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民生 > 正文

渭南經開區科技創新讓民企發展更有活力

時間:2022-03-22 11:25:54    來源:騰訊網    

通訊員 甘泉 本報記者 王憲輝

聽說渭南經開區一家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的民營企業正在建設自己的科學研究院。這究竟是一個什么性質的研究院,一個涉農民營企業又是否具備這樣的實力,帶著這些疑問,記者來到這家名為陜西秦云農產品檢驗檢測股份有限公司的企業一探究竟。

“我們去年下半年已經啟動陜西秦云農業科學研究院建設,目前主體工程進度已經完成了80%。”說明來意后,該公司董事長雷浩詳細介紹了科學研究院建設情況,并熱情地邀請記者參觀了這個正在加緊建設的項目。該項目占地2000余平方米,目前上下兩層的鋼結構建筑主體已經建成,內部按照功能布局分成了若干區域,工人們正在安裝外部玻璃幕墻和電力、通風系統。“我們在這里規劃了專家工作站、遠程會議室、數據庫、產品展示廳、科普教育館等區域。”雷浩介紹,為方便工作人員,這里還同步配備了開放辦公、娛樂健身等設施。

一家民營企業,有能力建設好科學研究院嗎?面對記者的疑問,雷浩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帶著記者參觀了該企業的實驗室和專家工作站。

在實驗中心記者看到,一幢三層高的建筑里分布著大大小小不同的實驗室,技術人員對一份份樣品進行分析檢測。“在這里我們可以對食品、農產品、水質、土壤、飼料、肥料等進行檢驗檢測,基本涵蓋了農業領域全部環節。”雷浩介紹,實驗中心目前已經取得了行業所需全部資質,認可參數達到5000余項,而配置的離子色譜儀、液質聯用儀、氣相色譜儀等設備水平更是居于同行業前列。

有了資質和設備還遠遠不夠,科研創新的核心是人才。這個偏居陜西東部一隅、由民營企業發起成立的農業科學研究院有足夠的科研人才支撐嗎?它又如何請來領域“大咖”?

陜西秦云農檢有自己的一套辦法:建立起柔性人才引進機制,采取“星期天工程師”模式,聚行業人才而用之。“我們與科研院校建立合作關系,結合企業需求和專家特長,讓專家利用閑暇時間參與到企業科研工作中,同時對研究院科研計劃制定、研發課題選擇、科研攻關等進行指導把關。”雷浩介紹,企業斥巨資購置的儀器設備等資源也面向科研院校開放,由此吸引了一批專家參與到企業科研工作中。靠著柔性人才引進制度,目前該企業累計主導、參與制定各類標準34項,取得發明、實用專利25項,發表論文近50篇。“我們將這些資源整合起來之后,再從企業管理運營中剝離出來,這就具備了建立農業科學研究院的基礎。”雷浩介紹,研究院與企業將是兩個獨立的主體,互不隸屬,各有側重,管理運行機制也不相同。

在該企業的專家工作站,幾名科研人員正緊張忙碌,不時通過視頻、電話等方式與專家開展討論。據雷浩介紹,參與討論的專家中,不乏中國農業科學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科研機構和知名高校的專家教授,而在企業專家工作站人才庫中,像這樣的專家已有67名。

一個發展勢頭正好的企業為何要轉型去打造農業科學研究院?

“打造陜西秦云農業科學研究院是企業直面市場需求、直面市場競爭所決定的。”對此雷浩有自己的認識:從市場來看,隨著國家“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檢驗檢測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技術要求越來越高,企業必須以科技創新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主動。雷浩表示,該研究院圍繞農業全產業鏈質量安全技術研發創新這一核心,通過搭建專家工作站、線上服務、儀器共享以及科研成果轉化、技術培訓等平臺開展農業科研工作,最終輸出相應的科研成果、技術標準,由此形成規劃與研發、種植與檢測、品牌與銷售為一體的農業全產業鏈條服務閉環。

“鼓勵企業發揮技術創新主體作用,支持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產學研主體的深度合作,這是我們提升區域科技創新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渭南經開區發改局副局長王蕾芳介紹,近年來,渭南經開區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積極推動科研創新成果產業化,累計培育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5家,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2家,省級中小企業技術中心11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5家,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0%以上。

關鍵詞: 科技創新 農業科學研究院 科學研究院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