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民生 > 正文

進軍東北,為什么說羅榮桓是唯一合適的領軍人?林總也替代不了

時間:2022-04-21 06:44:51    來源:騰訊網    

四野戰將系列104:羅榮桓(二)

作者:桅桿

1945年9月14日,延安在聽取曾克林匯報東北的情況后,當天即決定成立以彭真為書記,陳云、程子華、林楓、伍修權為委員的東北局,隨后又命令前往山東途中的林彪、陳光、蕭勁光等轉往東北。應當說,延安派往東北的大批干部和部隊,都是精兵強將。當時羅榮桓病情嚴重,本人要求養病,山東分局其他領導也建議他休息。但延安仍要他渡海去東北。這是為什么呢?本文就來說說這事。

(一)誰來統領進軍東北的部隊?

1945年9月20日,延安致電山東分局羅榮桓、黎玉(副書記):“控制東北,除開各地派去之部隊和干部外,延安是完全依靠你們及山東的部隊和干部,原則上以山東全部力量去完成這任務,其他各地加以幫助。”

延安在電報中還強調“時機非常緊迫,望你們迅速動作,越快越好”,并明確這是一個異常重大的任務,要求羅、黎全力執行,要求山東部隊和干部應“尋找一切可能的道路”,立即向東北進發,并希望羅榮桓能很快去東北。

這封電報透露了以下重要信息:一是搶占東北在當時是最重大戰略任務;二是主要由山東部隊和干部去完成這個任務,其他各戰略區只起輔助作用;三是時間非常急迫,必須迅速行動,“越快越好”;四是作為山東戰略區“一把手”,羅榮桓要盡快趕往東北。

從上述信息,或可理解延安為什么要病重的羅榮桓“能很快到東北”。因為此時的羅榮桓,是統領進軍東北部隊不可或缺的關鍵人物。為什么這樣說?

搶占東北主要依靠山東部隊和干部。當時,在魯的山東分局成員只有羅和黎玉(副書記)兩人,山東軍區領導只有羅、黎玉(副政委)和蕭華(政治部主任)三人。

對于進軍東北這一戰略任務,延安的指示是“以山東全部力量”去完成。雖說山東軍區部隊不可能都去東北,但至少大部分部隊是要去東北的。事實是,后來山東軍區三分之二的主力部隊去了東北。這就必須派得力的干部去統領這支大軍。那么,派誰去最合適呢?

當時可供選擇的,只有羅、黎、蕭三人。此前,延安已經命令蕭華率部隊進軍東北,當時計劃是帶2.5-3萬人,而不是后來的“山東全部力量”;是負責一個方面,而不是東北全局。兩者,要蕭華統馭進軍東北的全部山東部隊,在資望和能力上均顯不足。

(二)羅榮桓是唯一合適的人選

另一位人選是黎玉,出自山東縱隊,是土生土長的山東干部,一直負責地方工作,對軍事和部隊都不大熟悉,留下來協助陳毅是比較合適的。

羅榮桓自1939年初率115師師部兵進山東之后,一直在山東前線指揮抗戰,時間已長達6年半。1943年3月,山東根據地實現一元化領導,羅榮桓開始身兼山東分局書記、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115師代師長兼政委五職,是山東戰略區的主心骨。可以說,山東根據地鞏固和發展,山東部隊的發展壯大,羅榮桓傾注了無數的心血,也建立了崇高的威望。

因此,由羅榮桓統領山東部隊進軍東北,是唯一合適的人選,其作用無人可以替代。這才是羅榮桓雖然病重、延安仍要他渡海進軍東北的根本原因。

其實,山東軍區也希望羅榮桓留下來。當時,山東軍區主力加地方部隊有27萬,去東北的只是其中的6萬主力。羅榮桓率部進軍東北后,新四軍軍部北移與留下的山東軍區機關合并,陳毅任軍長兼軍區司令員。后來的情況大家都清楚,最初階段,留在山東的一些老資格干部有點不服陳毅指揮。這也說明,如果羅留在山東,肯定不會存在這個問題。這是題外話了。

有人可能會有疑問:當時延安已經命令林彪、陳光等人轉去進軍東北,難道不能替代羅榮桓?事實是:在進軍東北的初期,無論是林彪還是陳光,都無法替代羅榮桓。

先說說陳光。林彪負傷后,陳光代理115師師長,并和羅榮桓率115師兵進山東。陳光是一員虎將,但脾氣急躁,性格固執,聽不見不同意見,加之幾次指揮不力,在部隊中的威信受到影響。1941年8月,山東分局在調整工作分工時,作為代師長的陳光不再負責軍事指揮,而是分管財經工作,已經有邊緣化的感覺。

陳光(左二)、羅榮桓(左三)、蕭華(左四)

(三)林、陳也難以替代羅榮桓

此外,1943年3月,陳光離開山東根據地,回延安學習。客觀地說,以陳光在部隊中的威信,恐難服眾,加之離開山東已經2年半、離開軍事指揮位置已達4年之久,不足以統領進軍東北的山東部隊。

林彪在紅軍和抗戰早期的威望非常高。但自1938年3月被晉軍誤傷,已經離開前線7年半時間。雖說山東軍區部隊一大半是在115師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部隊已經擴大了幾十倍,與當年的115師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這7年半時間,不僅115師部隊變化非常大,干部變化也非常大,紅軍改編時115師的連、營長,此時大多是團、師長了。此外,山東軍區部隊還有很大成分來自山東縱隊。林彪此時對山東軍區部隊的干部以及作戰特點等,已經不熟悉了。

林彪的帶兵和指揮能力堪稱一流。但在進軍東北的初期,各戰略區部隊匯集到東北,指揮體系不統一,部隊建制比較混亂。此時指揮打仗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部隊的穩定及統一指揮問題。這方面,林彪就難有作為了,一來對部隊情況不熟悉,二是這也不是他的強項。

有個事例:林彪到東北后,于11月中旬率輕便指揮機構到錦西布置戰場,準備“打大仗”。當時山海關已經失守。20日,一支炮兵部隊向北撤退途經錦西。參謀處長李作鵬以林彪的名義,命令這支部隊停止撤退、準備參戰。可這支部隊的干部卻說:“我們只聽李(運昌)司令的命令,其他人的命令一律不執行。”說完直接率部隊就走了。

這是進軍東北之初,部隊比較混亂的一個典型事例。這個問題出在冀東部隊,山東部隊會不會出現類似情況?很難說。

由此可知延安要羅榮桓去東北的目的了。后續繼續為您解讀。

關鍵詞: 越快越好 這個問題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