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中國科學家揭示中–晚奧陶世板塊漂移歷程

時間:2019-04-03 15:28:46    來源:中國科學院網站    

奧陶紀時中國的大部分板塊都位于岡瓦納東北緣的低緯度熱帶地區,包括華南、華北、塔里木、喜馬拉雅、拉薩、滇緬馬蘇(保山地區),這些板塊的古地理位置以及在奧陶紀時的漂移歷程一直是研究熱點。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古生代研究團隊博士方翔、研究員張元動等人,聯合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教授Clive Burrett,通過對岡瓦納東北緣多個地區中、晚奧陶世頭足類動物群的研究對比,利用多種定量古生物地理學手段,識別了該地區兩個時間段不同的頭足類生物地理區系模式,為岡瓦納大陸東北緣地區古板塊恢復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學依據。

通常認為早古生代頭足類營底棲—游泳或游泳生活方式,但是頭足類與典型游泳或漂浮生物不同的地方是它不能長時間脫離海床。并且頭足類的生存分布空間受到臨界深度的限制,所以頭足類生物區系具有一定的區域性。此外由于頭足類殼體成分是較厚重的碳酸鈣,并且殼內通常含有大量的氣室或體管鈣質沉積物,死亡后會迅速沉降至海底,基本上可以被認為是原域埋藏,因此可以利用頭足類生物地理分區來推測古板塊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從而為古地理的恢復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

研究人員基于前人已發表的資料以及在華南所做的最新的頭足類研究,系統總結了岡瓦納東北緣多個板塊、地區中、晚奧陶世頭足類動物群,運用了聚類分析、非度量性多維標度變換和網絡分析,在中奧陶世識別了華北–西藏–滇緬馬生物區、澳大利亞生物區、華南–阿爾金山生物區,晚奧陶世識別出了華北生物區、華南–塔里木–西藏–滇緬馬生物區、澳大利亞生物區。

研究人員根據不同時間段各個生物地理區系的組成變化,以及中、晚奧陶世各地區頭足類結構類型的不同,提出中奧陶世華北–西藏–滇緬馬生物區應該位于赤道附近的低緯度熱帶區域,而華南–阿爾金山生物區應該位于次低緯度區域;到了晚奧陶世,由于華南板塊向北移動,更加靠近岡瓦納大陸,華北板塊同時北移,遠離岡瓦納大陸,塊體的古地理位置和它們之間的漂移活動直接影響了頭足類的中、晚奧陶世古生物地理區系格局。

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國際地學期刊《三古》(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研究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

關鍵詞: 奧陶紀 板塊漂移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