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民生 > 正文

專家談丨加快生態空間綠色進程,助力陜西林業高質量發展

時間:2022-04-21 15:37:58    來源:騰訊網    

本文轉自:西部網

文/王博文 昝林森 李樺

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是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在維護國土安全和統籌山水林田湖綜合治理中占有基礎地位。近年來,陜西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生態安全體系建設、現代林業產業體系建設、生態文化體系建設和現代林業服務體系建設四個建設為一體,扎實開展生態空間治理重大行動,持續實施生態空間治理重點工程,全省整體“向深綠色邁進”,基本建成山青坡綠、林茂草盛、天藍地綠、自然和諧、生態優美的西部生態強省。

陜西省林業發展現狀

在林業生態安全體系建設中,陜西省林業生產力布局進一步優化,生態承載力明顯提升。2021年全年完成營造林842.31萬畝,治理沙化土地93.3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45%以上,森林蓄積量增加到5億立方米,濕地保有量穩定在462.75萬畝,自然保護地占國土面積比例穩定在7.4%以上,沙區植被保有量達2100萬畝。

同時,陜西省推進沿黃防護林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工程,建設沿黃綠色走廊,其中9市94縣(市、區)劃分為禁牧區。重點扶持秦嶺區域和黃河流域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地等一批省級濕地公園建設,新增濕地近0.2萬畝,恢復退化濕地1.9萬畝,有效推進林業生態文化體系的繁榮建設。并劃定4000萬畝生態紅地保護區,嚴格按照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規定落實管控措施,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生態生產力穩定增長。

全省林業產業發展穩中向好,現代化林業產業體系初步建成。“十三五”期間,陜西省加大對經濟林基地建設、林下養殖、林業產品加工業及林業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截至2021年底,核桃種植面積突破千萬畝,位居全國第二;紅棗種植面積達到332.95萬畝,位居全國前五;花椒種植面積突破260萬畝,位居全國第一;蘋果種植面積超千萬畝,位居全國前列;獼猴桃種植面積突破85萬畝,位居全國第一。在林業生態體系體系建設過程中,大力發展森林康養服務,在全省發展森林康養基地50處,帶動相關林業旅游收入681451萬元,林業年旅游人次突破5000萬人次。

陜西省林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林業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陜西省雖然對于林業建設工作的發展日益重視,但基礎配套設施依然落后。有選種育苗、病害防治以及森林資源監控等相關技術的發展與國有林場的建設均已無法滿足當前的林業建設要求。甚至部分林場還存在交通、通訊等方面的限制,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林業資源優勢難以彰顯,產業化進程困擾重重,難以適應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日益增長的市場競爭

(二)人民群眾對優質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的需求更加迫切。陜西省林業的發展主要以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為主,林業服務業發展相對薄弱。2018年至2021年全省林業一、二產業總產值占林業總產值的70%左右,而以森林旅游、生態公園建設以及林業生態服務等相關第三產業發展不足。

(三)林業科技支撐有待進一步加強。林業發展科技支撐薄弱,主要體現在:現有林業科技成果較少,而且該領域的科研創新能力相對較差;科技資源分散在陜西省林業科研研究所、企業、高校等單位。過于分散的科技資源導致現有優秀科技成果難以有效轉化推廣;激勵機制的缺乏與管理機制的落后令當地科研工作發展緩慢;科技經費投入不足,林業專業技術人員比例僅為林業職工的29.1%,科技經費的比重為2.34%,同時,也缺乏對于森林的網絡動態監測,制約著陜西林業的高質量發展。

(四)野生動植物生態空間質量低,生態保護和修復系統性不足。我省在生態方面歷史欠賬多、問題積累多、現實矛盾多,一些地區生態環境承載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且面臨“舊賬”未還、又欠“新賬”的問題,生態保護修復任務十分艱巨,既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一些地方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還存在差距,個別地方還有“重經濟發展、輕生態保護”的現象,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經濟增長,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活動大量擠占和破壞生態空間,統籌生態保護修復面臨較大壓力和阻力。

陜西省林業高質量發展對策及建議

為進一步推進陜西省生態空間綠色進程,加快由“淺綠”向“深綠”邁進,推動陜西省林業高質量發展。現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加強生態修復,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提升森林生態系統功能。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為原則,開展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以及森林、草原、河湖、濕地等重要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堅持擴增量、優存量、提質量,全面推進國土綠化,精準提升森林質量,科學保育森林資源,增強森林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提高森林碳匯等生態功能。

(二)全面推行林長制,壓實地方主體責任。全省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林長組織體系。力爭建成運行規范、權責清晰、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林業資源保護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建立省、市、縣、鄉黨委和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雙林長”的工作機制,統籌安排部署林長制工作的銜接、協調和實施,強化地方黨委政府保護發展林業資源的主體責任,將保護發展林業資源的責任由林業部門提升到各級黨委政府,落實到黨政領導,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以“林長制”促進“林長治”。

(三)嚴格森林資源和公益林的保護,落實森林資源監管制度。編制全省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科學劃定林地保護等級,實行分級保護。強化林地用途管制,嚴格執行林地使用定額制度和使用林地審核審批制度。科學經營林地,節約集約使用林地。對生態區位重要和生態脆弱區域林地、以及木本糧油和生物質能源林地進行重點保護。嚴格執行憑證采伐林地上林木制度和年森林采伐限額制度,控制森林資源消耗。落實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探索對公益林實施差異化補償。實行公益林分級分類管理,對公益林實施嚴格保護。完善公益林生態效益監測站(點),對氣象、土壤、水文、植被特征等要素進行監測,建成具有長期、定位、連續觀測能力的公益林生態效益監測體系,科學定量評價公益林生態效益。

(四)加強林業生態網絡信息化建設,不斷完善林業生態網絡體系。著力構建“平臺共建、信息互通、數據共享、安全高效”的生態空間管理體系,以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為基礎,構建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監測監管專題應用,提供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信息匯集模塊、監測預警模塊、績效評價模塊、智能輔助模塊、信息共享模塊等核心功能模塊,合理部署物聯網傳感器、監測站、無人機等采集監測數據,推動實現相關部門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管理平臺的數據共享和互聯互通,為陜西省林業高質量發展構建網絡服務體系。

(五)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理論研究,創新生態空間管理機制。圍繞提升森林等重點生態資源保護能力,全面推進森林防滅火、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種質資源保存、基層管護站點等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提高裝備現代化水平,切實保障陸地生態系統完整性和穩定性。全面貫徹“預防為主”的工作方針,提升森林火災預防和火情早期處理能力,加強防火宣傳體系、火源管理系統、人員管控系統建設,在基層單位建設專兼職防撲火隊伍,為各類護林(草)員配備巡護、火情早期處理及通信設備,提升森林草原火災預防和火情早期處理能力。建立健全以基層有害生物防治檢疫站、測報點和林草基層工作站、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為主體,以市場化購買服務、生態護林員為補充的基層監測組織模式。

(六)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國有林場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國有林場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積極推動將道路、房屋、供電、飲水安全、通信網絡建設等納入地方政府發展計劃。全面改善國有林場生產一線職工的生產、生活和居住環境,消除危舊管護用房帶來的安全隱患。持續加強國有林場管護用房等設施建設和升級改造。加強林區林場道路建設,打通服務基層林業最后“一公里”。開展智慧國有林場示范。推行省級直接管理國有林場的經營模式,提升國有林場人、地、技優勢,在保障性苗圃、良種基地、種質資源庫、森林經營、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等方面發揮示范作用,建立林業高質量發展樣板。

(七)加快推進“雙儲林”國家儲備林建設,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以縣級為單位,統籌推進“雙儲林場”國家儲備林建設,按照“科學布局、重點突出、集約經營、一縣一策”原則。實行短、中、長相結合的科學規劃方針,集中連片建設國家儲備林基地,發展具有當地特色、優質的鄉土大徑材樹種。針對不同地形、路段、土壤和立地條件等差異,擇優選擇適生樹種進行科學合理搭配,突出以優質喬木為主,倡導混交與復合種植模式,實現可持續經營,加強儲備林的生態空間布局,進一步提升生態碳匯能力,更好發揮森林固碳儲碳作用。

(八)全面加強珍稀瀕危物種棲息地保護和恢復,積極推進生態廊道建設,擴大野生動植物生存空間。切實加強天然林及原生植被保護,開展退化林分修復,提高自然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強化極小種群、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和候鳥遷徙路線保護,嚴防森林火災和林業有害生物危害。全面加強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秦嶺大熊貓國家公園設立工作。著力推進野生動植物資源極小種群保護搶救工作,維護生物多樣性。

(王博文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陜西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昝林森系陜西省林業局副局長、陜西省林業科學院院長;李樺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資源與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

關鍵詞: 生態保護 基礎設施建設 森林資源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