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民生 > 正文

1392年,一個人突然薨逝,西安由此喪失了最后一次成為皇都的機會

時間:2022-04-26 09:39:47    來源:騰訊網    

西安是一座千年古都,“古”到什么地步了呢?據有據可查的歷史,青銅時代的西周王朝就建都于此,那時候稱“鎬京”,當然,這個“鎬京”的區域范圍可能跟今天的西安沒得比,但它的確位于西安市區域內。

西周王朝之后,西安的戰略地位愈發重要了起來,戰國時期它成為了七雄之中最厲害的秦國的首都,秦朝建立后,又成了這個開封建王朝之先河的第一王朝的咸陽大都。然后,璀璨輝煌的兩漢王朝,盛世繁華的隋唐王朝,中間還夾雜了數不勝數的魏晉南北朝諸多小王國都建都于此。

然而,當唐玄宗因為自己的驕奢淫逸和晚年無能,將偌大個盛唐王朝帶向了“宦官專權、藩鎮割據”那不可收拾的局面,西安,這一座中國人心中永遠的古都,終被落第秀才黃巢一把大火燒了個精光。從此,西安便成了歷史云煙中的夢幻之皇都,再也沒有恢復往日的榮光。

一、朱元璋決意遷都

可是,當我仔細地翻閱歷史,我驚奇地發現,后來的西安并不是真的一點機會都沒有,相反,它差一點又成為了一個輝煌無比的王朝的都城,只不過,這一次這座千年古都還是差了點運氣,終留千古遺憾。

事情的來龍去脈是這樣的。

大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聽從了天才軍師劉伯溫和其他一些大臣的建議,將大明首都定在了六朝古都南京。劉伯溫還告訴朱元璋,這是他的龍興之地,萬萬不要輕易動,一動就可能要天下大亂、流血漂杵。

朱元璋雖然生性霸道殘忍,但關系到皇朝未來的事情,他還是不得不十分慎重,所以自登基稱帝、建立大明王朝開始,他就一直兢兢業業、夙興夜寐的在南京這座虎踞龍盤的大城之中掌控著他的帝國。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朱元璋還是感覺在南京有些呆膩了,這座大城雖然說是風水極佳,還得到過諸葛亮的高度贊譽,但還是存在瑕疵:一是在這里建立的王朝不是短命,就是偏安一偶,完全不符合大明王朝威武長久的形象;二是這個地方對于掌控廣袤的大明國土還是存在一些麻煩,如遠方的云南貴州什么的來一趟南京都十分吃力,反之更是,影響行政效率;三是這里地處長江三角洲,戰略位置不是太讓人滿意,誰要是占領了長江上游,就可以舳艫千里、順江而下,不說遠了,朱元璋自己就是這樣拿下南京的。

綜合以上情況,朱元璋思來想去,還是決定放棄劉伯溫的建議,為自己的大明王朝千秋基業博一次,他一定要要遷一次都。

二、大明王朝遷都鳳陽?

朱元璋最開始想遷都鳳陽,這明顯是個意氣用事的想法,鳳陽之所以能在如此眾多的大城之中成為朱元璋的目標,原因很簡單,這里是朱元璋的老家。

皇帝的權威性確實很高,更何況是洪武大帝朱元璋。但是,權威很高不等于真的就能一言九鼎、唯我獨尊,完全一個人說了算。所以,當朱元璋把這個想法表露出來后,立即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其中就包括大明王朝的諸多股肱重臣。也確實,鳳陽是一座名不見經傳的小城,如果不是因為出了個朱元璋,還真是沒法和其他城市比,要做一個國家的都城,不論從哪一方面來說都是不夠格的。一句話吧,與其說遷都鳳陽,還不如就留在南京。

最后,綜合各方面因素,朱元璋把遷都鳳陽的想法徹底掐滅了。不過,他還是給了鳳陽都城的名份,在這里按照皇宮范式構筑了一座都城,后世也將這座城稱為大明王朝的“中都”,明朝末年,張獻忠率領部下農民軍一把火將這里盡數焚毀,還掘了朱家祖墳,搞得崇禎皇帝下罪己詔向天下謝罪。

鳳陽方案被斃了后,朱元璋又在尋找下一個目標,顯然,南京始終沒有降服過朱元璋那顆躁動不已的心,這位歷史上的雄主一輩子都沒怎么消停過,人生際遇的起伏難料在他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就算是勘定都城這樣的事也是一樣。洪武二十四年,他終于又找到了一個目標,西安!咱老朱家來了。

三、差點運氣的西安城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早些時候,御史胡子祺上書皇帝,迫切地表達了臣民們的遷都之意,在諫書中,胡子祺表達了這么幾層意思,他認為大明雖然國土遼闊,但可以定都的地方并不多,攏共算起來大概只有四個地方:

一是河東,具體位置是如今的山西省的西南部,位于秦晉大峽谷中黃河段乾坤灣,壺口瀑布及禹門口(古龍門)至鸛雀樓以東的地區,這里地勢較高,利于控制西北,俯瞰東南,上古時代的堯舜禹都定都在這一片地區。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氣候也發生了變化,以前溫潤的河東片區現在已經是苦寒之地,地理上有優勢,但氣候太差。

二是汴梁,這里連接黃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交通便利,天下通達,是中原的腹心,兩宋王朝就定都與此(你是不是想說南宋首都不是汴梁,告訴你,你錯了,南宋首都還是汴梁,臨安只是南宋的行在,也就是臨時首都)。但這里也有一個天然巨大的缺陷,那就是地勢過于平坦,利于北方游牧民族大舉南下,幾乎無險可守,北宋滅亡就是一個實證。

三是洛陽,這個古代名城的地理位置不用我介紹了,大家都很清楚,而且東周、東漢、隋唐兩朝都曾經定都于此,宋太祖也曾想遷都于這里。但這里也有個缺陷,情況和汴梁差不太多,就是位于中原平原地帶,地勢不夠險峻,雖然有嵩山、邙山等山脈,還有澗水、伊水、洛水等河流,但是,它們比起有崤函之固、涇渭之雄的關中地區來說,還是差點意思。

這個“四”就不用說了,答案呼之欲出。

同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對自己的老太子(其實也不老,就是當太子的時間稍微長了點,25年)下了個詔書,他要太子前往西安巡視,明面上是去勘探一下西部地區的山川地貌、民風政風,暗地里卻是要去考察一下西安成為大明國都的可能性。

朱標在西安是怎么考察的,考察得怎么樣,這點我不打算詳細說,因為有些話,說了也是白說,還不如不說。重點是,當朱標從西安巡視回到南京以后,一直身體不算差的他突然就病了,而且一病不起。而且,朱標最終在病痛的折磨下轟然離世,至于到底是什么原因去世的,歷史沒有給出準確的答案。

個人推測,那時候的人漫游全國的較少,吃的食物也沒有全國互通,所以特別容易習慣于一方水土,而朱標自打出生起,就一直生活在東南溫潤區域,絕少離開這一方水鄉澤國,他到西安后可能會嚴重水土不服,這是很要命的。不管怎么樣吧,朱標終究去世了,這個當了25年太子的人,大明的第二號人物,最后居然沒能熬過老父親,從那以后,大明王朝幾乎舉國同悲,老朱元璋據說為此幾乎哭瞎了雙眼,這可是他最愛的兒子啊,他還想要朱標接替他振興大明,可惜白發人送了黑發人。

自己最鐘愛的兒子,已經培養了25年的大明帝國太子在巡視西安后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死去了,那天下最利于定都的西安還能被定為首都嗎?不論換作誰,這心里也應該很膈應吧。

四、劉伯溫一語成讖,西安最終也成了大明王朝滅亡的發起點

朱元璋最終并沒有把都城從南京遷出去,他最終在客觀上實踐了劉伯溫的預言,當然,他也安穩地在南京待了30年,完成了一生的宏圖大業。從接過元末的爛攤子,朱元璋在這座偉大的城市里締造了“治隆唐宋”的“洪武之治”,開創了開國皇帝就創立盛世的又一個神話(歷史上開國皇帝開創盛世的不太多,僅有光武中興、開皇之治等寥寥幾個)。

再說西安,從太子朱標離世之后,它就與大明王朝首都這個身份擦肩而過了,最終成為了十分遺憾的那個千年歷史名城,當然,它仍是大明王朝的戰略重鎮。只不過,朱家人對西安始終還是存有一絲忌恨,畢竟曾經大明最受重視的那個人的死和它有關。所以,當鳳陽被定為“中都”,南京被定為“南都”時,曾被朱元璋高看一眼的西安卻啥也也沒撈著,實在是有一點傷感。

200多年后,明末農民起義在西北地區密集爆發,其中聲勢最大的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部均為陜西一省之人,遺憾的是,西安自從朱標去世之后,再也沒有了之前的份量,雖然它是明朝的重鎮,但地位卻早已不同往日了。因此,明朝在經略西安的程度上多少還是欠缺些火候。

由此,沒有成為國都的西安所代表的關中地區控制西部、俯瞰東南的作用就被嚴重削弱了。公元1644年正月,即明朝崇禎十七年正月,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占西安,并在西安建國,改西安為長安,稱“西京”,立國號為大順,改元永昌,1644年即為永昌元年。

即位之后,不甘偏居西部的李自成在西安待了一個月,就立即率軍渡黃河東進,一路攻克汾州、陽城、蒲州、太原、潞安、彰德府、懷慶、寧武關、大同、居庸關。二月十六日,大順軍過昌平,來到沙河,大軍陳列在北京城下;二月十九日,在明廷太監王德化的引導下,大順軍從德勝門進入北京城,一舉將崇禎皇帝逼上煤山自縊,延續了276年的大一統的明朝滅亡。

說來也是冥冥之中自有蒼天注定,西安沒有被朱家定為皇都,臨了,卻還是在明朝過了一把國都的癮,朱家因為一個人的離世而錯失了建都西安、更好地統御天下的機會,西安卻又借此成為了大明王朝滅亡的發起點,真是造化弄人,鬼神莫測啊。

衷心祝愿古都西安越來越紅火,再次綻放出璀璨的光芒,光照華夏,享譽全球!

關鍵詞: 千年古都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