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民生 > 正文

劉邦為何最終選擇定都西安,而不是洛陽?

時間:2022-04-13 06:48:51    來源:騰訊網    

我國有四大平原,由于各種原因,大家只對前三大平原比較熟悉,就是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我國的第四大平原在哪呢?其實大家也不陌生,就是平時很少將這里與“我國第四大平原”這一稱號聯系起來。

友情提示:這一平原曾被稱為天府之國。你一定想搶答:四川盆地。不對,四川盆地雖然主要也是平原地勢,但從來沒有人稱之為四川平原。哪里呢?渭河平原。你如果不熟悉渭河平原這一叫法也沒關系,只需要知道關中就行了。

關中有很多種名稱,比如渭河平原、關中平原、八百里秦川。咱們打開一張陜西省地圖,陜西省呈南北狹長狀,北部是黃土高原,稱為陜北,主要是榆林、延安二市。陜西省的南部以秦嶺為界,以南是陜南,有漢中、安康、商洛三市,夾在陜北和陜南之間的就是關中。關中在地理上最大的特點是南北狹窄、東西長,黃河最大的支流——渭河由從西向東縱穿整個關中,在陜西省、山西省、河南省三省交界的潼關附近匯入黃河。

關中的得名其實很簡單,位于“四關之中”,故名。所謂四關,一般認為是北有蕭關,南有武關,東有潼關,西有散關。關中和四川盆地的地形很相似,四周皆是高山或大河,易守難攻。

這里有一個著名的歷史故事,說明關中(渭河平原)的重要性。秦朝滅亡后,漢王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爭天下,結果相對弱勢的劉邦滅掉了不可一世的項羽。在定都的問題上,劉邦傾向于位處中原的洛陽,這也是大多數朝臣的意見。

這個很好理解,劉邦和手下大多數重臣都來自于江蘇省徐州市西北部的豐沛地區,也就是當時所謂的“東人”。豐沛地區距離洛陽相對較近,兩地之間也沒有重險所阻,沿著黃河南岸都是平原地區。

而且在劉邦看來,定都于處在全國中心位置的洛陽,有利于漢王朝統治天下,對各諸侯國就近控制。

不過,有個名叫婁敬的齊國人求見劉邦,對劉邦要定都于洛陽提出反對意見,認為關中地區比洛陽更適合定都。至于理由,婁敬是這么說的:“秦地(關中)背靠雄山,地近大河,外有四塞以為門戶。一旦周邊發生緊急軍情,關中就可以關上大門自保,雖敵有百萬之重,亦不能奈我何。”

從西安到洛陽約有360公里,現在兩地來往非常方便,有鐵路、高鐵、高速公路,旦夕可至。但在交通落后的古代,從洛陽到長安有很多險山的阻隔,從東向西有邙山、崤山,再經過黃河險要之地潼關才能進入關中。在這種地理條件下,關中是有條件關上大門的,但洛陽卻很難具備這個條件。

婁敬還有一層意思,是關東地區以平原地勢為主,居下臨上,在地理上的劣勢比較明顯。關中號稱八百里秦川,物產豐富,即使關上大門,關中也能有足夠的糧食。無論是婁敬還是劉邦非常敬重和依賴的謀士張良,都將關中稱為天府之國,四川盆地稱為天府之國要在關中之后。

張良的解釋比婁敬更深一層,張良看到的是洛陽四周沒有險關可為之門戶。洛陽附近地區有時被人稱為小關中,北有黃河但沒有成為天險,南有嵩山又不如秦嶺之高、之雄。從防守角度看,洛陽易攻難守,長安所在的關中則是易守難攻。

張良站在西漢王朝穩定的大局角度看,定都于關中,南可收四川盆地的物產,北有胡苑的良馬,可以說關中有足夠的資源自保。朝廷可以將大量兵力屯于關中,一旦關東有人叛亂,關中之后就可以“以順擊逆”,“以高擊下”,出潼關平定叛亂。

這就是張良所說的“(關中)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

關中之所以稱為八百里秦川,是因為作為沖積平原的渭河平原長約八百里,寬約三百里,故名。

關鍵詞: 四川盆地 天府之國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