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民生 > 正文

敵后有延安,正面有黃埔,為何說有了黃埔,中國就不會亡

時間:2022-04-13 07:54:05    來源:騰訊網    

老儒說歷史第62期,歡迎您的關注評論。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在這場全民參與的偉大的戰爭中,無數人彰顯出非凡的品德和意志力。

如果有一群人能稱得上國士無雙,那一定有黃埔將士。

黃埔軍校、黃埔將士和黃埔精神已經緊緊地和抗戰聯系在了一起,甚至有“敵后有延安,正面有黃埔”、

“有了黃埔,日本就不能滅亡中國

”的說法。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黃埔將士到底如何深刻地影響了抗戰?

一、慘烈黃埔

1937年到1945年,整個抗日戰爭期間,先后有二十多萬人進入黃埔軍校受訓,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一畢業就直接開赴抗戰前線。

抗戰期間,擔任師長以上職務的黃埔軍校畢業生多達200多名,這些軍官可以說是指揮了全國三分之二的抗日軍隊。

正面戰場的二十二次慘烈大會戰,每一戰都有黃埔軍官的身影,每一戰都有黃埔軍官倒下的尸體。

抗戰結束后,黃埔軍校幸存者僅剩下1萬1千多人,和二十多萬的入校人數來比,犧牲比例高達95%,而其中更有四十名黃埔將軍壯烈殉國。

“故土新墳抗日冢,何處埋骨無黃埔”,是對黃埔將士慘烈抗戰的最好說明。

但,黃埔將士抗戰光有慘烈是不行的,必須有別的東西才能對得起“黃埔”二字。

二、黃埔建立

黃埔軍校建立的淵源和日本有莫大的關系。

1910年,日本政府同意了清政府派遣留學生的請求,在前往日本的眾多留學生中,化名為蔣志清的蔣介石赫然在列。

蔣介石去了日本陸軍第13師團參軍,在那里進行為期一年的訓練和學習,這段不同尋常的經歷深刻地影響了蔣介石。

蔣介石來到日本是為了解決一個困擾他許久的重要疑問。

為什么日本能從一個弱國成為亞洲強國?和歐美列強平起平坐,而中國的人口、文化都強于日本,為什么反到不如日本?

蔣介石在日本軍隊一年的歷練生涯,讓他多多少少明白了這個疑問。

軍隊最能反映一個國家的風貌與強弱,日本強大的秘密,在日本軍中可略窺一二。

日本有完整的軍人培訓體系,明治維新后,

日本創立了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和日本陸軍大學,類似于中國的大專和本科。

軍官學校開設的課程比較多,有步兵、騎兵、炮兵、工兵等科,而且在陸軍大學成績排名前六名,可以得到天皇的御賜軍刀,逐漸日本對軍事人才的重視。

蔣介石回到中國后,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也逐漸加深,蔣介石越來越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

1924年,蔣介石奉孫中山命令開始籌建軍事院校,院校選址在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 。

剛建立時叫做“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1926年改名擴大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1929年才改名“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

黃埔軍校剛開始以蘇聯紅軍的治軍理念為原則,在科目上模仿日本軍官學校,開設步兵科、炮兵科、工兵科、經理科、政治科等。

由此,黃埔軍校正式成立,但是,如何讓黃埔軍校強國日本軍官學校,學習到日本軍人沒有的東西,擁有自己獨特的地方,這是個難點。

思想和文化的力量開始在黃埔軍校中展露出來。

三、黃埔精神

日本軍官學校的培養更加強調精神力量,重視的是下級對上級的絕對服從。

日本軍隊用對待奴隸牛馬的方法對自己的下屬,不講仁義,不講道德,只講對天皇的忠誠,這樣的教育很可怕,他們讓軍人失去了人性。

黃埔軍校要想強過日本軍官學校,就要在教育理念是和他們相反。

黃埔軍校的教育理念不僅有現代的治軍方法,還不斷融入中國傳統文化,

比如清代著名大臣曾國藩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比如儒家仁義禮智信的情懷等

正是因為黃埔軍校對傳統文化的推崇和回歸,才形成了獨特的黃埔精神。

黃埔精神就是四個字“親愛精誠”。

親愛就是所有的革命同志相親相愛,精就是是精益求精不斷進取,誠是誠心誠意,忠誠。

日本不講愛,我們偏偏寵愛。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軍隊進行的數次大屠殺足以說明日本軍隊教育的失敗。

黃埔將士在戰爭中熱情高漲,軍紀嚴明,所到之處受到民眾的普遍歡迎,黃埔將士中有一句話廣為流傳“寧可餓死,絕不投降”。

整個抗戰期間,黃埔將士無一人投降。

以黃埔將士為主體的戰斗意志支撐著正面戰場的頑強,他們是抗戰的戰斗原動力和精神支撐,堅韌的黃埔將士成為了日軍最大的敵人。

日本駐華司令官崗村寧次不止一次在日記中寫道:

中國軍隊勞累困窘已到極點,全軍彌漫厭戰氣息,產生重大動搖,然而,其上級干部,特別是中央軍官學校(黃埔軍校)出身者頑固堅持抗日思想,有著不可小視額戰斗意思。

有黃埔,日本就滅亡不了中國,這是當時許多黃埔將士內心的吶喊。

時光雖然逝去,但黃埔精神仍然值得我們追思。

不是因為他們的功績有多么大,而是因為他們背后的那份文化與情懷。

關鍵詞: 黃埔軍校 抗日戰爭 陸軍大學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