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民生 > 正文

G5高陵互通適當增加綠化用地,錯位新建互通橋,減短施工封閉時間

時間:2022-04-15 13:42:11    來源:騰訊網    

既有高陵互通橋跨徑不滿足主線加寬要求,互通橋梁寬度不足,拆除重建是必要的。錯位新建互通橋梁后,再拆舊橋,減短封閉兩條左轉交通的時間。加固利用舊橋中墩節省的費用,與交通保暢費及社會影響,哪個經濟技術效益好,各有不同認識。

(一)K1035+368高陵互通位置

高陵位于高陵區麥張村,互通式立交中心樁號為K1035+361,立交設計范圍為K1034+838~K1036+128,立交范圍內主線為圓曲線,半徑為2500m,最大縱坡0.85%,凹型豎曲線最小半徑 R=48805m,設計速度120km/h,路基為雙向八車道42m。

原匝道設連接線,與高陵縣城及國道銜接,后移交地方管養。初測應補充說明連接線主要現狀技術標準。

(二)K1035+368高陵互通方案擬定

現有互通式立交型式為匝道上跨A型單喇叭,上下主線匝道均為單向單車道匝道,寬8.5米。

1.交通需求

預測2041年轉彎交通量為17344puc/d,主流為限方向,主次比例系數為1.52,主流明顯,既有形式仍可適應。

主流B、D匝道改建后宜為單向雙車道,路基寬度10.5m,次流方向A、C匝道改建后仍可采用單向單車道。

初測雙向E匝道采用18.0m欠妥,應改為雙向四車道,路基寬度19.5m。

依據項目改擴建總體設計,主線在互通采用兩側加寬,對互通方案擬定影響不大,互通形式仍可采用A 型單喇叭型式。

3.互通E匝道橋梁

既有E匝道橋為雙向分隔式雙車道匝道,主流左轉匝道設計小時交通量較大,為528puc/h,應加寬E匝道橋面寬度,滿足超車需要。

E匝道橋為4*20米預應力混凝土箱梁,與主線斜交,不滿足主線路基加寬,應加大主孔跨徑。

4.收費站及兩側交織段

原收費站為2進3出,于2015年1月擴建為4進6出,匝道鼻端距收費廣場的距離,基本可滿足交織需要,對匝道加寬影響不大,應充分利用既有收費設計。

初測應補充說明治超方案,核查說明與站外平交口的凈距。

初測階段僅提出一個方案。因匝道橋斜度較大,應錯位新建后拆除舊橋,不考慮舊橋基礎利用,仍采用匝道上跨A型喇叭方案,錯位加大交叉交角。

建議核查盡量加大收費站至匝道分岔的距離,A匝道合流交織段偏短。

(三)K1035+361高陵互通方案比較

1.初設補充原位重建方案

初設階段將初測方案命名為方案二,因新增占地較多、管線拆遷協調困難、工程造價較大,補充原位拆除重建,加固利用舊橋中墩的方案一。

2.初設推薦意見

設計單位考慮高陵北樞紐改造完成后,封閉該互通,G5繞行G3021利用高陵西互通上下高速公路,因此初設推薦方案一。

初步設計比較深度略顯不足,應補充說明設計方案對施工關鍵工序的影響,說明出入高陵區縣城的交通封閉和主線交通干擾時限等。

方案二為錯位重建,交通干擾和社會影響較小,施工組織約束小。兩方案指標總體相當,方案一無明顯的指標優勢。

方案一與方案比較,最小半徑分別為57m和60m;新增占地分別為46.2畝、49.4畝,匝道長度分別為2337.754m和2303.27m,互通橋均為20+2*30+20m。方案二增加的占地,部分用于公路綠化,路基占地相當。

初設否定方案二的理由之一是,互通范圍管線增加較多,兩方案位置基本相同,與管線干擾差異在哪,初設未闡述說明。

方案一交角70°,因方案二斜度較小,參照其它互通,建議核查改為20+2*25+20m。互通范圍的分離式立交也存在此類問題。

4.核查協調分離式交叉

K1034+939.879分離式東引道進入村莊,拆遷較多,且路堤分隔村莊,建議征求地方意見確定,必要時可改移至村莊北側。跨線橋為20+2*30+20m,交角85°,橋寬30m,應說明設計標準協調情況。

K1035+710分離式立交,跨線橋采用20+2*30+20m,交角90°,橋寬12.0m,兩側引線平面指標80m、60m偏小,應協調加大。

(四)施工圖設計

1.設計標準

匝道設計速度為40~60 km/h、主流左轉D 匝道單向雙車車道基本合適。A、B、C 匝道設計采用單向單車道,建議出入縣城的主流右轉匝道改為雙車道。同意施設E 匝道為對向分離四車道。

2.互通E匝道橋向北微調,減小斜度新建。

互通范圍3座跨線橋跨徑均為30米,互通橋和麥張分離式橋原位新建,另一跨線橋移位新建,交角分別為70°、83°、96°,匝道橋交角偏小,應采用初測方案,多征4畝地,用于公路綠化(不是路基征地),減輕交通干擾明顯。

匝道C、D、E接線均采用了3.2%,縱面連續欠佳。三角帶橫向排水不暢,建議補充三角帶路拱線,保證行車道超高橫坡。

4.E匝道平縱組合線形可優化

E匝道采用±3.2%人字坡克服高差、變坡點錯位方向基本合適,但位于ZH附近,平縱配合欠佳。平面定線時,應增加R125的長度,可同步適當加大平曲線半徑。

左轉C、D匝道整體向蒲城方向移動,利用既有公路用地加寬,E匝道需要新增征地先建匝道橋后拆除舊橋。

K1034+946江毗路(高陵南環東路)分離式立交,協商后橋寬減為26.0m,設計速度60km/h,橋梁加長為6*30m,橋面連續箱梁,交角83°,路基工程由地方政府實施,總體基本合適。

K1035+696楊家村跨線橋降低為天橋原則可行,交角96°,橋寬減窄為6.5m欠妥,橋長增加為5*30m,應加寬至8.0m。

關鍵詞: 分離式立交 補充說明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