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民生 > 正文

民國時期,一個應該令橫山人肅然起敬的父母官-劉治堂

時間:2022-04-09 08:37:33    來源:騰訊網    

文/雷建忠

劉治堂(1880-1963) 名濟南,字治堂,河南鞏縣人。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中秀才,后考入河南省立政法專門學校,加入同盟會。1915年以后先后任府谷、神木、延川、橫山佳縣、宜川、蒙城、陽武、亳縣縣長。1963年去世,終年八十四歲。

民國十年(1921),人劉濟南(字治堂)調任橫山縣縣長,蒞職后,劉縣長熱衷于文教,竭力籌資倡辦新學,擴建學校,改良私塾。在任當年就增設波羅、響水、威武高小三所,創辦了一處女子學校。到次年底共創辦學校47所。

橫山一高舊址

縣每年全縣舉行一次運動會,一次學生會考,劉縣經常派人到丠京、太原采購大量獎品,用騾子馱上,分送到每一所學校。往往一到學校,就進行考試,發放獎品,使師生受到極大鼓舞。學生學業成績逐年提高,鄉村興起了辦學熱潮。劉縣還在北京、河南、榆林、綏德等地聘請教員,使橫山的教育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多次受到陜西省和榆林道的嘉獎。他又看到當地人民不會紡紗織布,衣衫襤褸,就派人到河南購買紡線用的綻子,織布用的梭,柕、繒等,親自監督制造紡車和織機,開辦訓練班。由其義親自傳授織布技木,使橫山人學會紡紗織布,改善了衣著條件。

橫山女子學校舊址

民國十二年(1923)又籌銀元一千一百倡督修建文廟。四載經營,教育刷新,人文鼎盛前所未有之時,劉縣長就縣內風化簡樸,邑乘失散,百年失修之現狀,竭誠倡興教務,力主再修橫山縣志,故于民國十二年(1923),專門成立了縣志局。于民國十三年召縣人銓州判邑、拔貢曹公子正協力纂修橫山縣志。此間,二公細考邑百年建置、沿革,官師、物產諸志,開辟教育、實業、交通、財政諸篇,詳其既往,注重來茲,歷寒暑四年,通宵徹曙,編修不輟,方使志稿草成梗概。惜天年不佑,曹公子正積勞成疾,魂歸大夢,劉公亦因政務糾葛旋即卸任。子曹思聰北京大學肄業生、日本法政大學畢業歸來后署理神木縣縣長。曹思聰秉承先意,自民國十四年(1925)始,廣博史籍,游記藝文,考鐘銘碑碣,研民俗風情,加以增修。思聰筆力渾厚,寫技得體,條分縷析,句詞和諧,且善于聯系實際,扼要顯色,切中時弊,終于民國十七年(1928)四月完成編纂,并經同仁校勘,特請陜西三原之大書法家于右任先生題寫封面。一部十三萬余字四卷十五篇六十多章之《橫山縣志》終完成編纂。

民國十四年之后,縣內民運迭起,政局混亂,劉縣長卸任三年中,相繼由米脂人馬國表、臨潼人王干候、吳堡人王宏勛三縣長相繼主政,三縣長無法應付時局,均無例外地遭上峰撤換,編志之事實無暇顧及。民國十七年山西榮河人張斗山主政,全陜大旱,赤地千里,次年志稿出手之時,張縣長因無刊刻之巨資束手無策,志稿復蒙塵封之命運。此時,得到卸任有年卻心同斯土、情同斯任之劉濟南之鼎力資助。在千里餓殍自食難支之時,劉濟南遂將全部家儲及籌措之五百銀洋,悉數貢于刊印,民國十八年(1929)仲夏,命運多乖舛又頑強向生之《橫山縣志》在榆林東順齋石印出版。此志筆法簡潔優美,句詞和諧得體,內容豐富全面,特色重點突出。尤在獨創西夏傳方面開全國志載夏傳之先河,實為志苑之佳品,中華民國名志。

劉縣在發展教育、改善民生、成就縣志幾方面做出了創造性的貢獻。確堪稱前驅,無疑應列入名宦之列,值得縣人萬世褒獎,可圈可點。

(作者雷建忠,原橫山史志辦主任,現任橫山方志館館長)

關鍵詞: 女子學校 民俗風情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