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社會 > 正文

昆明永昌街道:“大黨建”引領融合共治 “小社區”打造幸福新樣板

時間:2022-03-25 09:29:05    來源:昆明日報    

原標題:永昌街道:“大黨建”引領融合共治 “小社區”打造幸福新樣板

3月20日,一場別開生面的基層組織生活會在西山區永昌街道永興路社區舉行。

在這次組織生活會上,省委書記王寧以普通黨員身份參加所在的省委辦公廳綜合調研一處黨支部活動,并與來自省級“四大機關”和昆明市基層的黨組織書記進行座談交流。

當日,大家不僅詳細了解了永興路社區“黨建+融合共治”社會治理工作模式,還以“社區研學”的方式實地走訪調研社區社會治理工作。

帶頭下基層,工作提效能。一次普通的組織生活會,機關黨支部與社區黨支部聯動、機關黨員與基層黨員互動學習交流,讓機關干部有了深入基層、了解基層、服務基層的機會。這也是一次推進作風革命、效能革命的有益實踐。

那么,在這次接地氣的實踐中,大家都看了什么、說了什么?讓我們一起了解這個有著多項榮譽的老牌明星社區——永興路社區。

“大融合”推進社會治理

社區資源力量少、環境秩序差、服務配套弱、群眾訴求多……對于許多典型的老舊型社區來說,這些問題已是常見,而永興路社區也不例外。

今年1月,中組部等四部委聯合印發的《關于深化城市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若干措施(試行)》。在西山區委組織部、永昌街道黨工委指導下,永興路社區抓住機遇,按照“大黨委”“大統籌”“大治理”“大服務”的總體思路,構建起了共駐、共建、共享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格局,實現黨群“連心”。

這并不是社區黨委的首次嘗試,而是通過多年實踐經驗積累而來的發展思路,為的就是讓社區事情一起議、干部一起練、問題一起解、成果一起享。

通過黨建“大融合”,既推動了社區發展,也與群眾連上了心。

一個“大融合”為何能讓社區工作從“一起議”“一起解”深化為“一盤棋”?我們接著往下看。

“大黨委”凸顯中心效能

社區事務多,如何人心齊?

永興路社區黨委思路清晰:以“大黨委”為引領,吸納公共單位參與,社區哪里有需求,黨組織服務就跟到哪里。

沿著這條思路,社區從“鋪開”到“引申”,黨建工作越做越深入。

“我們在86棟居民樓分別設了黨員中心戶,這些人有的是由居民小區黨支部選派的骨干,有的是具有較深群眾基礎的樓棟長。他們成為聯系社區和群眾的紐帶,為我們不斷發現問題,上報問題,解決問題。”調研當日,永興路社區黨委書記楊菊芬為大家介紹了社區為民服務工作。

以社區黨委為核心,永興路社區成立“大黨委”,巧妙地將社區各方資源聚集到一起。在社區層面,永興路社區吸納3家轄區公共戶單位黨組織為社區“大黨委”成員單位,黨組織負責人擔任社區“大黨委”委員。通過區級單位協調、街道搭橋、社區聯系、共建單位主動參與4種方式,社區與28家單位簽訂共建協議,吸納更多資源進入社區。

庭院黨課、愛心超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站、居家養老服務站等服務治理平臺相繼建了起來,永興幫幫團、熱心商戶服務隊等群眾隊伍也發展了起來,一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大黨委”體制愈發成熟。

“大統籌”整合資源力量

居民開出“需求清單”,社區如何實現“資源對接”?

這時候,“大統籌”就發揮作用了。

永興路社區在永昌街道黨工委指導下,建立了聯席會議制。首先,社區“大黨委”把居民群眾、轄區公共單位、市場主體的需求進行收集匯總,形成“需求清單”,緊接著再把社區擁有的平臺資源和服務隊伍優勢整合成“資源清單”,并通過聯席會議形式,讓二者實現無縫對接。

通過“大統籌”,社區共募集到30萬余元社會資金用于幫扶轄區困難弱勢群體,開展各類志愿服務2萬余人次,順利完成全國文明城市復審、疫情防控等多項重點工作。

“大治理”提升服務水平

“永興故事多,充滿喜和樂。有事大家說,有難大家幫。如果你到這里來,我們唱給你來聽……”在社區公共單位出資建設的社區連心亭里,社區幫幫團成員唱著由歌曲《小城故事多》改編而來的“隊歌”。在社區活躍了近20年的這支志愿者隊伍名為“永興幫幫團”,隊員平均年齡約70歲,是社區基層治理中不可或缺的群眾自治力量。

有了這群“大管家”,社區里的治安巡邏、居民糾紛調解、環境衛生志愿服務等工作順利開展,都有了強大的居民基礎和助力。

以微改造實現環境治理、以推行忠孝文化實現文明治理、以群防群治實現安全治理……在走訪社區多個點位后,王寧指出,要發揮好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帶頭作用,廣泛發動群眾參與,大家的事情大家議,大家的事情大家辦,開拓創新,提升社區服務管理水平,共同創造社區和諧美好的幸福生活。

這是對社區社會治理工作的肯定,也是對社區未來工作的期許。

“大服務”增強居民幸福感

“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識已深入人心。

只要居民有需要,服務立馬就跟上。前些天剛完工的197號院,成了永興路社區新晉網紅打卡點,由廢舊單車棚改造而成的這個公共文化空間,既滿足居民休閑娛樂所需,又充分融入美學概念,探索出社區微改造的新思路。

但是,197號院改造并非一帆風順,改造意見剛出,居民便不“買賬”了。“改造后,我們的單車停在哪里?”“改造后,來的人多了怎么管理?”“如何改?會不會改變我們原有的活動空間?”……

為了充分征求居民意見,一場持續兩個多小時的院壩辦公會在當日便開進197號院。

小區里的現場辦公會熱鬧有序,200多名居民的意見和建議被充分聽取和吸納。一場會開下來,大家都滿意地離開了。

件件居民小事,映射出社區“立馬辦”的服務效能??梢哉f,“作風”“效能”兩個詞,是永興路社區工作一直出彩的關鍵所在。

緊握社區發展的“兩把鑰匙”,社區持續推行“百項服務進社區”活動,通過整合黨群、社會、民生等方面的服務,15個大類、100余個小項的特色服務彰顯出社區“大服務”理念,使社區居民獲得感、幸福感持續增強,也讓永興路社區不斷興旺向前。(記者 李杭蓉)

關鍵詞: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