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主角”是鋰電池

時間:2019-10-10 14:54:03    來源:上海證券報    

當地時間2019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來自美國與日本的三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領域的研發工作

⊙湯翠玲 記者 王文嫣 ○編輯 林堅

北京時間2019年10月9日下午5點45分,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該獎項授予三位化學家——來自美國的約翰·巴尼斯特·古迪納夫、M·斯坦利·威廷漢和來自日本的吉野彰,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領域的研發工作。

諾貝爾委員會在頒獎詞中說,三位科學家發明了輕便、可攜帶的鋰電池,用可控的方式讓能量實現轉換,應用場景廣泛,這是一項非常有潛力的科技。而為實現這一點,幾位獲獎者克服了很多化學方面的挑戰。

鋰電池是由鋰金屬或鋰合金為負極材料、使用非水電解質溶液的電池。它之所以相比其他電池更具前瞻性,主要還是因為具備安全性高、體積小、能量密度高等特性。20世紀80年代是移動設備研發的黎明期,鋰電池的出現順應了這一時代發展需要。

鋰電池使用的電極材料金屬鋰,是世間最活潑的元素之一,極易燃燒,甚至與氮氣都能發生反應,這樣的特性極大地拔高了對鋰電池的技術要求。

上個世紀70年代,M·斯坦利·威廷漢在研究超導體過程中發現了一種能量非常豐富的材料并將其用于鋰電池,這個由二硫化鈦構成的材料具有可以容納鋰離子的空間,可以被用于制作鋰電池中的陰極。

基于M·斯坦利·威廷漢的發現,上世紀80年代,約翰·巴尼斯特·古迪納夫發現鈷酸鋰可以作為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這是鋰電池技術方面非常重要的突破。

吉野彰則于1985年創建了首個商業上可行的鋰離子電池。“好奇心是我的主要動力。”吉野彰在新聞發布會上接受采訪時表示。

目前鋰電池已經應用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國也是鋰電池主要的生產國之一。

根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統計的數據,2018年我國鋰離子電池營業收入達到1727億元,較2017年的1589億元增長8.7%。鋰離子電池的產量由1009億瓦時增長到1242億瓦時,增長23.1%。

這主要得益于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和儲能用電池市場的快速增長。目前,我國鋰電池產業鏈較為完善。據Wind統計,從上游原材料到下游電池,涉及的上市公司多達92家。其中,以寧德時代、比亞迪為代表的一批企業已成為參與全球配套的產業鏈龍頭企業。

關鍵詞: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