有商代君主“帝乙”、“帝辛”的卜卦,說的就是在當時商王朝的都城“洛”這一片區域進行卜卦的記錄。洛陽在商中期曾作為過王朝的都城存在,史稱“西亳”。所以,在那一時間段出現對于“洛”這個地區的記錄,也是非常正常的。

還有一些朋友,在我文章之后的評論中提起這個“洛”的最終歸屬應該是位于現在陜西省的“古洛水”,怎么說呢,要說對,也對。因為洛水發源地,就在陜西省商洛市的洛南縣,你說這里是“洛水”,自然是沒有錯的。但這僅僅是地理層面的概念,而我們對于“洛”這個字的含義理解,尤其是對于商周時期,它所指的絕對不可能是一條天然形成的水脈而已。說白了,夏商兩代均在此建都,武王征殷紂后回師,即決定在此處營建都邑以為“成周”,就證明在當時“洛”這個區域對于整個廣泛意義上的中原王朝,或者說華夏民族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這個話題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經比較詳盡

提起過,就不多贅述。話又說回來,要說這一時期,就還是應該用這個“洛”字,那“成周”也就應該被寫作“洛邑”,這個在下還是知曉的。只是有一點,在我本人能查閱到的一些文史資料,以及在網絡上能直接查閱全文的史籍中,包括《史記》在內,原文對于當時洛陽的稱謂均為“雒邑”。至于它為何一字出現兩種可以說是并存的說法,又牽涉到關于中國漢魏時期開始盛行的“五行風水”論,如果要就此展開,恐怕非一兩千字難以略言,索性,繼續依照慣性,想啥寫啥,想哪寫哪,咱們下篇文章繼續聊起來!接下來,咱們就來聊一下五行風水對于線和洛陽兩座城市的歷史影響,以及“大運河”!

關鍵詞: 隋唐大運河 的基礎上 可以說是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