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智商究竟是什么?這些“智力題” 至今依然難解

時間:2019-01-25 14:52:21    來源:科技日報    

近日,曾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有“DNA之父”稱號的美國著名學者詹姆斯·沃森因在節目中公然宣稱,基因導致了黑人和白人在智力方面的差異,涉嫌種族歧視被其就職的研究所剝奪了榮譽頭銜。由此,關于人類智商的討論也再次升溫。

智商究竟由哪些因素決定?這些因素各自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智商有沒有極限?這些待解的謎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

智商究竟是什么?

“智商是個人智力測驗成績和同年齡被試成績相比的指數,是衡量個人智力高低的標準。”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博士、國際教育學專家陳志林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20世紀初,法國心理學家比奈和他的學生編制了世界上第一套智力測驗量表,正常人的智商,根據這套測驗,大多在85到115之間。

在陳志林看來,智商主要反映人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能力、觀察能力、計算能力、律動能力等。也就是說,它主要表現人的理性能力。它可能也反映了大腦皮層,特別是主管抽象思維和分析思維的左半球大腦的功能。

智商的作用主要在于更好地認識事物。智商高的人,思維敏捷,學習能力強,認識程度深,容易在某個領域作出成就,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那么,如此重要的智商又由哪些因素決定呢?

“數以千計的基因錯綜交互,形成了一個相當復雜的網絡,影響著智商。除此之外,智商的高低還跟營養狀況、環境、后天教育等有關。也就是說智商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陳志林說。

有專家認為,在影響智商的各種因素中,遺傳因素發揮了重要作用。“人類智商是由大量進行團隊工作的基因共同決定,就好像一個足球隊由處于不同位置的球員組成。”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神經科學家邁克爾·約翰遜曾說,他們利用計算機分析上述數據,確認了影響認知和推理能力等智力方面的基因簇。

但是,一項針對雙胞胎的研究發現,在同樣環境下長大的他們,其智力水平基因存在50%到80%的明顯差異;而以數千名沒有血緣關系的人群為研究對象的另一項研究卻發現,這些人群間的智力相關基因僅有30%的一致性。以往的理論認為,聰明人智商更高的原因,是他們擁有提高智商的有利突變。按進化論的“優勝劣汰”法則,有利突變應該會越來越普遍,但這些研究與進化論背道而馳,有利突變并沒有越來越普遍。

到底遺傳因素在影響人類智商時發揮了多大的作用,目前科學界并沒有取得一致的認識。

除此之外,毫無疑問,智力發育部分取決于一個人的成長環境。營養狀況良好、在能夠受到很好教育的環境中成長的兒童,與缺乏這些條件的兒童相比,在智商測試中的平均分會更高。

科技會讓我們變笨?

此前有研究表明,人類智商出現下降趨勢,尤其是1975年以后出生的年輕人,智商平均得分要比其父輩低,那么,我們的智商是不是真的因科技的發展在下降?人類是不是越來越笨了呢?

1983年,一位名叫弗林的美國教授聲稱,他發現了一個重要現象:在過去半個世紀中,所有發達國家年輕人的智商指數均出現了持續增長。比如從1932年至1978年,美國年輕人的智商平均指數提高了14點。這一發現受到了廣泛關注,被稱之為“弗林效應”,即指智商測試的成績逐年提高。

但目前年輕人的平均智商得分開始出現下降趨勢,一些專家已經開始稱之為“反弗林效應”。挪威萊格弗里希研究中心經濟研究院的奧勒·羅格伯格等研究人員分析了1970年至2009年間超過7.3萬名報考公務員的挪威男子所進行的標準智商測試得分。結果顯示出生于1991年的人比出生于1975年的人智商得分低了大約5分。

陳志林表示,現在年輕人的智商的確有下降的趨勢,其原因主要源于文化環境因素的影響,具體包括學校教育、智能手機、媒體接觸,因為這些帶來的閱讀、記憶、思考習慣減少,繼而導致智商下降。另外越來越普及的電腦和手機減少了學習的吸引力,孩子們花更多的時間在科技設備上,而非讀書、手工作業和游戲。另外,計算器和搜索引擎的熟練使用使得人類不再需要發展本身的計算能力、記憶和聯想。

“但我并不認同人類會越來越笨這種說法。另外智商測試雖然是科學的,但是并不意味著無偏差、無錯誤。”陳志林說道。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教授蔣斌也指出,人類的大腦很“聰明”,會隨著這些由高科技帶來的生活方式的改變而做出相應的調整,所以當今科技的進步并不會導致我們的大腦神經系統發生退化。

此外,也有學者認為,導致智商測驗結果代際下降的關鍵出現在“智商”這一概念上。如何定義和測量智商一直是個極富爭議性的話題。

人類智商有無極限?

鑒于人類智商近百年來出現的由上升到下降的現象,有研究人員認為,人類的智商是有上限的。英國華威大學的托馬斯·希爾斯和瑞士巴塞爾大學的拉爾夫·赫特維格就在合作撰寫的論文中指出,人類的智商存在上限,任何思考能力的提高都可能伴隨一系列問題,人類智商已經進化到極限,不可能繼續提高。

那么,是不是人類大腦的容量、腦神經的發育、信息傳遞速度和神經元的聯系以及營養能量供給等都有自己的進化極限,人類進化進程尤其是智力進化也達到了極限水平?

“智力是一個內涵豐富的詞匯:它難以衡量,甚至難以定義。不管從哪個方面來看,人類都是地球上最聰明的動物。至于人類智力達到極限水平的說法,我認為不合理。因為智力不是某種物質,也不會將大腦空間逐步填滿。它以大腦內的神經傳遞為基礎。”陳志林說。

他表示,如果一個人要想保持或者提高智力水平,一定不要傷害大腦的神經元。比如,不要使用會改變神經遞質的藥。任何傷害心腦血管的因素,如吸煙、喝酒、高血壓、糖尿病等,都會影響人的智力。同時,大腦越用越聰明,復雜的認知活動多多益善。多閱讀、多玩益智游戲、多參與文化教育活動、多旅行接受新鮮事物,以及多掌握一門語言,都對智力有極大好處。此外,保持健康心理也很重要,心理壓力會影響中樞系統,如果一個人背負著“已經老了,肯定笨了”的負擔,升高的皮質醇對大腦的傷害可不小。(實習記者 陸成寬)

關鍵詞: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