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傳庚子年多災多難,180年周期白元年,太陽、地球、木星、土星和銀面并到一條線擾亂地球引力場、磁場,導致地震、洪水頻發……
“天道輪回,今年是小輪回的庚子年,更是180年周期的白元年,太陽、地球、木星、土星以及銀面并到了一條線上,讓地球引力場、磁場紊亂,太陽風離子更猛烈地撲向地球,所以災害頻仍,未來幾個月是最高峰……”
最近,類似傳言甚囂塵上,“地球引力場、磁場紊亂”“地質、氣候巨大災難”等在微博、朋友圈以及一些短視頻平臺頻刷存在感。看似“好心又科學”的提醒,到底有沒有道理?如何看待今年出現的氣象、地震等災害?科技日報記者邀請天文學專家和地震及防災減災專家為您答疑解惑。
太陽狀態正常 木星、土星對地球影響可忽略不計
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是我國為滿足空間天氣預警監測需要建立的,監測系統可以實時收集、處理數據并發布空間天氣現報、警報與預報,為我國衛星發射及科學研究部門提供觀測數據。
科技日報記者7月16日在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網站首頁醒目位置看到,過去24小時空間天氣綜述為“太陽活動水平極低,沒有爆發C級以上耀斑。”“預計未來3天,太陽活動水平極低,爆發C級以上耀斑的可能性低;地磁活動平靜到微擾。”并未出現傳言中的異動。
“太陽是太陽系的主宰,能對地球產生決定性影響的只能是太陽,土星、木星的影響微乎其微,來自銀河系的影響更是不值一提。”長期從事太陽物理研究的中科院云南天文臺研究員林雋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目前,太陽整體上處于一個非常穩定的階段,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大約50億年里也將保持這樣的狀態。
太陽在整體能量釋放平穩的基礎上,大約每11年會表現出明顯的磁場活動現象,具體表現就是表面會出現很多黑子,并伴隨有間歇性的能量突然釋放,被稱為太陽爆發。
“對于有人類活動的地球來說,太陽爆發導致的后果有時是可以明顯感受到的,比如短波無線電通信中斷、大型變電站設備燒毀、衛星運行異常等。”林雋指出,從長時間的統計結果來看,太陽磁活動與地球災害之間大致有負相關的關系,即太陽活動頻繁、表面上黑子很多、爆發激烈的時候,地球上一般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太陽活動不頻繁、表面上黑子很少甚至沒有黑子、明顯缺少爆發的時候,地球上的自然災害會明顯增加。
太陽自從前一個活動周結束之后的2007—2009年,就進入了罕見的不活動時期,原來預期從大約2012年開始的上一個活動周中,確實出現連續幾百天太陽表面上沒有黑子的狀態,這種狀態斷斷續續一直持續到現在。
“太陽帶著太陽系內的一眾成員,基本上一直都在銀河系所在的平面,也稱為銀面上圍繞著銀河系中心旋轉,不存在并到一條線上、讓地球引力場、磁場紊亂的問題。”林雋說,地球自轉、公轉,以及太陽圍繞銀河系中心的運動,都是這些天體經過幾十億年的相互作用、相互磨合之后達到的一種自然和諧狀態。其間偶爾會有些起伏波動,但至少在可以預見的近50億年內,不會發生實質性的變化。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認為,把兩種不相干的事實扯在一起,引出一個謬論,是一種典型的偽科普邏輯。
地震與天象沒有相關性 目前發生頻次在正常范圍內
在云南省地震局,預報中心主任蘇有錦研究員聽明記者的來意,肯定地說:“地震成因主要是地球本身的結構和運動導致,地震發生和天象沒有相關性。只要地球在運動,就會一直有地震發生。”
蘇有錦介紹,全球7.0級以上的地震年均水平為18次左右,半年頻次為9次左右,今年1月至今,共發生6次,頻次略低于年均活動水平;同期,我國大陸地區共發生5.0級以上地震19次,頻次雖然略高于年均活動水平,但仍在正常活動范圍內。“因此,從全球尺度和中國大陸地區來看,今年以來的地震發生情況保持在正常活動水平范圍內,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蘇有錦說。
在全球范圍內,平均每天都會發生一萬次左右的地震。“地震發生在時空分布上具有不均勻性特征,它在某個時段會相對頻繁一些,某個時段會相對少一些。”蘇有錦說,如今年7月12日,河北唐山發生5.1級地震,云南綠春發生4.4級地震,四川若爾蓋發生4.2級地震,備受關注。“人們聚焦于地震是不是多了,但從長期觀測結果來看,基本也在這些地區地震發生情況的正常范圍內。”蘇有錦說,一般來說5級以下地震基本上不會產生破壞。
此外,近日一些所謂預測某時某地會發生地震的言論也是沒有科學道理的。在現實生活中,有人“看到天空中有地震云”,又或“誰家的動物出現了異常反應”……事實上,這些所謂的預兆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即便人類目前的科學技術已經長足進步,但依然做不到像預報天氣一樣提前預報地震發生。
“從積極防災的角度說,最重要的措施就是科學合理選址,按抗震設防標準把房子建得結實,尤其是在多震區和地震易發區,還應做好防震減災知識宣傳,這才是科學、務實的做法。”蘇有錦強調。
降水由大氣環流和氣候變化決定 與天體聯系到一起毫無科學依據
6月以來,我國南方迎來持續強降雨,因其影響范圍廣、持續時間長、極端性強、局地強降水重疊度高等特點,也引發網友熱議,并將其歸咎于“異常天象”。
中科院云南天文臺王建成研究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按照常識,降水的成因更多在于大氣環流和氣候變化,它有時有規律,有時沒規律,但把持續降雨和洪水災害與太陽系其他行星乃至銀河系聯系到一起,這是毫無科學道理的,稍有物理學常識的人都不會相信這樣的說法。
縱觀歷史,長江水患頻仍,是由于長江整體呈東西走向,并基本處于同一緯度,若上中下游同步進入汛期,防汛壓力就會劇增。而今年也是這樣的局面,7月4日至10日,云南、重慶、貴州至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今年以來最強降雨過程,江西境內鄱陽湖壓力尤巨。
水利部中國水科院減災中心洪水管理與影響評價研究部主任李娜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1998年洪水之后,我國做了幾項大工程,長江防洪能力大幅提升。重點實施“平垸行洪、退田還湖、移民建鎮”工程,長江的蓄洪能力有所增加;長江干流堤防的加固加高和河道疏浚,行洪能力大大加強;長江干支流上修建了很多具有防洪作用的水庫,調蓄洪水的能力顯著提升,最主要的是建成了三峽水利工程,其防洪庫容達到220億立方米。同時,長江流域的洪水監測、預報和防洪聯合調度的覆蓋面、準確度和時效性,與20多年前相比也有了很大提升。
“如果再發生1998年那樣的大洪水,長江干流的防洪體系完全沒有問題。”李娜表示,但長江東西橫貫非常長,一些支流和上游山洪溝的防洪能力還不高,局部區域發生洪水造成損失的局面還難以避免。(趙漢斌)
關鍵詞: 天象謠言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張穩呂樂田陽孫震泰安報道時值深秋,泰安市邱家店鎮姚家坡村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節——作為全國最大的“秋褲村”,每
2022-10-29 18:34
在中國,每12秒有1人發生卒中,每21秒有1人死于卒中,腦血管病已成為中國居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早期預防顯得尤為重要。每年10月29日是“世界
2022-10-29 18:39
10月28日上午,全國首個航運企業集成化審批服務平臺在青島自貿片區啟動。該平臺運用數據中臺、AI人工智能、電子簽名等技術,將涉及水路運輸、
2022-10-29 18:37
海報評論員朱延魯10月28日,山東公布了2022年前三季度全省經濟運行數據。根據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前三季度,全省生產總值為64409億元,
2022-10-29 18:31
作為正規醫院,南昌豐益肛腸醫院在改善就醫環境、降低就醫費用、優化就醫流程方面下功夫;實行的無假日醫院制度,為上班族看病提供便利;通過
2022-10-29 17:53
10月28日,山東發布了前三季度的全省經濟運行情況。前三季度全省生產總值64409億元,同比增長4 0%。跑贏3 0%的全國大盤,經濟大省山東交出了一
2022-10-29 15:41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解強民通訊員姜雁群濟南報道10月28日,濟南軌道交通3號線二期設備工程開工活動在稻香站舉行,標志著濟南軌道交通3號線二
2022-10-29 15:32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梁雯濟南報道11月9日至10日,2022全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大會將于山東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本次大會主題為“創新引領發展數
2022-10-29 15:36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孫杰濟南報道10月28日,由中國聯合國協會主辦、外交部國際司支持、山東大學承辦的第十八屆中國模擬聯合國大會開幕。此次
2022-10-29 15:42
測評每天護膚一小步變美就更進一步啦,因為對于好肌膚,我們不管是化妝還是素顏都會顯得好看,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本人親自測評護膚品--鄭
2022-10-29 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