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社會 > 正文

聚焦:保山市龍陵縣龍江鄉:農業發展“接二連三”

時間:2022-10-10 20:31:40    來源:云南網    

近年來,保山市龍陵縣龍江鄉依托大滇西旅游環線交匯點的戰略機遇,圍繞農村“三產融合”的發展目標,樹立生態、生產、生活“三生融合”的發展理念,以“魚米之鄉魅力龍江”農旅小鎮為定位,積極探索農業發展“接二連三”的新模式,有效促進了萬畝稻魚、萬擔烤煙、萬畝茶園等農業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增收鏈拓寬,帶動農民增收、農村發展、農業升級。


(資料圖片)

嚴守耕地保護“紅線”,筑牢糧食安全“底線”

龍江鄉堅持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厲打擊“雙違”,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在全鄉5萬畝耕地中,有4.3萬畝主要用于糧食作物種植。

在病蟲防控上,龍江鄉根據種植水稻品種結構和當地病蟲害發生特點,科學選擇生物防治、生態控制、化學農藥科學減量使用等技術,引入無人機等新型植保器械,不斷建立健全監測防護體系,織密織牢防護網,建成的8000余畝水稻救災減災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融合示范區,實現增產10%以上。

在氣象災害預防上,龍江鄉充分利用氣象局氣象預報,提高信息服務能力,分析研判干旱、漬澇、冰雹、龍卷風、冷害等災害發生發展態勢,評估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及時發布預報預警,抓住有利天氣組織開展人工作業,促進糧食生產節本增效。

圍繞增加農民收入和保障糧食安全這一目標,龍江鄉通過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水稻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基地建設、小地方水庫干渠建設、小型水庫維修養護等項目,有效提高農田及水利設施使用率,為糧食安全生產保駕護航。

打好產業“組合拳”,提升產業“續航力”

近年來,龍江鄉依托龍川江突出區位優勢,立足多雨亞熱帶氣候特點和萬畝梯田、萬畝茶園資源稟賦,圍繞“1+3+N”產業格局,即以水稻為主導,烤煙、稻花魚、茶葉、畜牧業為支柱,其他“短平快”產業協同發展,群眾收入明顯增加,幸福指數明顯提升。

龍江鄉按照主抓一產、培育二產、謀劃三產的發展目標,謀劃產業發展思路,強化產業布局。各村(社區)因地制宜定方向、定目標、定策略,努力打造“一村一示范”,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全鄉產業發展布局。

通過大力發展“烤煙+水稻”輪作、“水稻+稻花魚”綠色種養、“農文旅”融合發展、“規模+生態”環保養殖等模式,推廣種植地方特色品種“紅細軟”、發展稻田生態養魚,全力打造具有龍江特色的產業精品牌。

近年來,龍江鄉年均播種水稻18980畝(紅細軟8690畝),其中:發展“稻魚共生”綠色種植模式1.2萬畝,實現畝均產值達萬元以上。“紅細軟”谷滿倉、“稻花魚”田飄香正成為龍江鄉產業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

按照“黨支部+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實現產業與農戶精準對接。龍江鄉通過積極探索農產品精深加工,引進精米加工坊、農特產品加工坊、紅花油茶加工廠等企業,引導企業與現有的46個合作社、23個家庭農場開展生產經營合作,積極申請注冊農特產品商標,進一步延長產業鏈增值收益。

龍江鄉把推進產業振興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第一要務抓落實。采取“走出去、引進來”辦法,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先后引進云南方和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龍陵龍眉茶廠等農業企業,農產品精深加工邁出了堅實步伐。同時,組織開展農業技術培訓,不斷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了農村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培養和吸引種養大戶到龍江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打響農旅“特色牌”,謀劃發展“新亮點”

龍江鄉主動融入大滇西旅游環線建設,促進核心旅游資源和主要旅游產品業態有機串聯,依托萬畝梯田、萬畝松園、萬畝茶園、萬畝杜鵑、龍江湖、蚌別溫泉等自然資源優勢和毗鄰龍陵縣城騰沖縣城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游、生態游、文化游,不斷豐富和拓展龍江旅游文化的內涵及外延。

近年來,龍江鄉成功申報龍江鄉清塘梯田國家AAA級旅游景區、稻花魚習俗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弄崗傣族民歌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通過舉辦龍陵·龍江“稻花魚節”、打造鄉村“稻田公園”、規劃建設弄崗弄玲農旅融合項目、開展“我在龍江有點田”稻田認領活動等措施,不斷拓寬村集體經濟收入渠道,帶動周邊群眾實現增收,促進鄉村旅游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年均實現接待游客10余萬人次,帶動鄉村旅游消費收入1000萬元。

云南網記者李建國攝影報道

關鍵詞: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