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民生 > 正文

官宣!第5個國家級都市圈落地西安,上海廣州為何難晉級

時間:2022-03-23 18:22:50    來源:騰訊網    

文|凱風

都市圈時代,正在到來。

近日,國家發改委批復同意《西安都市圈發展規劃》,這是繼南京、福州、成都、長株潭都市圈規劃之后,國家層面批復的第5個都市圈規劃。

種種信號表明,強都市圈正在取代“強省會”,成為新一輪城鎮化的重點發展方向。

那么,誰是下一個國家級都市圈?

01

西安都市圈:

“西咸合并”就此擱淺?

西安都市圈橫空出世的背后,是“西咸合并”傳聞的消退。

根據國家發改委批復文件,西安都市圈,要發揮西安國家中心城市輻射作用,加快西安—咸陽一體化發展,提升都市圈對關中平原城市群建設的支撐能力。

根據相關規劃,西安都市圈,涵蓋西安全域(含西咸新區)、咸陽、銅川、渭南部分縣區、楊凌示范區,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

最新數據顯示,西安都市圈常住人口超過1800萬人,GDP總量約為1.6萬億。

從規劃不難看出,相比于西安“強省會”式的擴張,“西咸一體化”成為新的發展方向。

作為西北地區唯一的國家中心城市,西安已經借助代管西咸新區完成了第一擴容。

而民間關于借鑒成都、濟南、合肥、長春等地擴張經驗,進一步合并咸陽的呼聲不絕于耳。

然而,任何簡單的合并,都未必能產生“1+1>2”的結果。

畢竟,咸陽GDP超過2500億元,面積超過1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接近400萬,體量之大、地位之獨特,都非濟南合并的萊蕪、長春代管的公主嶺可比。

更何況,宏觀政策已經開始轉向。

國家發改委發布的2022年新型城鎮化重點任務明確提出:

慎重從嚴把握撤縣(市)改區,嚴控省會城市規模擴張,確需調整的要嚴格程序、充分論證。穩慎優化城市市轄區規模結構。

這意味著,西安咸陽合并擴容的可能性無限趨近于0。

事實上,西安已經不再只是一路向“西”,開始四處出擊,多面發展。

去年,西安與渭南市,合作共建西渭東區簽約揭牌,西渭一體化成了西咸之外的新征途。

銅川市也公開表示,積極融入西安都市圈,推進西銅一體化發展。

在產業方面,銅川提出了“西安制造、銅川配套”,渭南則提出了“西安研發,渭南制造”等概念。

可見,雖然擴容合并之路大概率就此擱淺,但西安都市圈的存在,仍舊維系了西安在周邊區域的輻射力和影響力,這也可視為變相擴容的另一種模式。

02

長株潭都市圈:

中三角的支柱之一

長三角、珠三角之外,我國還有一個“中三角”。

前不久,《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發布,以武漢、長沙、南昌為中心的“中三角”呼之欲出。(參閱《全國第5大城市群,誰是龍頭》)

其中,長株潭都市圈,是長江中游城市群,也是整個中部地區首個獲批的國家級都市圈。

長株潭都市圈,由長沙、株洲、湘潭三市組成,面積2.8萬平方公里,人口超1500萬,2021年三市GDP之和為1.92萬億,超過湖南全省的42%。

前不久,長沙首次罕見提出打造“強省會”,而占據全省接近半壁江山的長株潭都市圈,正是長沙步入強省會的重要支撐。

與其他都市圈相比,長株潭,有三個極其明顯的特色。

其一,長株潭,最符合“1小時交通圈”定義的都市圈。

三地城區相距不到50公里,通達時間最多只要半小時。

跨城通行的便捷性,甚至超過長沙自己的偏遠郊區。

其二,與廣佛、深莞相似,長株潭三城的融合歷程,已有十多年之久。

早在2000年之前,長株潭一體化就被提上日程。而到了2009年,長株潭三市長途區號就統一為0731,成為三地同城化的重要標志。

隨后,三地率先實現公積金互認互貸,探索電子證照共享互認、政務服務跨市通辦等,力圖實現從交通同城到公共服務同城的跨越。

其三,長株潭三城,各自都有支柱產業,長沙并非一城獨大。

許多都市圈,省會是唯一的中心,無論在經濟、產業,還是教育、醫療的方面,均占有主導地位。

長株潭有所不同。雖說長沙整體實力處于“碾壓級”,但株洲、湘潭并非沒有處于支配地位的產業。

去年,工信部發布了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國家隊”名單,湖南共有2地入圍。

一個是長沙的工程機械集群,

另一個則是株洲的先進軌道交通產業集群。

株洲坐擁301家軌道交通產業企業,中車集團在此重倉布局,全國30%以上的城軌車輛都產自這里,說是全球最大的軌道交通產業集群并不為過。

所以,在長江中游城市群相關規劃中,株洲也受到相當多的關注。

長株潭,無論是打造軌道交通產業集群,還是推進航空發動機產業,都離不開三地的共同配合。

03

成都都市圈:

從強省會到強都市圈?

成都,是典型的強省會城市。

2021年,成都GDP接近2萬億元,占四川全省的比重提高到37%。同年,成都常住人口超過2100萬,占全省的比例增加到25%。

當許多二線省會紛紛將成都作為目標之時,整個四川的空間發展開始轉向。

四川省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促進全省發展主干由成都拓展為成都都市圈,培育壯大區域中心城市,打造全省經濟副中心。

這正是2021年中西部首個國家級都市圈規劃出臺的重要背景所在。

成都都市圈以成都為中心,與聯系緊密的德陽市、眉山市、資陽市共同組成。

總面積高達3.31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過3000萬人,2021年GDP超過2.5萬億,接近全省的一半。

可見,無論是以成都為主干,還是以成都都市圈為主干,這都是四川省域經濟獨一無二的存在。

不同的是,強省會只著眼于省會本身的擴張,而強都市圈,則附帶了同城化、一體化、產業合作的發展前景,普通地市在被虹吸的同時,也獲得了來自省會的溢出效應。

成都都市圈也是如此。

04

福州都市圈:

做大強省會靠什么?

福州,正在謀求成為強省會。

2021年,福州GDP達1.13萬億,不僅躍居全國20強,而且時隔20多年首次超過泉州,躋身全省首位。(參閱《2021年,全國TOP50城市GDP排行榜》)

這背后,不無強省會戰略的助力。

去年,福建出臺《關于支持福州實施強省會戰略的若干意見》,支持福州創建國家中心城市,大力支持福州做大做強,增強省會城市輻射帶動力。

同時,《福州都市圈發展規劃》獲批,福州成為繼南京之后第二個獲批的國家級都市圈。

這意味著,福州借助都市圈擴張,與泉州、廈門形成分庭抗禮的競爭之勢。

福建是地市區域格局相對獨特的省份之一。

在省內,廈門城市能級最高,擁有經濟特區、計劃單列市和副省級城市的多重身份。

泉州,則是重要的制造業基地,GDP長期位居全省首位。

福州雖然作為省會而存在,但無論是城市能級還是經濟規模,一度均不占優勢。

就此而言,福州都市圈的橫空出世,將會成為福州打造強省會,乃至競逐國家中心城市的重要轉折點。

05

南京都市圈:

全國首個跨省都市圈

在獲批的5大國家級都市圈中,南京都市圈最為與眾不同。

去年初,江蘇、安徽聯合印發《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提出兩省共建“暢達都市圈”,到2025年南京與“圈”中各城市實現1小時通達。

這意味著,南京作為“徽京”的身份,獲得了來自官方層面的側面認可。

南京都市圈,囊括江蘇省的南京、鎮江、淮安、揚州4地,安徽的馬鞍山、滁州、蕪湖、宣城4市,以及常州市溧陽市、金壇區2個區。

目前,南京都市圈總面積6.6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過3500萬,2021年GDP超過4.6萬億。

論成熟程度,南京都市圈僅次于上海、廣州、深圳都市圈。

畢竟,早在規劃出臺之前,南京都市圈就已低調發展了20年,與周邊地市的關系早已跨越了省域限制和行政藩籬,獲得各地市的直接認可。

先有市場,后有頂層規劃;先是自行發展,后有兩省共建。這是市場的力量,也是城市發展的規律。

南京都市圈的存在,打破了畫地為牢的傳統行政思維,也讓南京不再將強省會作為唯一傾注的方向。

強都市圈,同樣是擴大城市影響力的途徑。

06

誰是下一個?

目前,全國共有 30多個大型都市圈。

根據清華大學城鎮化研究院發布的報告,只有廣州、上海、深圳、杭州、北京、寧波等6個都市圈位列成熟型,17個為發展型,11個為培育型

事實上,寧波都市圈也從屬于上海大都市圈。嚴格來說,全國只有5個相對成熟的都市圈。

不難看出,目前已經規劃獲批的5大國家級都市圈,均為“發展型”。

為何這些城市能夠先行一步,廣州、上海、深圳等成熟型都市圈仍未晉級“國家級”?

一個原因是,都市圈規劃,本身不乏圈定“勢力范圍”之意,更不乏通過規劃來進一步培育都市圈發展的意圖。

另一個原因是,成熟型都市圈多涉及一線城市,成員中不乏兩個或以上萬億GDP城市,影響面復雜而多元,規劃編制仍需時間。

很簡單的一點是,如果都市圈內合作共建產業園區,或者從中心城市向周邊地區轉移產業,GDP、財政稅收該如何分享?

這方面,國家發改委在2022年新型城鎮化重點任務中已經有所提及:

支持合作共建產業園區,促進教育醫療資源共享,健全重大突發事件聯防聯控機制。

支持有條件的都市圈探索建立稅收分享和經濟統計分成機制。

等這些機制理順之后,都市圈規劃或將遍地開花。

關鍵詞: 中心城市 常住人口 產業集群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