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清軍入關時,也就只有十萬左右的精銳,為什么可以統一中國!

時間:2022-04-06 11:54:50    來源:中華網熱點新聞    

大清王朝,是我國歷史中的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其統治了我國二百多年的時間。在這二百多年里,清朝走過了他富強的時期--康乾盛世,同時也有他沒落的日子,并且從此一蹶不振,被人民所拋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清軍入關時,也就只有十萬左右的精銳,為什么可以統一中國?

在小編看來,清朝滿洲大概有十萬左右,加上漢蒙八旗應該在二十萬左右,而滿清能實現統一,小編認為有以下原因:一、明朝已失去人心,天下已經民不聊生。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在所有封建王朝里,只要是爆發了大規模的起義。那么王朝距離滅亡也就不遠了。有亡就有興,興亡更替自古以來都是這樣的。

二、農民政權:大順、大西等并沒有準備好建立新政權的準備。像李自成的大順也好張獻忠的大西也好,在明亡幾年前都是跑來跑去。給明朝剿得幾乎全軍覆沒。在公元1640年以前農業軍都沒有穩固的根據地。如1638年李自成全軍覆沒,只剩17人。1639年李自成只有數千人。1639年-1642年活動在河南湖北。1643年攻下陜西,1644年建立大順政權。可以說是根基不穩,匆忙建國。而已農民軍活動的地方都是受破壞最嚴重的地方。張獻忠也是如此,之前投降了明朝。1639年反叛,1643年就建立大西。

三、清軍的果斷出擊,兵貴神速。依靠地主武裝。公元1644年在李自成入北京時,清軍就已經準備入關。在山海關擊敗大順軍。(吳三桂投降的作用是有,但沒有許多人講的那么大)不到一年清軍就占據:河北、山西、山東、陜西。李自成跑到湖北去了。八旗精銳為主力進攻農民軍,地主武裝維護地方治安。李自成的每攻一城必然去搶地主、商人、有錢的士人。這使得他們倒向清朝,大順的主力已給消滅,只剩下殘余勢力。在公元1645年三月左右,清軍把主要力量對付南明,兩月后南京城破。南明的主力大多給消滅或投降。

四、南明內斗,無法像南宋一樣割據。很多人討論過南明為何不能像南宋那樣割據半避,南明跟南宋的情況是不同的。1、北宋是讓金國滅掉的,明朝卻是讓農民軍滅掉,北宋至少還有人心可用。2、北宋并沒有如明朝般爆發大規模起義。3、南宋的黨爭遠沒南明的那么激烈,南明弘光那一年,南明上下在忙在黨爭、為三大案翻案。4、北宋皇族都讓金國俘虜了,只剩趙構,沒有人跟他爭。南明開始有福王、桂王、潞王爭大統,弘光亡后,又有幾王相繼監國。唐王稱帝,是為隆武帝,隆武帝死后,桂王(隆武的弟弟)也稱帝,是為永歷帝。

五、清朝已做了入主中原,建立新一統政權的準備。清朝的軍隊戰力是非常強的,除此之外政治上也是有準備。在皇太極時清朝就仿明朝建立內閣和六部。行政官員體系都是仿明制。政治制度基本上是以明朝為藍本。明朝的原官員和士人更容易接受。所以清朝一入中原接手政權很順手。清朝提出的口號:天下取自賊人,為明朝報仇。贏得相當一部分士人心。清朝斥責南明不為明朝報仇卻在為同大統而相爭。也讓一部分人對南明產生意見。清朝每打下一個地方就利用原明朝官員和地主豪強接收地方的治理和治安。

六、清朝的招撫、澄清吏治、鼓勵墾荒、拉擾士人等一系列政策。清朝對明朝、南明、大順、大西的能招撫的都招撫,大封爵位。撫歸順后,赦免其罪并授官。順治非常欣賞與佩服明太祖誅戮大臣,以重法治世的經驗。曾說其立法對后世非常有益。實行京察大計,對各地官員普遍進行考核。從此三年一大計,定為制度。他加強對內外官員的監督,尤為重視都察院和御史的作用。與此同時,還向各地派出大量御史,察吏安民。他還下令滿漢官員互參,即互相監督。

順治還曾親率王公大臣跪拜孔子,清朝是皇帝跑去山東曲阜祭祀孔子最多的。在清朝祭祀孔子是非常隆重的,比以往的朝代都要隆重(明朝太祖曾下令禁止天下祭祀孔子,只務曲阜一處,但因受到強烈反對而收回)。清朝入關后實行了一項官生制,就是官員的:子孫、兄弟、侄子參加科舉時稱為官生。考的是另外的官卷,二十取一,比普通人的中舉率要高得多。

所以綜上所述,小編認為雖然滿清的人口少,但是依然能實現統一,不得不說明末時期確實是糟糕到了一定的程度,才給了滿清可乘之機;而且滿清對于漢人的控制力度是非常強的,讓漢人接受了被統治的事實。歷史無數次向我們證明,無底線的內斗智慧引來外地的入侵,最終都會導致亡國。對于這個問題,大家是否還有著其他不同的觀點呢?喜歡的朋友可以點贊加關注喲。

關鍵詞: 清軍入關 統一中國 封建王朝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