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用好大科學裝置 人才待遇需跟上

時間:2018-11-02 14:38:57    來源:科技日報    

“建好僅僅是開始,用好才是關鍵。如果沒有堅實的物質保障,FAST就難以凝聚一群心無旁騖為之工作的科研人員,如此,FAST也就只是一具沒有靈魂的鋼鐵‘軀殼’。”

“中國天眼”驗收在即,可10萬年薪卻難覓駐地科研人員。此事經《科技日報》獨家報道后,在網上炸開了鍋。有“心疼科研人員”的網友表示,像“中國天眼”這種世界級的大科學裝置,開出10萬年薪太“寒磣”,難怪招不到科研人員。那么,到底什么樣的薪資待遇,才匹配得上這樣的大科學裝置?

10萬年薪算不算少?根據貴州省人社廳發布的消息,2017年,該省城鎮單位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62924元。而貴州統計局網站顯示,2017年,該省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71795元。即便FAST駐地遠離城市喧囂,條件艱苦,但這樣的收入水準,在當地尚不算“寒磣”。況且,工作一定年限后,如順利入編,薪資會隨之“水漲船高”。再者,FAST所提供的,也遠非一份養家糊口的薪資,對于真正有心從事科研工作的青年才俊而言,這個事業平臺的成長空間顯而易見。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在未來若干年內,FAST或將產生一批諾獎級別的原創性科研成果,參與其中何其之幸?

但為什么公眾會認為10萬年薪太少?與北上廣不斷飆升的房價相比,與影視明星動輒數百上千萬的出場費相比,與高科技企業搶人大戰中的天價年薪相比,這些年,我國科研人員的收入多少有點“波瀾不驚”。現實的差異,難免讓人有落差感。聲名在外的FAST,一個耗資12億才建成的大科學裝置,難道就提供不了更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嗎?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疑問代表了公眾善良的愿望和殷切的期待。

誠然,唯有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才可能厚積薄發。但人類社會是以物質為基礎的,說得淺顯一點,誰都離不開吃喝拉撒、生老病死。特別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我們不能苛求科研人員像老一輩科學家那樣,國家一聲號召,便奮不顧身奔向遠方。同時,經過幾十年發展,我國科研事業也不像過去那么囊中羞澀。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布的《2017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總量超1.76萬億元,R&D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13%,再創歷史新高。這說明,善待、厚待科研人員,我們有物質條件。

事實上,對于大科學裝置來說,“買得起馬,配不起鞍”的狀況由來已久。早在幾年前,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就公開發出疑問,為啥國家花了這么多錢建設大科學裝置,卻沒有配套的人員管理、薪資發放機制?建好僅僅是開始,用好才是關鍵。大科學裝置能否發揮作用,最大的決定性因素還是人。像FAST這樣的大科學裝置,除了頂尖的科學家,更離不開一群維系其正常運營的科研“工匠”。如果沒有堅實的物質保障,FAST就難以凝聚一群心無旁騖為之工作的科研人員,如此,FAST也就只是一具沒有靈魂的鋼鐵“軀殼”。

應當看到,在有關部門的努力下,這些年大科學裝置“重物輕人”的情況有所改善,但在項目具體實施過程中,科研人員的智力價值仍得不到足夠的體現。這方面不妨學學國外,將大比例的人員經費納入大科學裝置的建設經費中,進一步優化人員經費投入機制,探索更為靈活的管理機制,為科研人員提供有尊嚴的薪酬待遇,彰顯價值導向,從而激勵更多人投入到科研創新中去,創造更多更大的社會價值。(何星輝)

關鍵詞: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