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民生 > 正文

2021年全國城市常住人口排名,武漢逆襲,杭州成都西安持續高增長

時間:2022-04-11 09:55:42    來源:騰訊網    

截止到2022年4月初,全國各主要城市均已對外公布了2021年本地的主要經營數據,在除過最為關注的GDP以外,常住人口成為大家最為期待的一項數據。人口數據的增與減更看重一座城市的綜合能力(教育、醫療、飲食、文化等)和區域輻射能力,而人口持續流入的城市,只要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提供更多就業機會,補足教育醫療等城市配套,那么這樣的城市即便當下GDP排名不高,未來也會逐漸趕上(如部分中西部強省會城市);相反人口持續流出的城市,即便城市配套健全,但因為產業結構、就業壓力、收入降低等綜合條件的影響,其GDP也會從高位不斷下探(如部分東三省城市)。

筆者通過收集、整理、對比我國七普至今(2021年11月-2022年底)常住人口900萬以上的32座城市發現:一線城市因為執行嚴格的落戶政策,年均人口增量其實并不及普通地級市(甚至負增長);部分區域性中心城市則呈現常住人口年均高增長的發展態勢;而部分北方人口大市近年來常住人口連續外流,具體情況分析如下。

武漢年增132萬人,重回中部第一

武漢成為2021年全國城市新增人口的頭名,初聽雖讓不少人感到意外,但細想過后卻在情理之中。

2020年末各省對外公布了七普最新人口數據,其中武漢市數據顯示常住人口為1232.65萬人,十年(2010-2020年)新增人口達到了254.11萬人,在全國城市中還是位列前列。然而令大家意外的是長期位居中部地區人口總量第一城的武漢,在此次七普數據中常住人口總量卻被鄭州超越、而十年新增人口總量也被長沙超越。

不過面對武漢這樣的數據表現,媒體并沒有過多宣傳,因為大家都清楚這一年武漢經歷了什么。自2020年1月23日凌晨2時起至2020年4月8日凌晨2點30分結束,武漢因疫情原因經歷了76天的封城,解封后部分人選擇暫時離開武漢去遠方療傷,因此2020年底的七普對于武漢來講人口數據并不準確。

武漢進入后疫情時期以來,選擇了埋頭低調前行,在全國不同城市不同時期爆發疫情期間我們總能看到湖北及武漢的默默馳援。同時武漢市的經濟也在逐漸恢復,2021年武漢市經濟增速達到了12.2%(全國第一)、經濟總量達到1.77萬億,重回全國前十;伴隨著人口的回流,截止到2021年底武漢市常住人口達到了1364.89萬人,奪回中部第一城(全國第8),而整個湖北省2021年常住人口增量也達到了54.7萬人,位列全國前三位。

武漢擁有全國領先的高等教育和醫療資源、城市配套服務完善,隨著今年《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的發布,未來武漢將在經濟與人口方面持續發揮帶動力與吸引力。

杭州成都西安持續高增長

在全國城市七普人口數據表現中,除了位于珠三角的深圳與廣州兩市以外,全國內陸城市中當屬成都與西安這兩座城市的表現最為出色。其中成都市十年(2010-2020年)常住人口新增達689.02萬人,增量位列全國城市第二位;西安市十年常住人口增量也達到了448.51萬人,增量位列全國第四位,且兩座城市將這一增勢延伸至了2021年。

根據成都市和西安市2021年統計公報數據顯示,截止到2021年底兩市常住人口分別達到了2119.20萬人和1316.30萬人,較2020年底分別新增了25.42萬人和21.01萬人,這一增量在全國城市中同樣位列第二和第四。

作為兩個相鄰省份的省會城市,雖然間隔僅有700多公里,然而其之于西南和西北的輻射影響能力無法替換和影響。

成都是整個西南地區經濟、交通、教育、醫療及對外交往中心,西安則是整個西北地區的經濟、交通、教育醫療和對外交往中心。兩地的氣候、飲食和生活習慣也截然不同,因此對于西南和西北地區居民而言,分別選擇成都和西安,既不存在飲食、方言、氣候方面的不適應,又能享受到全國優等的高等教育和醫療條件,相較于經濟更為發達的沿海地區,這兩座城市既不脫離自身適應的原生環境,又能感受到城市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因此兩座城市也成為了西南、西北地區居民的首選之城。

另一座年常住人口增量超過20萬的城市,則是來自長三角的——杭州市(年增人口26.8萬人)。更為精準地來講,杭州市是近三年(2019-2022年)時間來快速實現人口增長的。

選擇落戶杭州的理由有很多,多到可以忽略掉方言、飲食以及氣候所帶來的不適應性。首先杭州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高,截止到2020年杭州市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61879元,位列全國第6位;杭州的工資收入也高于其他城市,根據智聯招聘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白領平均薪酬排名中,杭州市以10499元/月位列全國第4位,僅次于北京、上海和深圳,但相對比這三座城市的房價,杭州市更具性價比;同時杭州也擁有全國首屈一指的營商環境,尤其是民營經濟發展活躍,這對于創業型年輕人更加友好。

天津、石家莊等北方城市人口衰減

從地理區位來看,近年來我國人口呈現由北部地區向南部地區、西部地區向東部地區流動的發展態勢。而位于我國東北和華北地區的部分城市則成為了人口外流的重點區域,這一點即使是在千萬人口的大城市中依然沒能發生改變。

截止到2020年底我國常住人口超過900萬的城市有32個,其中北方城市占到16個,分別為:北京、天津、西安、鄭州、石家莊、臨沂、青島、哈爾濱、邯鄲、濰坊、濟南、保定、徐州、沈陽、長春和周口。從城市數量來看,南北方城市平衡,但從人口增量來看,北方則呈現明顯衰退趨勢。

截止到2022年4月,上述16座北方城市中有10座城市對外公布了2021年常住人口數據,其中僅有西安(新增21.01萬人)、鄭州(14.14萬人)、青島(18.5萬人)、濰坊(1.33萬人)和濟南(13.36萬人)五座城市人口保持正增長,如果去除掉自然出生率濰坊市也近乎沒有增長。

而過去一年其他北方城市常住人口表現為,北京(減少0.71萬人)、天津(-13.6萬人)、石家莊(-3.04萬人)、徐州(-5.53萬人)和周口(-17.3萬人)。

南方城市中唯一一個常住人口下降的城市——南陽市(-8.41萬人),雖然從自然地理分界來看屬于南方,但按照人文地理、飲食習慣來看還是屬于北方。

而其他未對外公布2021年當地人口數據的諸多北方城市中,大概率還會有不少常住人口減少的城市存在(例如哈爾濱、保定等城市)。

結合上述人口數據與信息,短期來看隨著我國放開大中城市落戶限制之后,全國常住人口的流動還將以追求高質量生活配套以及高收入水平為主要動向,而那些占據我國地理分區核心、城市配套完善、教育醫療條件突出、工資收入水平較高、營商環境良好的城市當下及未來依舊是常住人口不斷增長、流動人口不斷聚集的首選。

關鍵詞: 常住人口 西北地區 數據顯示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