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民生 > 正文

黃龍:碧水藍天綠滿城 舒展生態新畫卷

時間:2022-04-26 09:38:23    來源:騰訊網    

行走在風景如畫的小城黃龍,蔚藍色的天空下,郁郁蔥蔥的林木、賞心悅目的景色……近年來,黃龍縣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開展踐行“兩山”理念改革創新試點工作,大力實施“生態立縣、文旅帶動、產業富民、全面振興”發展戰略,實現了美麗鄉村與美麗城鎮交相輝映,開創出一條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筑牢生態之基 構建發展屏障

“以前雨水污水混合排放,一到雨天,雨水就會混著污水大量排入河道,河道中的清水在遭遇多次降雨后,就會變得臭烘烘的。雨污分流后,河水變清澈了,空氣也清新了。”縣城居民張愛香說道。

據了解,黃龍縣從開展污水源頭治理以來,對城區排污口進行全面封堵,城區污水管網長度延伸至44公里,污水收集率達90%以上,鋪設鄉村污水收集管網30公里,建成投用13處鎮村污水處理站和3處污水收集罐,形成了“縣有廠、鎮有站、重點村有收集罐”的污水收集處理體系。

除去覆蓋城鄉的“網格化”硬件設施體系的建立完善,守護黃龍一汪碧水的還有全縣47個村的“護水員”。每天,天剛蒙蒙亮時,瓦子街村黨支部書記劉忠玉就開始自己的“巡河之旅”,每天要去仕望河一次,是他雷打不動的“功課”。

同時,村上定期組織志愿活動,開展河道垃圾清理、問題反饋等工作,做好“污水零直排宣講團”的宣講員、紅色志愿護水隊領隊、“水眼金睛監督員”,從源頭治理,狠抓“河長制”,才能“河長治”。

綠水長流、青山常在是厚植在黃龍人心中的執著追求。在界頭廟鎮西石林行政村有一個“造林王”,名叫王長貴。過去10年里,他的植樹護綠從未斷過,為黃龍積攢了一大筆“綠色財富”。2012年至2015年,王長貴先后栽植了3000多畝各類造林綠化苗木,成活率都達90%以上。這么多年,他人瘦了,也黑了,但辛勤的汗水結出了豐碩的果實,荒山一點一點變綠。

在“王長貴”們的共同努力下,近年來,黃龍縣完成全民義務植樹60萬株。截至2021年底,全縣林地面積達372.1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7%,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7.83%,鄉鎮綠化覆蓋率達35%以上,村莊綠化覆蓋率達30%以上。

如今,在黃龍“植綠護綠從我做起”不僅是人人皆知的口號,更是每個黃龍人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行動。“森林防火警鐘長鳴,違規用火害人害己……”每天清晨,三岔鎮長石頭村村民最先聽到的是本村秦大智家的雞鳴,然后就是他的防火喇叭聲。

秦大智一家6口人中有2口人是殘疾人,家庭生活困難,搭上了產業扶貧的“和諧號”順利脫貧。2018年,村上選拔生態護林員時他第一個報了名,主動承擔起本村和周邊嚴家畔組的防火工作。每天他都要走十幾公里山路巡山,守護著這里的一草一木。

“我是看著這片林子一天天長起來的,它是這么的綠,可不能在我們手里毀了。”對秦大智來說,為后代守好這片“希望之林”,是他賦予自己的神圣使命。

黃龍縣堅持生態為基,筑牢屏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深入開展“四大”保衛戰,“河長制”落實到位,“林長制”啟動運行,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6.84%、污水處理率86.1%,47個清潔鄉村、生態村實現全覆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率達94%。先后獲批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國家褐馬雞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康養基地和國家園林縣城,已成為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黃土高原上一顆璀璨的“綠色明珠”。

夯實設施基礎 實現城鄉均衡

走進公寨溝水庫項目建設基地,機器轟鳴,工人們正在建設大壩主體,現場一派忙碌景象。“項目設計總庫容525.6萬立方米,計劃總投資2.035億元,目前已達到水庫臨時蓄水的條件,我們正在倒排工期,加緊施工,計劃今年6月大壩主體全部完工。”公寨溝水庫工程項目負責人宋兵告訴記者。

公寨溝水庫位于距離黃龍縣城9公里處的石堡川河上游,是一座以黃龍縣城供水為主,兼顧農業灌溉的水利工程。建成后可滿足黃龍縣城3.5萬人生活用水和5000畝農業灌溉用水需求,將為黃龍社會經濟發展起到堅強的支撐作用。

公寨溝水庫建設,讓黃龍人的生活生產沒有后顧之憂;老舊小區改造,則給大家帶來了喜悅的“宜居福音”。

“院子里重新打了地坪,進水和排水管道都改造好了,樓房外面還加上了保溫層,樓頂也做了防水處理,這幾天正在安裝電梯,以后上下樓也方便了。”在黃龍縣糧食局家屬樓改造提升現場,居民劉世欣高興地說。

黃龍縣2021年共分三批,對38個老舊小區進行改造,其中以給排水管網、屋面防水、外墻保溫安防監控系統等為重點,對小區內道路、供電、水管、屋面防水綠化、照明等基礎設施進行改善,充分征求居民加設電梯意愿,讓老舊小區改造既“好看”又“好住”,從源頭上解決了老舊小區群眾的生活難題。

如果說老舊小區改造讓縣城人居環境大幅改善,那美麗鄉村建設則是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的得力“助推器”。郁郁蔥蔥的綠化帶、干凈整潔的通村道路、擺放整齊的生產生活用具……行走在三岔鎮梁家山村,目之所及讓人倍感心情舒暢。無論是過往行人,還是本地村民,都能深切感受到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帶來的喜人變化。

“為徹底整治人居環境,我們制定了‘門前四包’制度和村規民約,實行兩年來,村民已經養成了每天下地前先打掃衛生的好習慣,人居環境質量實現了大幅度提升。”梁家山村黨支部書記孟小平高興地介紹說。

“現在,家家戶戶門前沒有亂堆亂放的雜物了,垃圾桶定時清理也沒有了異味,村子美起來了,來我這吃飯的人越來越多了,生活在這里,我很幸福。”在梁家山街道開燒烤店的村民趙則平開心地說。

近年來,黃龍縣全面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致力完善現代基礎設施體系。全縣完成保障住房配套設施建設項目38個,城區桿線下地、城區道路改造、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場等基礎設施相繼建成投用,老舊小區改造全面啟動,建成335處供水工程,自來水普及率達97.86%,實施了第二水源公寨溝水庫及供水管網工程。榆藍高速黃龍段建成通車,韓黃高速開工建設,G242線旗桿廟越嶺隧道貫通,累計改修新建620公里縣鄉道路,實現村村通油路。24個美麗宜居鄉村、14個鄉村振興示范村完成對標建設,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治理穩步推進。全縣城鄉電力配套全覆蓋,城區4G網絡和寬帶網絡全覆蓋,“5G+光網”項目簽約,5G+智慧黃龍暨數字鄉村戰略項目簽約,通信基礎設施有力保障縣域經濟發展。

壯大生態產業 增添振興動力

黃龍縣山清水秀,有“中華蜜蜂之鄉”美譽。每年的春夏秋季,漫山遍野盛開著各色鮮花,吉家河蜂場就分布在這青山綠水間。

“我養殖中蜂6年了,共養殖150箱,年收入大約在13萬元,這小蜜蜂如今成了我增收致富的香餑餑了。”劉超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帶給黃龍的驚喜不止于此。駕車行駛在崾崄鄉崾崄村至魯家塬村路段上,極目遠眺,奪目而入的幾十個高聳潔白的風電扇葉鱗次櫛比、迎風轉動,將清潔能源送給千家萬戶。

目前,黃龍縣已建成8個新能源項目,總裝機規模261.6兆瓦,其中5個光伏項目111.6兆瓦、3個風電項目150兆瓦,中電投崾崄50MW風力發電站項目是其中一個。

“‘十四五’末,黃龍將建成3000兆瓦新能源項目。我們力爭將黃龍打造成名副其實的‘新能源項目建設基地’和‘綠色能源示范縣’。”黃龍縣經濟發展局項目辦主任潘耀民介紹說。

發展生態旅游,是黃龍縣生態優勢持續釋放紅利的又一生動詮釋。

多彩黃龍風光秀麗惹人醉,錦繡山城滑輪競技展風采。2021年的4月3日,“心往北京滑向2022”全國越野滑雪(滑輪)推廣系列活動——陜西省體育健康行“五進”活動暨延安黃龍輪上長征公開賽在黃龍縣盛大開幕。活動共吸引帶動來黃游客1.2萬余人次。

漂流節、紅葉節、冰雪運動節、山地自行車賽、65KM超級越野賽等一系列公共文化活動和特色體育賽事的成功舉辦,是‘體育+旅游’模式在黃龍縣的又一具體實踐,對宣傳縣域生態旅游資源、推動全縣經濟健康快速發展有著積極作用,成為彰顯黃龍生態魅力的亮麗名片。

近年來,黃龍縣始終把產業發展作為重要支撐,全力構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產業發展體系,產業生態化取得新突破。形成了以蘋果、核桃、中蜂、中藥材為主導,以蔬菜、大閘蟹、羊肚菌等特色產業為補充的農業產業新格局;全市首個太陽能光伏電站、風力電站在黃龍并網發電;全面推進全域旅游發展,獲批省級旅游示范縣,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通過省級初驗,初步形成了以康養度假為主線,科普研學、休閑體育、綠色培訓為支撐的全域旅游格局。

乘風破浪會有時,黃龍縣將持續鞏固發揮生態優勢,壯大生態經濟助推鄉村振興,堅定不移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早日將黃龍建設成為貫徹落實“兩山”理論的示范縣。

黃龍縣融媒體中心

全媒體平臺

掃描上方二維碼

“我為群眾辦實事”意見征詢

黃龍宣傳微信公眾號

黃龍宣傳新浪微博

"愛黃龍"APP

黃龍宣傳今日頭條

關鍵詞: 老舊小區 人居環境 基礎設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