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民生 > 正文

立足特色優勢 做強主導產業

時間:2022-04-11 09:34:01    來源:騰訊網    

3月25日,在位于西安市高陵區的西安中鐵工程裝備有限公司車間內,工人在安裝盾構機。截至目前,該公司已為西安地鐵八個標段提供了盾構機再制造服務。

3月20日,在位于西安市鄠邑區的西安汽車零部件產業園內,西安奇盛電氣設備有限公司員工正在操作數控折彎機。

■ 2021年,全省119個重點建設的縣域工業集中區完成工業總產值14547.9億元、營業收入14805.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8.8%和20%

■ 截至2021年底,全省119個重點建設的縣域工業集中區入駐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937戶,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的40.2%

■ 全省19個縣域工業集中區升級為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10個升級為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35個列入國家開發區目錄名單

省工信廳日前發布的《陜西縣域工業發展研究報告》(以下簡稱《研究報告》)顯示:近年來,我省縣域工業保持穩步增長態勢。2021年,全省119個重點建設的縣域工業集中區入駐法人企業560戶,總數達11328戶;完成工業總產值14547.9億元、營業收入14805.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8.8%和20%;實現利潤總額910.05億元、上繳稅金617.8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3.2%和26.1%。全省近年來涌現出蒲城、延川、洋縣、山陽、勉縣、扶風等一批工業強縣。

特色產業助推縣域工業加速發展

近年來,陜西省縣域工業“一縣一業”取得新成效,主導產業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同時全省縣域工業集中區快速發展,強縣作用日益顯現。

我省引導和推動縣域工業聚焦特色主導產業發展,培育和形成特色產業集群,“一縣一業”成為縣域工業發展的主要模式。神木市、府谷縣以能源化工為主攻方向,2021年其能源化工產業集群產值約占全省能源化工總產值的30%;岐山縣以汽車及零部件為主攻方向,2021年其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集群產值約占全省汽車及零部件總產值的9%;漢陰縣、紫陽縣、平利縣和嵐皋縣聚力打造富硒食品產業集群,2021年4個縣富硒食品產業集群產值約占全省富硒食品產業總產值的46%。

我省以縣域為單位的主導產業還初步形成了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清潔能源、精細化工、航空配套、紡織服裝、新型建材、有色冶煉等一批產業集群,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并呈現出專業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新趨勢。

為推進縣域工業集中區快速發展,全省相關縣(區、市)深入貫徹省政府辦公廳下發的《陜西省加快縣域工業集中區和產業園區建設行動計劃》,促進縣域工業集中區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引領作用。截至2021年底,全省119個重點建設的縣域工業集中區入駐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937戶,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的40.2%??h域工業集中區發展水平持續提高,工業總產值1000億元以上的縣域工業集中區有1個(西安涇河工業園),500億元以上的有4個,300億元以上的有11個,100億元以上的有45個。全省19個縣域工業集中區升級為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10個升級為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35個列入國家開發區目錄名單,成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

打造優勢產業 釋放發展潛能

如何加快縣域經濟發展,進一步做大做強我省縣域工業,省工信廳縣域工業處處長楊雷平認為,當前要努力打造縣域工業優勢產業和產業集群,充分釋放縣域工業發展潛能。

《研究報告》指出,由于縣域所處區域和發展重心存在差異,需要采用對縣域工業主導產業和產業集群發展分類施策、分類推進的方式,建議對以工業為主導產業的縣域,重點推動其發揮工業基礎好的優勢,主動融入全省先進制造和高端能化兩大萬億產業集群發展,深度對接全省裝備制造、航空、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化工 、富硒食品等23條重點產業鏈,進一步優化縣域工業主導產業和產業集群定位,發展壯大先進制造和高端能化產業承載基地和配套基地,打造一批產值突破500億元的縣域工業主導產業和產業集群,建成一批現代工業強縣;對以農業為主導產業的縣域,重點推動其發揮農業規?;a出優勢,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培育形成縣域工業主導產業和產業集群,通過產業融合發展和升級,打造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實現從“賣原料”到“賣產品”的轉變,帶動全省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或超越全國平均水平,建成一批以工促農強縣。

《研究報告》指出,我省縣域面積占國土總面積近80%,常住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比重超過55%,具有發展縣域工業優勢和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巨大空間。當前,針對我省縣域工業發展不平衡問題,建議重點抓好三項工作。首先,優化縣域工業區域布局。在關中,以發展先進制造業大走廊為引領,促進先進制造要素向廊區流動聚集,充分釋放縣域發展先進制造業的潛能;在陜北,以發展高端能化為引領,促進高端能化企業和項目流動聚集,充分挖掘縣域發展高端能化產業的潛能;在陜南,以發展綠色工業為引領,促進特色富硒食品、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綠色工業發展。其次,培育縣域工業重要動力源。以關中和陜南為著力點,推動一批工業基礎好的縣域提升創新策源能力和資源配置能力,實施一批標志性先進制造和消費品升級工業項目,培育形成一批帶動關中、陜南縣域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和“領頭羊”,促進十強縣在三大區域分布走向均衡。最后,提升縣域工業后進縣項目策劃和發展能力。引導縣域工業后進縣抓住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內地產業轉移的“窗口期”,引進和培育一批發揮勞動成本優勢的綠色產業集群,建設一批綠色工業示范基地,重構縣域工業發展優勢。

縣域工業主導產業需強化

《研究報告》顯示,我省縣域工業穩步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系列深層次問題和矛盾:地域發展不平衡待解決,縣域工業主導產業需進一步強化。

“十三五”期間,縣域工業“北強南弱”態勢仍存在,2015年全省縣域工業十強縣中陜北占6家,關中占4家;2020年陜北升至8家,關中降至2家,陜南尚無突破,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更為突出。從增長結構看,縣域工業發展要素進一步向縣域工業十強縣和縣域工業第一梯隊(前25名)流動集聚,十強縣工業增加值占全省縣域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從2015年的50.7%增加到2020年的54.92%,提高了4.22個百分點;縣域工業第一梯隊(前25名)工業增加值占全省縣域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從2015年的74.31%增加到2020年的77.78%,提高了3.47個百分點;縣域工業第三梯隊(51名至76名)工業增加值占全省縣域工業增加值比重從2015年的6.63%降到2020年的5.42%,下降了1.21個百分點。

全省縣域工業集中區總體發展向好,但平均規模偏小、競爭力偏弱等問題有待進一步改變。部分縣的縣域工業集中區特色主導產業定位不明晰,無法形成產業鏈條和產業集群;有的工業集中區基礎設施薄弱,功能性投入不足,服務體系缺位,企業落戶落地困難;有的工業集中區產業層次低,缺乏骨干龍頭企業帶動,缺乏骨干產品支撐,產業同質化嚴重,企業轉型升級進展緩慢。集中力量做大做強工業集中區已成為縣域工業高質量發展的當務之急。

《研究報告》顯示,我省縣域農產品加工業發育不足,一二三產業尚未深度融合發展,大量優質農產品以原糧、原果、原料形式輸送省外深加工后返銷陜西市場,產業鏈的加工增值、品牌增值部分和就業崗位留在省外。2020年,全省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為1.93:1,低于全國2.3:1的平均水平;31個以農業為主導產業的縣域實現工業增加值占全省縣域工業增加值的16.29%,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總體處于滯后狀態。同時,現有農產品加工起點低、加工層次低、品牌影響力低,缺乏在國內外市場影響力強的大型龍頭企業。(記者沈謙文/圖)

記者手記

青青梧桐引鳳來

日前,記者采訪多家縣域工業集中區(產業園區)發現,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外省企業在我省縣域工業集中區落戶,助力縣域工業發展壯大。當前,要快速改變我省縣域工業“小、散、弱”的狀況,大力招商引資是做大縣域工業的重要途徑,也是擴大縣域工業有效投資的主要抓手。

要想引得“鳳凰”來,必須先栽好“梧桐樹”。縣域工業集中區是縣域工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載體和核心引擎,只有大力提升縣域工業集中區的專業化、配套化和品牌化發展水平,才能切實增強對外來項目的吸引力。同時,必須明確園區的戰略方向、主導產業定位、重點項目布局、創新平臺構建、產業集群打造等,形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路線圖”和“施工圖”。另外,要加快推進縣域工業集中區管理體制改革創新,堅持市場化導向,推進園區管理去行政化,引入高素質專業化人才,實行企業化運作,激發園區內生動力和活力。

隨著陜西省縣域工業集中區發展環境的日益提升,陜西省縣域工業將越來越多地引進“金鳳凰”——“鏈主”型企業、龍頭領軍型企業、高市值上市企業、隱形冠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等,不斷提升全省縣域工業的層次,為我省縣域工業發展注入不竭動力。(沈謙)

關鍵詞: 工業集中區 主導產業 產業集群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