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旅游 > 正文

青島60個山頭公園進入全面整治階段 還山于民還綠于民

時間:2021-11-15 09:37:40    來源:青島日報    

突出歷史特色、文化特色、主題特色,結合山體地形地貌、植被狀況,青島60個山頭公園進入全面整治階段——

“一山一策”,重塑城市綠色空間

2021年,對于青島城市公園體系建設而言,開啟了全新的探索。正在發生的變化表明,豐富的城市公園業態,有利于提升綠色“能級”,有利于更好地滿足市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在北嶺山森林公園,一處占地3000方米的全民活動廣場于日投入使用,新增的羽毛球場、兒童游樂設施等讓居民實實在在享受到便民福利;在金家嶺生態公園,盤山步道沿線景致愈加旖旎,登上山頂的觀景臺,山海城交融的城市風光盡收眼底……深秋初冬正是賞景好時節,家門口各具特色的山頭公園成了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今年6月,全市啟動山頭公園整治工作。明確到2022年底前,重點整治七區60個山頭公園,為市民提供更加舒適、便利的公園環境。其中,市南區9個,市北區10個,李滄區9個,嶗山區3個,西海岸新區14個,城陽區5個,即墨區8個,由轄區制定具體建設提升方案。因浮山和太山跨區,由市級統籌制定整治方案。

整治工作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和“因地制宜、一山一策”的要求,堅持科學規劃,保護優先,注重對原有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最大程度保留和復壯山上原有植被群落,提倡選用生態透水材料、鄉土樹種,體現山頭公園環境“自然、生態、野趣”。突出歷史特色、文化特色、主題特色,結合山體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植被狀況,盡量減少人為因素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打造不同風格、獨具特色的山體公園,避免千篇一律、千山一面。

山體是青島重要的生態資源。山頭公園整治既是基于我市地形地貌特征,衍生出來的一種滿足高密度城區人們對公園需求的方式,也是在建設“公園城市”大背景下,城市品質提升的一次實踐探索。而如何利用地形地貌特點、順應群眾需求,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山頭公園,需要更多城市治理“良方”。

重拳整治,還山于民還綠于民

日前,記者來到嶗山區金嶺山生態公園,沿登山步道而上,兩側樹木郁蔥,設置了多處特色景觀節點,附不少居民在此健身、遛彎。“我隔三差五就過來轉悠,現在正是賞景的時候,樹木的葉子都變色了,可以說是一周一個光景。要是上了山頂俯瞰,那更是美景盡收眼底。”家住附的王女士滿心歡喜。

金嶺山生態公園占地面積2220.3畝,位于嶗山區中心城區核心地帶,毗鄰金家嶺街道2個社區,中韓街道5個社區,周邊還有多處辦公單位、學校等,輻射人群眾多。早在2017年,金嶺山生態公園就開始啟動建設,重點圍繞生態修復、山體綠化、登山(防火)通道、基礎服務設施等內容實施建設。現下,金嶺山生態公園正在進行品質提升工程,其“生態、休閑、健身”功能還在不斷提檔升級。

“在整治提升過程中,我們對違法建筑、墳頭墓地等進行了清理、整治,通過因地制宜的方式對原有生態系統進行保護和修復,完善了基礎設施。”嶗山區金家嶺生態保護開發中心副主任李廣海介紹,以盤山步道旁的一處生態水池為例,原先是周邊居民種菜使用的臨時取水點,工作人員在整治過程中清理了周邊的菜地,并設計成了一處節點景觀,目前還可以作為消防蓄水的補充用水使用。

記者注意到,金嶺山生態公園里的部分樹木還懸掛了標識牌,牌上標注有樹木的名稱、科屬、以及二維碼,掃碼即可查看樹木的詳細資料。李廣海介紹,目前公園內的樹木有一二百種,不少特色樹木上都設置有標識牌,方便市民了解植物知識。后期還將繼續深挖公園所在區域的歷史文化資源,增加公園的文化特色。

如今,愈加秀麗的金嶺山生態公園已成為周邊居民家門口的網紅打卡地,而這也是我市眾多高顏值山頭公園完美蛻變的一個縮影。目前,市南區田家村東山、李滄區老虎山公園、城陽區丹山公園、即墨區峴山公園等一批山頭公園都正在不斷蛻變升級。

接連幾個月以來,青島市山頭公園整治工作指揮部辦公室組織各區通過徒步查看、社會調查等方式,全面摸清60個山頭公園現狀及存在問題,分門別類確定山頭公園規劃建設方案,同時,緊盯群眾反映強烈的山頭公園問題,進行了持續的重拳整治。此外,還專門成立了督查組,對各區違法建設清理整治、墳頭墓地清理整治、規劃建設管理以及交辦督辦事項辦理等情況進行了督導檢查,并按照“督幫一體”的原則,積極協助各區解決山頭公園整治工作中的困難問題,上下聯動、形成合力,切實還山于民、還綠于民。

按照整治“施工表”,當下,青島已進入山頭公園的全面整治階段。各區市、部門正加強合作,確保按時、高標準完成山頭公園整治建設任務。

老牌公園“蝶變”,串聯更多綠色城市空間

其實,青島山頭公園的歷史由來已久。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市精心規劃建設了觀海山、觀象山、信號山、青島山、貯水山、太山、北嶺山、嘉定山、墩山、樓山10座山頭公園,成為城市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記者注意到,本次山頭公園整治中,這10座山頭公園均在名單之列。青島農業大學園林與林學院院長劉慶華表示,青島地形以丘陵為主,建設和提升山頭公園能很好地與城市特點相結合。山頭公園的整治既是城市生態修復的一個過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城市綠地不足的問題。

此外,《青島市山頭公園綜合整治方案》提到,基于太山現有優美的自然景觀和濃厚的人文資源,規劃串聯中山公園、動物園、植物園和櫸林公園四個公園的綠道,形成三環一線:全民陽光綠道環、最美花道環、溯源綠道環和最美登高觀景線。還將沿道路等高線串聯多個觀景點,規劃休憩廊架,局部拓寬、增設觀景臺。11月8日,太中央公園生態綠道建設項目有關信息公示,征求公眾對項目的意見和建議。

這也意味著,整治不僅聚焦山頭公園本身,還將串聯起更多的城市空間。眼下,中山公園作為2021年青島第37屆菊展主會場,正在上演花事盛宴;動物園十幾年如一日的低價門票,持續吸引著不少家長帶孩子前去游玩;植物園作為首批“青島森林氧吧”之一,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到自然的魅力……把各美其美的城市老牌“寶藏地”融入美美與共的生態大環境中,青島正在以綠道為軸重塑城市空間新形態。

今年7月份,北京林業大學教授何昉在受邀參加全市園林林業大講堂中提到,各類綠地發揮不同的生態、景觀功能,并且在空間上呈散布狀態,各類綠地互相孤立,缺少內部的聯系,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受阻,而綠道最重要的功能是,通過連接其他各類非線型綠地形成一個整體,使得城市綠地系統功能更加完善,動態衡更加穩定,地域特征更加明顯,擴展更加適應城市發展,發展的可持續大大加強,從而起到良保護的目的。

日前,《青島市“十四五”林業發展規劃》出臺,明確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市將依托“山、海、城”地域特征,推進山水林田海島灣系統治理,推動公園城市建設,全面推行林長制,構建布局合理、結構優化、功能完備、效益顯著的城鄉一體化生態空間格局。“十四五”末,全市森林覆蓋率提升至15%,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不低于40%,建成區綠地率不低于3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低于15方米。

從“小生態”抓起,守護綠色還需久久為功

眾所周知,青島有著“紅瓦綠樹,碧海藍天,不寒不暑,可舟可車”的美譽。但在劉慶華看來,青島綠色“能級”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從氣候的角度來講,青島其實適宜許多植物的生長,而目前公園里面的植物種類還遠未達到應有的豐富程度。”他繼而提到,如今的生態園林不僅是人和植物的園林,還應該是人與其他生物和諧共存的園林。植物的種類更加豐富后,能夠為更多的鳥類和其他的小動物提供生存的基礎,而物種多樣有利于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在研究中,何昉也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野生動物進城。以深圳為例,《深圳自然筆記》曾寫道:“深圳市建市的33年中,大部分野生動物已經在這片土地上消失,完全失去蹤跡的有赤麂、水獺、大靈貓……”而據媒體報道,2017年,野生動物在深圳頻繁出現,其中,國家三級保護動物豹貓是國內首次在大城市中心地帶發現的稀有野生動物。“可以通過綠道、生態廊道的建設,擴大動物的棲息地范圍,讓動物進城。”何昉表示。

此外,不少“稀客”還頻頻到成都“串門”。2020年度成都市生物多樣監測報告顯示,在植物方面,與已公布的成都市原有植物3390種相比,成都市新增植物1069種,新記錄國家重點保護植物27種;在動物方面,與2018年記錄的陸生野生動物625種相比,2020年成都市新記錄動物種數共計75種。

“其實,每個山頭公園本身就是一個小的生態系統,它們疊加又構成整個城市的生態系統。山頭公園的建設和提升,不僅僅是修出一些道路或者活動場所,更重要的是把生態系統恢復并維持下去,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做好青島城市公園體系建設。”劉慶華表示。

毋庸置疑,公園的升級,也是城市的更新。發揮資源稟賦優勢,借鑒成都等先進城市經驗,匯集各方力量,我市正在編制公園城市規劃,將進一步為“公園城市”建設提供方向指引,從而切實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轉化為城市發展的生動實踐。(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棟)

關鍵詞: 青島市 山頭公園 綠色城市空間 老牌公園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