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為什么姜子牙大軍中沒有一個叛徒,楊戩一番話說出了原因!

時間:2022-04-05 20:51:49    來源:中華網熱點新聞    

《王事情腦補封神史》第190期:反水

文/王事情

不管闡截之爭,還是西周代商,本質上都是戰爭。只要是戰爭,就會有人或臨陣倒戈、或叛降投敵,從根本上來說,這是因為價值觀不堅定造成的,所以才會對其不斷進行修正。有的人一生倒戈一次,有的人倒戈數十次,也真是辣眼睛。

封神大戰也是如此,修士界有三教卷入其中,而俗世界主要是商、周兩國。在以上各勢力中,西方教總共兩個人出場,還都是高層,不大存在改變立場的可能。闡教貴為正教,截教一向被目為良莠不齊,都有弟子成為叛徒。殷商這邊,李靖、黃飛虎、晁氏兄弟、鄧九公、蘇護等都加入了西岐。再看周朝,竟然沒有一個人反水!

這也太不可思議了。自古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黃明也曾勸黃飛虎,"君不正,臣投外國",商周連年大戰,但凡國中群情鼎沸,武王是很容易被目為"窮兵黷武"的昏君的。要知道周雖占據了天地大數,但相比成湯實在太過弱小。西伯侯不過是成湯末年四大諸侯之一,麾下雖有200鎮小諸侯,相當天下1/4的力量,但和商王朝比起來仍然不夠看。黃飛虎歸周后,聞太師首次籌備兵探西岐,竟只用了二流武官晁田,且只給了他三萬人馬,可見太師內心深處對西岐的輕視。

西周對商朝的用兵始于兵伐崇侯虎,到姜子牙金臺拜將時二者實力大約持平,此時才堪稱國與國的交鋒,而當西周兵出金雞嶺,戰爭性質已經轉變成滅國之戰。而即便如此,周朝也不敢說必勝。此時,除了一個虛無縹緲的"天數"站在西周這邊外,就整體實力而言,他們是不如成湯的。

仙界盟友方面:商有萬仙來朝的截教全力支持,周有闡教、西方教的支持。兩下對比,截教金仙境界的人數至少在千人,這點形成碾壓。高端戰力方面,通天和元始都是圣人級高手,其授徒及陣法水平都在元始之上。

拼人頭:周是60萬人馬,看上去堪可投鞭斷流。但事實上這點人數相比商商國龐大的常備軍,仍是少得可憐。帝國末年有座雄關叫三山關,關上鐵軍忠誠衛國,百戰百勝名將輩出,以一關之地,不但擋住了南伯侯二十年叩關之旅,還為帝國征伐西岐貢獻了50萬大軍(鄧九公20萬,張山10萬,洪錦10萬,孔宣10萬)。而西周的東進之路上,這樣的雄關還有七個,分別是佳夢關、青龍關、汜水關、界牌關、穿云關、潼關及臨潼關,每關按10萬守軍這個最保守的數字計算,也有70萬大軍。

更且不說還有澠池縣張奎的駐軍,大約又是5~10萬。梅山七怪出世后,紂王隨隨便便就給了袁洪20萬軍隊;周師兵臨朝歌,平民丁策等三人出山,紂王拜為上將,很快又拼湊了一支隊伍;午門大戰,紂王帶領的御林軍至少以5萬計。可見拱衛京畿的軍隊,不下30萬之數。

這么一對比,周朝的真實實力也就出來了。相差如此懸殊,他們依舊贏了。為什么?

一、高層的勝利直接影響到俗世的結局

元始成立玉虛同盟,拉攏老子、準提及接引三人,在高端戰力(圣人高手)方面形成四打一的局面,通過誅仙、萬仙兩役鎖定勝局。

二、周軍如滾雪球般越戰越勇

姜子牙用兵以來,每戰必勝,每攻必取。勝利會引起化學反應,既轉移了國內矛盾,又形成了強大的聲望,終于歷經百戰而天下無敵。孟津之會時,武王自然便是當仁不讓的盟主;紂王自焚后,姬發便是天下歸心的天子。

三、戰爭具備淘汰功能

面對千里眼順風耳驚艷的法術,姜子牙一度懷疑營中出了奸細。此時楊戩說了一番話:

料左右將官自在西岐共起義兵,經過三十六路征伐,今進五關,經過數百場大戰,苦死多少忠良,今日至此,克成湯只在目下,豈有這樣之理?

這句話已經明白無誤的點明了周軍中為何無一奸細。

一是沒時間。前15年時間里,面對36路征伐,平均一年2.4次大戰。后5年奪取天下,奪7關,取金雞嶺、澠池、孟津3要塞,破誅仙、瘟癀3陣,加上朝歌破丁策、紂王大戰2場,平均一年3次大戰。此外小戰無數次,加起來"數百場"。可以說周軍從上到下,無誰是誰,不是在戰爭就是在戰爭的路上,完全沒時間去想別的。

二是淘汰制。忠良尚且戰死,如武王諸弟,何況是別人?這是一個很好的淘汰有投敵傾向者的過程。畢竟,不論身前政見怎么樣,戰死的都是忠良。

三是堅信勝利。不管是闡教還是周軍,都堅信自己是掌握了大義,兵伐不道,于是截教在他們嘴里成了助紂為虐,紂王成了獨夫昏君。藉由這個崇高的目的,保證了絕大部分下屬的思想純潔性。

三是沒寫。因為大義二字,即使周朝曾出過奸細,作者也不會寫出來消解其正義性。

待續

關鍵詞: 千里眼順風耳 投鞭斷流 很容易被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