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通過冰凍圈水文模型 第三極地區主要河流歷史徑流變化獲解析

時間:2021-06-10 10:04:12    來源:科技日報    

6月1日,科技日報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青藏所)獲悉,來自該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構建了第三極地區主要河流的出山口徑流監測網,獲取了寶貴的跨境河流資料,為河川徑流量的數值模擬和遙感反演等提供了有效的驗證資料;通過冰凍圈水文模型,定量解析了第三極地區主要河流的歷史徑流變化。相關成果發表于《美國氣象學會通報》。

以青藏高原為核心的第三極地區是亞洲13條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又被稱為“亞洲水塔”。幾十年來,隨著該區域的快速增溫,冰凍圈的消融加劇,以及人類活動的干擾增加,第三極地區河川徑流正在發生劇烈的變化。目前,該地區徑流實測資料頗為匱乏。“監測和評估第三極地區主要河流的出山口總徑流;定量評估冰川退化、積雪消融和凍土變化等不同因素對總徑流變化的影響和貢獻;研究出山口總徑流變化對西風—季風相互作用的響應機理,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中科院青藏所研究員王磊說。

為此,研究人員利用地面觀測、遙感反演以及數值模擬等手段,首次計算出2018年第三極地區13條主要河流在出山口處的徑流總量;不同河流在出山口處的年徑流量差異很大,分布在18億—1760億方,且處于印度季風區的河流年徑流量大于位于西風區的河流。通過在長江源區流域開展高分辨率的長期冰凍圈水文模擬,研究人員發現積雪和冰川的消融量大約貢獻了徑流總量的1/4,而土壤凍融過程則主要影響徑流的季節分布。

王磊表示,該研究不僅為第三極地區水循環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地面觀測數據和先進的徑流模擬技術,而且提高了對氣候變化背景下第三極地區地表水資源的認知與理解。(記者陸成寬)

關鍵詞: 第三極地區 主要河流 歷史徑流變化 定量解析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