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社會 > 正文

云南臨翔:“課堂”搬到“牛舍”,讓“養牛人”過上“牛日子”

時間:2022-03-12 18:18:09    來源:云南網    

如何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把政府主導和農民主體有機統一起來,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增收?云南省臨滄市臨翔區以培育“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農人”破題,大力實施現代農民培訓,打造高素質農民隊伍,以“人才鏈”服務保障“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課堂”搬到“牛舍”

3月12日,章馱鄉“養牛人”專題培訓班開班,40名肉牛養殖“十頭戶”代表走進鄉黨校集中“充電”,學習政策方法、交流技術經驗。本次培訓涵蓋政策法規、經營管理、牛舍改造、飼草青貯、疫病防治和糞污利用等方面內容,從農業農村、科協等部門選派專家人才授課。為幫助農戶更直觀地了解掌握養殖技術,培訓把課堂從“教室”搬到“牛舍”,把牛棚變課堂,使參訓學員開拓了視野,提高了生產實踐能力,為發展“牛”產業帶好頭做示范,讓“養牛人”過上“牛日子”,努力建成“十頭戶百頭組千頭村萬頭鄉”的“十百千萬”肉牛養殖發展示范鄉。

章馱鄉“青年人才黨支部”黨員、肉牛養殖“十頭戶”劉從真參加培訓后信心滿滿,“養牛的門道還真不少,通過培訓,我不僅看到了養牛的發展前景,還掌握了技術,更有信心把牛養好了,下一步我將擴大養殖規模,發展好‘牛’產業。”

“課堂”搬到“牛舍”

臨翔區把現代農民培訓作為“五大培訓工程”的基礎,堅持需求導向、產業主線、分層實施、全程培育,聚焦重點產業鏈和鄉村發展,突出“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依托鄉鎮黨校和“田間課堂”,采取課堂教學與實踐研學相結合、農民下單與部門買單相結合、市場需求與農民意愿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培訓。重點圍繞“茶、果、糖、菜、牛”五大產業體系,科學設置課程,整合師資力量,依托“派一人、包一村、抓一業”專家人才幫扶基層助推發展行動,一批批部門骨干、專家人才“下沉一線”,在田間地頭“傳道授業解惑”,培訓結束后向考核合格者頒發“高素質農民”證書,讓他們“持證上崗”。通過政策扶持、技術輔導和結對幫帶,進一步激發了鄉村職業經理人和能人大戶的帶動作用,壯大了“土專家”“田秀才”等鄉土人才隊伍。

按照“區抓示范、鄉抓骨干、村抓全員”的總體思路,由組織部門牽頭,農業農村、鄉村振興、人社等部門配合推動,鄉鎮具體負責,臨翔區計劃年內開展區級示范培訓200人次,因業制宜舉辦鄉級骨干培訓50班次,因村制宜舉辦村級全員輪訓200班次,確保全區6.59萬農戶中每戶至少有1至2人熟悉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知曉國家惠農政策、善于經營管理的現代農民,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云南網通訊員顧嘉祺阮露明丹攝影報道

關鍵詞: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