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我國首次發現2.9億年前巨鯊化石 瓣齒鯊具有跨大洋遷徙能力

時間:2021-09-02 15:46:41    來源:華西都市報    

日,中科院古脊椎所等在山西陽泉地區首次發現2.9億年前海洋殺手瓣齒鯊化石。該研究豐富了我們對于中國華北地區二疊紀烏拉爾世時期生物多樣的認識,大大擴展了瓣齒鯊在北半球的古地理分布范圍,并為瓣齒鯊跨古特提斯洋遷徙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證據,揭示了瓣齒鯊具有跨大洋的遷徙能力,進一步支持了瓣齒鯊可能是游泳能力很強的頂級掠食者,而非原來認為的底棲食殼類。研究成果8月25日在國際學術期刊《地質學報》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

中科院古脊椎所副研究員蓋志琨介紹,瓣齒鯊是一種十分神秘且原始的魚類,主要生活在距今約3.6億年至2.5億年之間,在分類上屬于軟骨魚類中的真軟骨頭類,意思是“具有真正的軟骨頭顱的魚類”。目前,瓣齒鯊目僅有17個屬種被描述,且大部分是零散的牙齒化石。

上世紀50年代,我國古脊椎動物的奠基人楊鐘健先生曾發現我國最早的瓣齒鯊類化石,并命名為興國瓣齒魚。但這件標本在1978年經重新研究后,被重新劃歸到瓣齒鯊目的另一個大型屬種——巨櫛瓣齒鯊的中下頜齒。

據介紹,此次在山西陽泉地區共發現7件瓣齒鯊牙齒化石,經過對比研究,確定為瓣齒鯊科瓣齒鯊屬中的俄亥俄瓣齒鯊。豐富的海洋生物化石證據表明,在2億多年前,陽泉是一片靠赤道、溫暖透光的淺海,適宜各類海洋生物生存。這次發現刷新了瓣齒鯊屬在全世界的化石分布紀錄,揭示了瓣齒鯊極可能是一類善于游泳擴散的遠洋魚類,也對研究我國華北地區二疊紀海洋生物多樣與分析指示古環境有著重要意義。

參與此項研究的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人員林翔鴻告訴記者,從尺寸上看,此次發現的瓣齒鯊牙齒化

石大小與現生的大白鯊相仿,可以推測它是一類體長可達3米到5米的史前巨鯊,“化石保存散亂的狀態也說明,瓣齒鯊可能和今天的大部分鯊魚一樣,牙齒是終身替換的。”目前,在北半球的多個地區都發現了瓣齒鯊化石,但尚未在南半球發現它的蹤影。

在幾億年前的海洋里,瓣齒鯊究竟是怎樣生活和捕食的呢?林翔鴻介紹,傳統觀點認為,它們是一種底棲的運動緩慢的食殼魚類,以底棲的腕足類、雙殼類等具殼生物為食。但此次研究發現,環繞在瓣齒鯊齒冠基部的水疊瓦狀脊紋條帶,可能具有在牙齒刺穿肌肉軟組織時,通過增加摩擦來防止獵物逃脫的功能。

這表明,瓣齒鯊可能類似于現生的大白鯊,是古生代海洋里的頂級掠食者。而瓣齒鯊化石在歐美以外的中國和日本發現,表明它具有跨大洋遷徙能力,可能是一類游泳能力很強的捕食者。(據新華社 綜合《環球時報》)

關鍵詞: 巨鯊化石 瓣齒鯊 跨大洋 遷徙能力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