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社會 > 正文

今亮點!易門縣浦貝鄉:以陶為媒 泥火交融共塑民族團結之花

時間:2022-10-13 16:46:06    來源:云南網    


(資料圖片)

地處滇中腹地的易門,擁有著悠久而獨特的陶瓷文化,在易門浦貝彝族鄉,異彩紛呈的民族民俗為陶瓷文化傳承提供了不竭的動力源泉,匠心延續窯火,生生不息,泥火交融共塑民族團結之花。

薪火相傳,用傳承描繪民俗文化底色

相傳明末清初,李自成部下江西人李忠兵敗流落易門,在浦貝發現了蘊藏豐富的瓷土資源,便放下利劍建窯燒瓷,史稱“李忠碗窯”。加之當地瓷泥、黏土和紅陶生產用紅土、紅砂儲量豐富,至新中國成立初,窯戶已發展壯大至50多家,年產陶瓷100多萬件。易門陶瓷廠、華盛瓷業等陶瓷企業在浦貝碗窯的舊址上紛紛建立,它們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進產品設計制造中,在浦貝鄉各族人民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下,制陶技藝也推動著各民族文化交融創新,在浦貝這片美麗彝鄉又多了一個綿延數年的“陶瓷之鄉”美名。

匠心獨運,用堅守播撒民族團結種子

時代變遷,更新迭代的工業陶瓷沖擊著傳統手工藝制品,曾熱鬧非凡的浦貝窯戶僅剩零星幾戶在堅守,楊建云就是其中之一。他是“李忠窯”陶器制作技藝第六代傳人,從事陶瓷制作四十余載,創作出了浦貝紅陶、青花陶、綠釉陶、醬釉陶、白陶等多個陶種,被授予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云南省陶瓷工藝大師、玉溪市民族民間工藝師等稱號。“浦貝鄉是一個多民族聚集的地方,很多民族民俗元素,為我陶瓷創作帶來了靈感。”楊建云說,他結合中華傳統文化及當地民族民俗特色,創作出了“漁樵耕讀”“十二生肖”“青花茶具”等經典作品。在浦貝鄉中心小學、易門縣第一幼兒園里,楊建云和兒子楊智媚以特聘老師的身份,積極參與“陶韻”少年宮及“非遺進校園”活動,把傳統民俗融入課堂教學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拓展了孩子的民族文化視野,在孩子心中播撒傳統民族民間文化的種子。

文旅融合,用文化發展打造傳播高地

“現在來浦貝旅游,吃完羊肉還能逛一逛廣場,這里展示了很多當地的陶瓷傳統元素,也看到了苗族刺繡等特色民族非遺項目,嘗了美食也嘗了精神食糧。”來自昆明的游客劉明說。為打造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保護傳統民俗及傳統手工藝,同時促進一二三融合發展,2020年,浦貝彝族鄉黨委、政府在中浦貝村建設E農數字融創廣場。項目以陶瓷文化為主題,總投資近2000萬元,占地18.3畝,總建筑面積3079㎡,由4個功能區構成。邀請了省級非遺陶器制作傳承人楊建云、省級非遺豆豉制作傳承人魏建堂、云嶺工藝大師尹長保等入駐陶瓷文化體驗中心。火把節、第十六屆中國(云南)野生食用菌交易會、“云青陶”杯工藝美術大賽等活動在民族文化廣場上演,傳統技藝與民族文化在這里交融交匯,吸引了數萬名游客共襄盛會,共同感受陶瓷及民族文化魅力,也為給群眾增收找出路、解難題,開拓農村消費市場、拓寬農村特色產品銷售渠道提供了平臺。

云南網通訊員 吉鵬穎攝影報道

關鍵詞: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