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民生 > 正文

張藝謀西安往事:母親是交大醫生,前妻是北京來的一野子弟

時間:2022-04-01 16:41:20    來源:騰訊網    

文章來自公眾號:師說新知

No.1

張詒謀的名字是爺爺給起的。

“詒”字有“贈送”和“遺留”的意思。很顯然,爺爺希望把老張家的優秀基因都傳給這位寶貝大孫子。

事實證明,不愧是燕京大學畢業的縣長,張爺爺是很有卓識的。

不過在張詒謀28歲之前,這一切都完全看不出來。

那一年,陜西臨潼人張詒謀在下鄉插隊做了三年農民后,招工來到咸陽棉紡織廠,已經當了整整七年的搬運工。

苦不堪言,看不到人生希望。

除了偶爾看到紡織廠的漂亮女工,稍微心動一下。

陜西臨潼,也就是后來著名的秦始皇兵馬俑遺址所在地,當然兵馬俑被發現是二十多年后的事了。那時候的臨潼只是西安的一個偏遠的郊縣。

張家在臨潼是大戶人家。

張秉鈞家族照,最右為張秉鈞

老爺爺輩是臨潼的大財主。

民國初年,張藝謀的爺爺從燕京大學畢業,回到柞水縣擔任縣長,心懷一腔熱血要帶著家鄉父老剿匪。

但事與愿違,剿匪沒成功,卻遭到土匪報復,家里老宅被洗劫并燒毀,只好舉家逃到了西安城。

經此一劫,張爺爺深知“槍桿子”的重要性,便把三個兒子都送去黃埔軍校,后來在國民黨軍隊中擔任了要職。

老大張秉衡,黃埔軍校九期畢業,官至國軍參謀長。

老二張秉權,黃埔軍校漢中分校十五期畢業。跟著胡宗南混。

老三就是張秉鈞,在黃埔軍校當過軍需官,軍銜是少校。

張秉鈞,時年十八歲

人稱“臨潼張家三桿槍”,這在民國時自然是風光無限。

好景不長,解放后等到張詒謀這一代,就是妥妥的“黑五類”后代之反革 命。

1949年,西安解放前夕,張秉鈞離開國民黨軍界,到新中國新成立的陜西省財政廳當會計,后來又到到陜西省農林局下轄的一所學校工作。

29歲的張秉鈞認識張孝友時,她才19歲,還在西安的一所教會學校——玫瑰女中讀書,正夢想著高中畢業后考入大學深造。

張孝友的父親在新中國成立前是一名稅務員,職位雖然不高但收入不少。張孝友是他的第四房太太所生,也是標準的大戶人家的千金。

一年后,張詒謀出生在西安市西郊梆子寺街。

1951年,張孝友的哥哥張乃光考上了西北大學生物系。張孝友再次產生了讀大學的想法。開明的丈夫答應了。

第二年,張孝友便考上了西安醫學院(2000年與西安交通大學、陜西財經學院合并為新的西安交通大學,即今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臨床醫學系。

1954年,張孝友讀大學期間,誕下了第二個兒子張偉謀 。兩年后,她又誕下小兒子張啟謀。這樣一來,張詒謀有了兩個弟弟。

張詒謀與弟弟張偉謀和張啟謀與母親張孝友合影

1955年,張孝友從西安醫學院畢業,留在醫學院附屬醫院皮膚科工作,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交大二附院皮膚科。

No.2

張秉鈞攝于1980年,時年六十歲

父親張秉鈞是個性格沉悶的人。

在他的記憶里,沒有見過父親的笑臉,也沒有聽過一句表揚的話。

每次訓斥他們時,都要求他們把手腳放得規規矩矩。一訓就是一兩個小時。

平時坐著不許他們搖晃腿,站著不許他們歪歪扭扭。兄弟三人對父親都十分畏懼。

和父親一樣,張詒謀從小性格內向,他的兩個弟弟也很悶。

張詒謀才一歲,母親張孝友便去上大學,他先是由舅媽帶了一段時間,后來一直跟著奶奶生活。母親大學畢業之后,工作很緊張,再加上二弟、三弟接連出生,母親也極少能照顧到他。

當然,這也許和當時時代背景和張家的特殊出身不無關系。

五歲那年,睡夢中醒來的他聽到無奈的父親和抽泣的母親,他們在商量離婚,以便在運動中保護家人。

小學要畢業了,學校讓填表格。“家庭出身”這一欄他不知道如何填。當他媽媽寫上“國民黨少校軍需”后,不無痛苦地對他說:“孩子你要好好學習,你和其它同學不一樣,全靠你自己努力了。”

從此知道了自己和別人不一樣,他刻苦學習,從不敢惹事。在學校里,他的學習是拔尖的,但他在政治上是凄慘的,他不敢寫入團申請書,不敢提父親。他把痛苦埋在心底。

多年后,成名的張詒謀成在接受采訪時,說:“我是被人從門縫里看著長大的,很自卑,心理和性格壓抑、扭曲。即便現在人生比較順,依然活得很累。”

青年肖華與張詒謀

1965年,西安第三十中學的初中生張詒謀班上來了一位北京來的插班生。

她叫肖華。

肖華的父親和母親是民國的大學生,父親是北京大興人,母親則是河北白洋淀人,從父親那輩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在西城舊鼓樓大街后馬廠15號有一個二百多平米的院子,家境都很不錯。

肖華父母一個學的是政經專業,另外一個學的是文學。一九四九年初,又一同考入華北人民革命大學。學習期滿被分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并隨軍入川,參加了解放成都、重慶等戰役。

解放戰爭結束后轉業到地方工作,一直在西安居住。肖華比張藝謀小一歲,也出生在西安。但是由于小時候沒人照顧,就送回了北京的姥爺家。一直到上初中,才回西安和父母一起生活。

等于是一個地道的北京姑娘。

在班上一片陜西話和河南話中,操著地道的“京片子”又大方得體的肖華無疑是全班同學尤其是男同學的焦點。

包括張詒謀。

少年老成的張詒謀不茍言笑。說話、走路、一舉一動都顯得那么有條不紊。完全不像個十四五歲的孩子。

他啥也沒說但是又啥都干了。

班級里分“毛 選”學習小組,肖華和他本來不在一個小組,張藝謀就主動調到肖華這一組來。平時沒事還估計請肖華代交個東西,提醒肖華不要把新買的自行車放到太陽底下曬啥的。增加互動搭訕機會。

而最有心機的莫過于想辦法調座位。

張詒謀個子高,本來在最后一排也就是第七排,肖華在第四排。這等于是遠隔千山萬水啊。老謀子靈機一動,回家和他媽說眼睛不好看不清黑板,在交大二附院當醫生的媽二話不說就帶他去檢查視力,老謀子就開始裝傻對著視力表故意指錯方向。他媽就這樣被騙了,和老師一說,老師一看這是尖子生一個座位的事好辦。不過在選座位的時候,老謀子又動了心思,坐第三排得回頭,做第四排太過于露骨,就選擇了肖華后面的第五排,這樣每天上課都可以看到肖華,沒準肖華還回頭問咱數學題呢。

當然正所謂“郎有情,妾有意”,其實肖華對張詒謀也早就動心了。

沒事就趁著擦玻璃之機偷瞄張詒謀半天,直到玻璃都擦的亮的不能再亮了。好靜的肖華居然報名參加籃球隊,因為張詒謀是班上文體委員。

張詒謀倔犟的性格,那種空逆境中奮斗不止,那種不屈的自信心和對肖華真摯的情感深深地、深深打動了肖華。

應該說肖華也很有眼光,張詒謀并不是長的很帥的男生,但是性格沉穩,各科學習成績都很好。學習好說明智商高,學習能力強,加上性格沉穩早熟。這樣的男人,假以時日,會成大才。

多年后,張詒謀的發展也驗證了肖華的眼光。只是對于肖華來說,是應該慶幸自己的眼光還是后悔選中了這么優秀的男人。

當然這是后話。

當時的兩人,“愛情甜如蜜”。用肖華后來在《悠悠往事》中的回憶說,這是“兩顆心的碰撞”。

由于肖華的父親一直堅決反對,張詒謀一口氣寫了一封長達四十頁的情書,到郵局寄信的時候,因為超重不能按平信寄,最后只能改寄包裹。

這徹底打動了肖華,這輩子非張詒謀不嫁。

坊間還一度流傳是血書。這顯然不科學,寫寫四十頁的血書的話,估計會失血過多直接殉情。

當然,寫情書這件事情說明男人的才華還是挺重要的。四十頁實打實的情書,不是誰都可以寫出來的。

1968年,兩人一起上山下鄉,來到楊漢公社插隊,這里是咸陽市乾縣,距離縣城還有二十里路。

在乾縣期間張詒謀和肖華兩人正式確定了戀愛關系,兩人住在一個窯洞里面,張藝謀每天為肖華燒水洗頭,而肖華則是給張藝謀洗衣做飯。

下鄉都是體力活,張詒謀個頭大,出力多,飯量自然大,糧票經常不夠他吃的。肖華幾乎每月都要將自己一半的糧票給他,張藝謀曾和她開玩笑:“要是以后我不和你好了,我欠你的糧票都還不起。”

世道艱難,此情可鑒。

不為人知的是,肖華1974年曾經獲得了難得的保送上海交大上大學的珍貴機會,但是張詒謀不同意,肖華也就放棄了。

摘自肖華回憶錄《悠悠往事》

No.3

1978年,恢復高考。

張詒謀覺得機會來了。

報考北京電影學院那年,大齡青年張藝謀已經整整二十八歲了。

而當時北影的報考硬指標是22歲。

張詒謀被攔了下來。

這時候,北京姑娘肖華又一次展現自己獨特的優勢。

肖華有個姐夫叫王滌寰,當時已經是《中國烹飪》雜志社的攝影記者,后來還成了雜志社的主編。

肖華給姐夫看了張詒謀的攝影作品,請姐夫幫忙。

姐夫挺幫忙,立即找到當時的文化部長黃鎮,請他幫忙,并讓張藝謀準備了一個自己的攝影作品集。同時還給部長寫了一封長信。

黃鎮是參加晉冀魯豫邊區創建的老革命。1930年代就入了黨。更重要的是干革 命之前是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學畫畫的科班畢業生。后來我軍的軍旗就是黃鎮設計的。

長征時期黃鎮創作的漫畫《過湘江》

姐夫這算是找對人了。

黃鎮一看,這是人才。愛才的文化部長立馬安排文化部秘書長漫畫家華君武去同學校打招呼。

沒想到電影學院并不想買賬,反而給文化部打了一份報告,強調張詒謀確實年齡太大了,已經不合適學習攝影。

黃鎮是軍人出身,建國后作為著名的將軍大使轉戰外交戰線,后來鄧先生復出后又委以重任搞文化工作,也不是那么好對付的。部長大人看了報告,大筆一揮,年齡大少學兩年,四年長了,上兩年也行嘛,人才難得。

這樣幾經周折,28歲的大齡青年張詒謀才被破格錄取,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

很多時候,人生的關鍵時刻,需要長時間忍耐和反人性的堅持。

比如張詒謀對初中女同學肖華的追求,很多人可能因為自己的出身、經濟條件就放棄自己的愛情了,張詒謀沒有;很多人下鄉之后就自暴自棄留在農村了,張詒謀沒有;還有不少人招工進城后,當一名國有企業工人,福利待遇很好,吃穿不愁,也就知足常樂了,張詒謀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報考北京電影學院更是這樣,都找到文化部部長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后來張詒謀獲得巨大成功不是沒有原因的。

在北京電影學院上學期間的張詒謀(右一)

上了大學之后,張詒謀改名了。

新名字叫張藝謀。

藝謀,藝謀。

改名明志。

后半生就是要獻身于祖國的藝術事業了。

No.4

1982年,張藝謀畢業后被分配到廣西電影制片廠當攝影師。

八零年代,偏遠的廣影廠雖然比不了北影廠上影廠這些大廠,但是廠領導也銳意進取,特別重視張藝謀這樣科班畢業的高材生。

1983年,廣影廠投拍電影《一個和八個》和《黃土地》,導演分別是陳凱歌和張軍釗。廠長韋必達大膽重用名不見經傳的張藝謀擔任兩部影片的主攝影。

因為跨大半個中國,交通也很不方便,張藝謀一年也回不了幾次家。那時他每月工資不高,卻每月要擠出30元寄回家,剩下的錢吃飯,買洗漱用品和書籍。這點錢根本不夠花,張藝謀是單位有名的窮人,經常向同事借錢。

這時肖華已經懷孕幾個月了,挺著大肚子的她不但要上班,還要照顧好懷孕的自己。

聽聞電話那頭的張藝謀不習慣南方的飲食,她步履蹣跚地從市場上買來牛肉,做成他愛吃的牛肉鍋盔,然后挺著肚子吃力地乘公交車去郵局給他寄到廣西。

1983年,張藝謀和肖華生了一個女兒,因為是在三月末出生,所以起了個名字叫做“張末”。這個時候,張藝謀正在廣西執導影片《一個和八個》。孩子出生半個月了,張藝謀才拍完電影,回來看襁褓之女。

張藝謀與肖華和女兒張末,曾經甜蜜的一家三口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個和八個》讓張藝謀收獲了電影優秀攝影獎。張藝謀的電影事業開始起步。

1985年陳凱歌執導的電影《黃土地》也上映了,負責電影攝影的張藝謀,一口氣獲金雞獎最佳攝影、法國南特三大洲國際電影節最佳攝影獎、夏威夷國際電影節優秀制片技術獎等多個國內外大獎。

一舉成名。

這部影片使得時年35歲的張藝謀跨入了中國一線攝影師的行列。

1987年,張藝謀作為演員出演了電影《老井》,并獲第2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第8屆電影金雞獎和第11屆大眾電影百花獎影帝。

不管是攝影,還是演員,一出手就是行業第一,張藝謀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一身才華,也是在這一年,張藝謀決定自己做導演。

他選中的是當時還不是很出名的一位山東籍作家的作品,《紅高粱》。

作家名叫莫言。

莫言(左二)與張藝謀和《紅高粱》主演鞏俐、姜文在拍攝現場

作為導演張藝謀的處女座,《紅高粱》一炮打響。

《紅高粱》獲得了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這是中國導演執導的電影在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上首次獲得最高獎項。

張藝謀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最頂級導演之一,江湖人稱“第五代導演”旗手。女一號當時還是中戲表演系學生的鞏俐也憑借此片收獲了巨大的名氣。

張藝謀在金鐘獎領獎現場,意氣風發,其時年僅37歲

拍攝《紅高粱》期間,張藝謀和女主角鞏俐因戲生情。

雖然圈子內傳言不斷,但是遠在西安、一心照顧家里的肖華被蒙在鼓里。直到有一天肖華竟然從丈夫的口袋里,發現了一封鞏俐寫給張藝謀的情書:

“你走了,把我的心也一起帶走了。我們在一起的時候,你賴在我懷里的樣子可愛極了!”

署名鞏俐。

張藝謀回到家后,面對肖華的質問也毫不隱瞞,明確表示:

“我想換一種活法。”

一個月后,肖華和張藝謀辦了離婚手續,毅然決然離開這個她曾經深愛的男人。

1989年4月26日,肖華寫完了自己的回憶錄,與張藝謀也是自己二十多年的青春告別:

“別了,張藝謀,我和女兒衷心地祝愿你迅速地穿過高梁地,奔向更加輝煌的前方。”

No.5

耐人尋味的是,一度轟轟烈烈的張鞏戀經歷長達八年的長跑后,選擇了分手。鞏俐遠嫁新加坡,夫君是煙草商人黃河祥。

而張藝謀的電影事業蒸蒸日上,謀女郎已經超過一打,偶爾也有真真假假的緋聞傳出,但是一直未婚。

沒人知道惜字如金的張藝謀內心真實的想法。

多年之后的2014年1月9日,一紙無錫市濱湖區計生局的通知,大家才知道,50后老謀子,49歲那一年,娶了19歲的80后無錫姑娘陳婷,悄沒生息的一口氣生了兩二一女,三個娃。

濱湖區計生局稱已向張藝謀夫婦寄送了《社會撫養費征收決定書》,依法征收計劃外生育費及社會撫養費共計748.78萬元。

張藝謀全家福。一排左起:張一男(張藝謀二子)、張藝謀、張一丁(張藝謀三子)、張藝謀母親張孝友、張一嬌(張藝謀四女);二排左起:孟丹青(瑞士人Nomad,張藝謀大女婿)、張末(張藝謀前妻長女)、陳婷(張藝謀現任妻子)。

張藝謀與第二任妻子陳婷全家福。娃娃們都長大了。

關鍵詞: 國際電影節 黃埔軍校 北京電影學院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