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民生 > 正文

河南高考學校推薦—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時間:2022-03-15 12:08:34    來源:騰訊網    

一、歷史沿革

學校前身是1931年誕生于江西瑞金的中央軍委無線電學校,歷經中央軍委無線電通信學校、華北軍區電訊工程專科學校、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工程學校、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等歷史時期。是中國最早的2所國防工業重點軍事院校

1958年遷址西安。

1966年轉為地方建制,更名為西北電訊工程學院;

1988年更名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校先后隸屬中央軍委、國防科工委、六機部、四機部、電子工業部、機械電子部、信息產業部,2000年劃轉教育部管理。

位于陜西省西安市,有南、北2個校區,由教育部與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共建。

二、發展建設

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雙一流學科建設高?!?、"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入選國家"2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先后入選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教育部集成攻關大平臺、世界一流網絡安全學院、國家示范性微電子學院、中國人工智能教育聯席會、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

學校是國內最早建立信息論、信息系統工程、雷達、微波天線、電子機械、電子對抗等專業的高校之一,開辟了我國 IT 學科的先河,形成了鮮明的電子與信息學科特色與優勢。“十三 五”期間,學校獲批 8 個國防特色學科。學校現有 2 個國家“雙一流”重點建設學科群(包含 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絡空間安全、控制科學與工程 5 個 一級學科)。

學校有26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101個二級學科碩士授權點,17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14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50個二級學科博士授權點,1個專業學位博士授權點。10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學校有院士3人,兼職院士8人,雙聘院士15人,海外院士2人,“萬人計劃”入選者28人(含“青年拔尖人才計劃”入選者6人),長江學者36人(含“青年學者”4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2個,科技部重點創新團隊5個,教育部創新團隊6個,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5人,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3人,國家級教學名師4人,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973項目首席科學家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51人,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4人,“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獎獲得者4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培養對象13人,陜西省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5人,陜西省特支計劃7人,陜西青年科技獎獲得者28人,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65人。

學校有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1個國防科技工業環境試驗與觀測網,2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8個“111計劃”學科創新引智基地,6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共建)

集成攻關大平臺:

新一代雷達技術集成攻關大平臺

前沿科學中心:

超限感知前沿科學中心

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

先進軍事綜合電子信息系統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先進雷達技術優勢學科創新平臺

國防科技工業創新中心:

國防科技工業網絡安全創新中心(唯一高校成員單位)

國家111計劃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現代無線信息網絡基礎理論與技術學科創新引智基地、智能信息處理科學與技術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寬禁帶半導體與微納電子學創新引智基地、電子裝備機電耦合理論與關鍵技術創新引智基地、移動互聯網安全創新引智基地、復雜環境光電信息感知科學與技術學科創新引智基地、雷達認知探測成像識別學科創新引智基地、電磁信息感知技術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

雷達認知探測、成像與識別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群體 、高效模擬前端集成電路和集成系統群體

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

三、學科建設

“雙一流”建設學科2個:

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國家重點學科9個:

一級學科: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

二級學科:密碼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電路與系統、物理電子學、信號與信息處理、通信與信息系統

國家級特色專業13個:

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智能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電磁場與無線技術、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信息安全、網絡工程、電子封裝技術、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

計算機科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7個:

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集成電路設計及集成系統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1個:

電子科學與技術、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信息工程、電子封裝技術、電磁場與無線技術、人工智能、數學與應用數學、數學與統計、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網絡工程、信息安全、智能科學與技術、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

A+學科1個:

電子科學與技術

A學科1個:

信息與通信工程

A-學科1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B+學科3個:

控制科學與工程、軟件工程、機械工程

B學科2個:

儀器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

B-學科1個:

管理科學與工程

C+學科2個:

生物醫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

四、2021年河南省招生計劃

提前批49人:

藝術類本科提前批,音樂類,文科3人,理科3人。

國家專項計劃本科批,文科12人,理科31人;

本科一批327人:

普通招生:

文科2個專業類47人;

理科6個專業類260人。

較高收費招生:

理科2個專業20人。

五、近幾年河南本科一批招生錄取情況分析

理科招生:

普通招生,最低錄取位次,2018年以來連續上升,但上升幅度逐年減小,尤其是2021年上升70名基本沒有變化。近5年等位分波動情況-2,+2,-7,+2,0。

較高收費招生,2個專業學費分別是每年52000和60000元,對大多數考生家庭來說都不低,但具體性價比還是可以,專業是學校王牌專業,畢業后工作很好找,待遇也較高。所以最低錄取位次,除2020年下降416名外,其他年份均上升。從等位分變化情況看,除2020年沒有變化,其他都有小幅上升。近5年等位分波動情況+3,0,+2,+6,+4。

文科招生:

普通招生,最低錄取位次,近5年來小幅度波動,最大是2017年上升457名,其他基本在300名左右。2021年更是只下降55名。等位分波動情況基本在3分以內。近5年等位分波動情況0,+2,-1,+2,+3。

六、2021年畢業生就業情況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21屆本科畢業生5437人。畢業去向落實率95.02%。其中:

升學2495人,占畢業生人數的45.89%;其中推免研究生1108人,占20.07%。

留學出國420人,占7.72%。

協議和合同就業2201人,占40.48%。

靈活就業48人,占0.89%。

1、就業單位性質分布

學校2021 屆畢業生就業單位以企業為主,其中民營企業占比最高,本科畢業生、畢業研究 生在民營企業就業的比例分別為 53.68%、49.54%;其次是國有企業,本科畢業生、畢業研究生 在國有企業就業的比例分別為 33.81%、26.95%。

2、就業單位行業分布

學校具有較為鮮明的電子與信息學科特色及優勢,畢業生的行業流向較好地體現了這一點。2021 屆本科畢業生就業最為集中的前兩位行業類均為電子電氣設備制造業以及信 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所占比例分別為 39.21%、24.91%。

3、就業單位地域分布

2021 屆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地區較為廣泛,畢業研究生就業地區相對集中。已就業的本 科畢業生中,有 24.44%的人前往廣東,有 20.54%的人留在陜西;畢業生就業量較大的城市為西 安(17.08%)、深圳(15.18%)、北京(8.71%)。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21年本科畢業生就業主要地域分布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21年本科畢業生就業主要城市分布

4、就業主要企業分布

2021 屆本科畢業生中,有451人簽約世界500強單位,517人簽約中國500強單位,分別占本科已簽約畢業生總人數的24.62%、28.22%。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21年本科畢業生就業著名企業分布

學校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規劃,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投身相關領域。2021 屆本科畢業生、 畢業研究生中,分別有 320 人、758 人簽約中央國資委及各部委直屬央企,占比分別為 17.47%、 21.41%;分別有 699 人、1540 人簽約重點導向單位,占比分別為 38.16%、43.49%。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21年本科畢業生簽約中央國資委及各部委直屬央企的情況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21年本科畢業生簽約約重點導向單位的情況

作為以信息與電子學科為特色的學校,畢業生簽約中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的人數較多。2021 屆本科畢業生有361人簽約中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

關鍵詞: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電子科學與技術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