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社會 > 正文

信息:中老情·幸福路│住在景邁山,愛在景邁山

時間:2022-08-13 18:45:24    來源:云南網    

景邁山位于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一直以來,當地村民在這里種植茶樹、守護茶山、建設家園,逐漸形成了林茶互生、人地共榮的古茶林文化景觀。隨著中老鐵路的開通,景邁山上,游客多了,住在景邁山的村民們也過上了向往的生活。

扎約(中)熱情向游客介紹景邁山 供圖

背著玎朗彈唱的客棧老板扎約


(相關資料圖)

8月,景邁山翁基古寨的約見茶餐居里來了一群慕名而來的客人。客棧老板扎約歡快自如地背著玎琴彈唱,老遠就能聽到。

“玎琴又叫玎朗,是布朗族唱情歌時常彈奏的樂器。以前,知道這門樂器的人不多,現在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古寨,玎琴也被更多人了解,就像歌里唱的那樣‘請把我的歌,帶回你的家’,大家愛聽,我愛唱,烤茶配玎琴,生活有滋味。”

扎約是拉祜族,他和布朗族姑娘而芳結婚多年。三年前他們將自己的民居修繕設計了一番,以“約見”為名,向游客提供飲茶、住宿服務。起初,他們只是為了讓來串門的朋友們有個落腳的地方。中老鐵路開通后,來游玩的游客越來越多,扎約索性約上親戚朋友組建一個“叮鐺樂隊”,茶余飯后給大家表演。沒想到,在翁基古寨他們不小心就“火”了。“當年,就是他美妙的琴聲打動了我。現在只要有客人來,他都會為大家彈琴唱歌。”而芳說。

“游客們來到翁基古寨可以玩到哪里,就住到哪里,吃到哪里。”扎約說,這個暑期,家里的三間客房天天滿房。“大家喜歡偶爾來一場推窗見云海、坐下喝杯茶、閑時來首歌的慢約會。”

扎約家有30多畝茶園,其中最古老的茶樹有800多年歷史。“我們一般在春秋兩季采摘茶葉,夏冬季節為養護階段,讓它們來年生長得更好,這是代代流傳的老規矩了。”扎約、而芳以及他們的“叮鐺樂隊”經常在微信、視頻號、抖音上分享景邁山的茶和歌聲。與客人分別時,扎約總是說:“請把我的歌,多多帶回去。”

布朗族小伙叁文正在泡茶 供圖

摸索“觸電”的年輕茶人叁文

“我們這里祖祖輩輩都靠種茶為生,到我們這一輩,不僅要種好茶,更要把握機會做好茶、賣好茶。”翁基古寨的布朗族小伙叁文正嘗試通過互聯網營銷把茶葉賣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以前路不好,我們要拿著茶葉到外面找客戶,甚至當客人來找我買茶后,我都不知道怎么將茶葉運送出去。”2012年,在外務工的叁文返鄉創業,“我們成立了翁基小組瀾滄翁基春茗茶葉農業專業合作社,從采茶到制茶,每個步驟都有專門的技術人員指導。微信普及后,我開始嘗試通過朋友圈銷售茶葉。”叁文介紹。

“觸電”至今,叁文微信里的分銷商已超1000人,而合作社的茶葉也賣到了廣東、北京等地。“現在顧客從網上下單后,我們包裝發貨,3至4天顧客就能收到貨。”叁文說。

翁基古寨 供圖

鐵路通了,叁文不僅能在家門口開店做生意,還能坐著火車去外面旅游,拜訪老客戶,學習新技術。他給自家茶葉取了一個非常詩情畫意的品牌名——陪你喝到老。叁文十分明白,讓客戶“種草”下單的,不僅是茶山的文化、茶葉的品質,也是新一代茶人源源不斷與新事物接軌的年輕化推廣思維。

翁基小組瀾滄翁基春茗茶葉農業專業合作社 供圖

“觸電”后的叁文正在通過不同的網絡平臺學習優化茶葉制作工藝的知識,同時,學著用自己的方式講好景邁故事。叁文說:“陪你喝到老,茶人學到老。”

熊登奎 供圖

傾情翁基的博物館副研究員熊登奎

熊登奎,是深愛景邁山的一位“租客”。她是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博物館副研究員,為這一片葉子,癡醉茶山、研究茶山、繪畫茶山、講述茶山,山里的老老少少親切地稱呼她為最懂景邁山的熊老師。為了弄清這一片葉子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熊老師在翁基古寨租了間屋子,幾乎把所有業余時間都留給景邁山,她把自己喚作“半個翁基人”。

熊老師年輕時學習美術專業,她將茶山祖輩留下的遺產和智慧以拓片和畫作的方式潛心記錄。“就像寫日記一樣,每天畫上幾筆眼下茶山正在發生的事,將來興許會成為景邁山歷史的一部分手稿。”

布朗山寨熱鬧的婚宴、母親為新生兒子虔誠地祈福、傣族婦女認真編制的草席、夕陽下茶山環繞的村莊……景邁山的白天與黑夜,熊登奎的畫筆都不舍得錯過。

熊登奎筆下的景邁山 供圖

這幾年,熊老師除了畫畫、文字記錄,還在景邁山及周邊地區搜選古人遺留的石刻并進行了上百幅的拓片整理。“這些寶貴的遺產是認知景邁山所孕育的自然與生命的線索,提醒我們感念地方文化中的美好,積極尋找有關未來的行動軌跡。”熊登奎在景邁山無數個日出與夕陽下中,思考著這一片葉子的走向。

每當有來訪者請熊登奎講解景邁山的歷史時,她總會以布朗族先祖帕巖冷的故事開場。這位茶祖曾率領部屬在景邁山定居后種植茶樹,臨終前給后代留下遺訓:“留下金銀財寶終有用完之時,留下牛馬牲畜也終有死亡之時,唯有留下這茶園和茶樹給你們,方可讓子孫后代有吃有穿。”

留下,無疑也是熊老師畫作和拓片里透露出的最濃厚的情感:留存完好的干欄式建筑、豐富多樣的生態系統、合理適度的種植智慧、淳樸多情的民風民俗……

結束縣城博物館一天的工作,熊老師最心安的就是“回到”山里的家,和茶樹和茶園一起醒來。

云南網記者 姚程程 王歡 李玲 畢漪倩

關鍵詞: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