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社會 > 正文

【環球播資訊】云南祥云:社區群眾吃上“旅游飯” 走上致富路

時間:2022-09-30 05:30:29    來源:云南網    

黨的十八大以來,大理祥云縣禾甸鎮大營社區依托生態文化旅游的特定優勢,深挖傳統文化內涵,堅持農文旅融合發展,通過“文化+旅游”項目,全方位提升旅游內涵和外延,帶領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實現山鄉窮村走向省級旅游名村的美麗蝶變。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曾經的大營社區地處深山,山高路遠,進村的土路雨天泥晴天灰;放眼望去,大多都是土磚壘墻,稻草鋪頂的茅草房;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效率低,耗費人力,經濟落后。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成為當務之急。

經營農家樂d的寇庭鳳(右二)

好在大營社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聚居村,世居著漢、白、彝、苗、傈僳五個民族。這里民風淳樸、社會安定、環境優美、氣候宜人;這里森林覆蓋率高,林下資源豐富,野生菌、木耳、名貴中藥材等品種多、質量好、產量高;這里非遺項目特色鮮明,以土陶制品、刺繡制品、木雕面具為代表的文創產品內涵豐富、現代時尚并兼具實用性,深受游客歡迎;這里文化底蘊深厚,涵養多彩而又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啞巴節、火把節、苗族開山節等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獨特而有魅力。

大營社區依托村落多元的傳統文化、豐富的自然資源、獨特的風土人情優勢,找準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定位,著力發展休閑度假型、健康養生型、民宿體驗型、文化藝術型、非遺技藝型特色旅游名村,每年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游客前來游玩打卡,不僅帶動了群眾脫貧致富,還將當地的人文歷史、傳統文化影響力不斷擴大,使大營社區成為祥云文化旅游的一張新名片,曾經的山鄉窮村在十年間發生著翻天覆地的巨變。

各族群眾共賞春光

大營社區2組村民寇庭鳳就是大營社區巨變的親歷者,2015年,44歲的她經營起社區第一家農家樂,成為大營社區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想起以前的生活,她連連感嘆道:“以前種莊稼、養牛羊,一個月收入也就幾百元,娃娃上學都覺得困難。”隨著大營社區旅游業發展得越來越好,寇庭鳳的生意也越來越火,腰間的錢袋子也越來越鼓。“自從經營了農家樂,加上種莊稼和中藥材,一個月收入7千元是比較容易的,供子女上大學不成問題,生活越來越好過啦。”

如今,社區經營著3家農家樂,每當舉辦各類傳統節日活動時,大批游客慕名而來。人多的時候,寇庭鳳經營的農家樂能將12張飯桌全坐滿,房間也住滿,一時忙不過來,還要請人來幫忙。大營社區黨總支書記王發先說:“我們現在每年都要接待上萬的游客,前幾年大部分是祥云縣城和周邊縣市的游客,現在北京、上海、浙江的游客也有不少。”

如今的大營社區

為給游客帶來良好的旅游體驗,社區修建了柏油路,生態停車場、旅游廁所、標識標牌等,基礎設施條件不斷完善,為游客到社區吃土雞、喝山泉、采摘蘑菇果蔬、游玩觀賞旖旎風光提供了便捷。

今年5月,社區成立了合作社,共吸納60多戶農戶入股,每戶每天能分紅100元左右,每年的集體經濟從不到5萬元增加到10萬余元。大營社區黨總支書記王發先說,“自農文旅融合發展以來,社區的名聲越來越響,群眾的收入也大幅增加,村莊的各方面都向好發展。”

啞巴節

2008年起,大營社區先后被列入國家級傳統村落保護名錄,被認定為省級旅游名村,啞巴節、大營土陶先后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下一步,大營社區將大力整合各方資源,繼續堅持農文旅商融合發展,繼續提升文化內涵,科學規劃景觀布局,建設半山旅游民宿點,以點串線,融入滇西旅游環線,助推旅游產業化,鄉村旅游再上新臺階。

云南網通訊員 陳治學 徐亞園 楊舒婕 岳扎賣 李容

關鍵詞: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