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民生 > 正文

抗戰爆發后,哪三支紅軍隊伍未接受改編

時間:2022-03-29 09:53:48    來源:騰訊網    

大家都知道,抗戰爆發后,國共達成了第二次合作協議,陜北紅軍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南方八省游擊隊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最晚接受改編的則是活躍在海南島的瓊崖紅軍游擊隊,于1938年10月被改編為廣東省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十四區獨立隊。

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全國范圍內仍然有三支紅軍隊伍未接受改編。

先來說說留守南方八省的游擊隊。

眾所周知,贛南閩西、湘贛、湘鄂贛、鄂豫皖等根據地的主力紅軍長征后,少數正規部隊加地方武裝在國軍重兵壓迫下分散游擊,創建了贛粵邊、閩贛邊、湘贛邊、湘鄂贛邊、湘南、皖浙贛邊、閩東、閩粵邊、閩北、鄂豫皖邊、浙南、閩中、鄂豫邊等游擊區,為保留革命火種做出了居大貢獻。

但由于游擊隊基本處于森山密林,消息閉塞,有些隊伍對外界的形勢一無所知。贛東北的楊文瀚、裴月山部就是其中之一。

1934年11月,贛東北紅十軍奉命和紅七軍團合編為紅十軍團,離開蘇區遠征。閩浙贛省領導機關轉移到上饒弋陽。1935年7月,鑒于敵人對閩浙贛邊區圍剿勢頭愈加嚴重,閩浙贛省委遷往皖浙贛邊境的鄣公山,改稱皖浙贛省委,留下營長裴月山和上橫弋德中心縣委書記楊文瀚在老根據地打游擊。

裴月山、楊文瀚率部活動于信江北岸的弋陽、橫峰、德興、貴溪、余江、萬年、上饒等廣大地區,在群眾中影響很大,到1937年10月已經發展到500余人,改稱贛東北游擊大隊,裴月山任司令,楊文翰任政委。

楊文翰對蘇區創始人方志敏遇害耿耿于懷,堅持抗拒改編。1937年秋到1938年春,上級先后四次派人上山聯系游擊隊改編事宜,裴月山、楊文翰心存懷疑,派人到南昌新四軍辦事處了解情況。辦事處負責人責令其立即下山改編。楊文翰固執己見:“非見到紅軍大部隊,決不下山。”

1939年3月,游擊隊在皖南時遭敵軍伏擊,所剩不足百人,被迫轉移到贛皖邊界山區。1943年,國軍出動3個團大規模搜山圍剿,游擊隊在轉移磨盤山途中再次遭到伏擊,裴月山因與十幾名戰士提前出發,幸免于難,由弋陽磨盤山游擊到貴溪三縣嶺大禾源潛伏。當年7月,當地惡霸設下圈套,誘使十幾名游擊隊員全部被捕,裴月山因患眼疾未去,僅以身免。

1944年9月,裴月山潛入余江縣城秘密求醫時被捕,年底犧牲,年僅29歲。楊文翰因病未隨部隊行動,得知游擊隊失敗后回贛東北潛伏,于1943年冬被捕,被害于弋陽。

第二個未接受改編的原因就是國軍蓄意破壞。巴山游擊隊和滇桂黔游擊隊就是因此錯失了改編的機會。

紅四方面軍在撤離川陜根據地前,成立巴山游擊隊,由駐旺蒼壩的紅31軍政治部特務隊、31軍92師277團3營9連、4軍12師36團1營2連和特務連,分別組成第一、二、三、四大隊,對外號稱紅31軍。4軍12師36團1營教導員劉子才任司令員。游擊隊組成后,即移駐南江縣與南鄭縣之間的桃園寺,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在南鄭縣建立了小壩、喜神2個鄉、11個村蘇維埃政權,根據地縱橫100平方公里,游擊區縱橫300公里。

1937年5月,上級派原營山縣蘇維埃負責人何孝林從延安給游擊隊送來信件、書報、地圖和4套八路軍軍服樣品,通知游擊隊開赴延安。當時,主政陜西的楊虎城雖然被撤職查辦,但仍在陜西掌握軍政大權,巴山游擊隊還是能順利開赴延安的,當時活躍在陜南的還有紅74師,也被改編為八路軍。

可是,巴山游擊隊領導人劉子才卻認為此通知與“留守蘇區”精神不符,提出若來一名原紅四軍或者紅三十一軍的干部就好辦了,這樣一來就耽誤了開赴延安的最佳時機。

1937年9月,第二次國共合作實現,上級再次派何孝林和原紅33軍259團團長王正坤回川,打算將其改編為新四軍,可形勢已變,1937年7月,楊虎城已經被迫出國,當地軍政當局秉承胡宗南的旨意,聲稱四川不包含在南方八省范圍內,拒絕承認巴山游擊隊合法地位,改編新四軍一事就此擱淺。

1939年冬,胡宗南調集新9師4個團進剿游擊區,1940年2月15日,游擊隊在向通江轉移途中遭到數倍于已的敵人的伏擊,僅存20人。3月,轉戰到碑壩山上時再遇敵強攻,大部分壯烈犧牲。

第二支就是廣西紅七軍的余部——右江獨立師。

1930年10月,紅7軍離開左右江根據地,留紅21師堅守,當時紅21師只有一個70多人的特務連,師長韋拔群和政委黃松堅各縣赤衛隊合編為五個團,總兵力達兩千多人,后改編為右江獨立師。

1932年秋,韋拔群、陳松堅相繼犧牲,右江獨立師解體,東蘭縣委書記黃舉平率15人潛入凌云縣山區堅持斗爭,后和副師長黃松堅帶出來的一個連會合,戰斗在滇桂黔邊界地區,黃松堅于1935年奉命前往上海向上級報告,又轉到延安學習。

抗戰爆發時,我黨在滇桂黔邊界擁有右江上游、下游赤色游擊隊約1700人槍,滇桂邊區游擊隊約1500 人槍,總計3200人槍,是南方最強大的紅軍隊伍。當時上級打算將其編為新四軍第五支隊。

可惜的是,由于長期在廣西和桂系作戰,桂系軍閥對這支紅軍隊伍非常忌憚。 在改編談判時耍起了兩面派手法,將滇桂邊區游擊隊和右江下游赤色游擊隊2500多人強行繳械,只有20多名干部逃到武漢找八路軍辦事處后轉去延安。

當時右江上游抗日武裝尚有700人槍,1938年6月,桂系南寧民團指揮部以商談合作抗日為名,邀請游擊隊排以上干部到那馬縣城開會,將其殺害,游擊隊隨后解體。

關鍵詞: 先來說說 僅以身免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