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匈奴那么強大,漢武帝就殺了10多萬人,為何匈奴從此一蹶不振?

時間:2022-04-08 12:44:54    來源:中華網熱點新聞    

從戰國時代起,匈奴就威脅著中原王朝的安定。趙國北部邊境駐屯了大量兵馬,長平之戰、邯鄲之戰,兩次對于趙國來說無比重要的戰役,都沒把北境的軍隊調回來,為的就是防匈奴。

后來實在扛不住秦軍的進攻,把名將李牧調回去了,匈奴趁機侵入河南之地,即現在的內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

秦始皇統一天下后,派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之后又耗費無數人力物力修建萬里長城,這可不是為了給后世留下一大奇跡,而是人為的修建一道屏障,阻止匈奴騎兵長驅直入。

可以說為了防范、抗擊匈奴,趙國、秦朝都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打敗項羽建立大漢王朝的劉邦也在匈奴手上吃過虧,被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差點回不來。

也是因為白登之圍,見識過匈奴兇殘的劉邦服了軟,采用臣子劉敬的建議,以和親的形式花錢買和平。

這為后來漢朝與匈奴的交往定下了基調,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幾乎每一朝都有公主和親,也算是為初生的漢王朝爭取到了70年的穩定發展時間。

流程通常是這樣的,沒糧食吃的時候,匈奴人便侵擾邊境,漢朝派出軍隊抵御,打一段時間雙方就議和,匈奴表示臣服,并向漢朝求娶公主,漢朝犧牲一位公主或宗室女,帶上大批的嫁妝,再次安撫住匈奴。

說白了,漢朝這是花錢買太平,公主都是附帶的,最重要的是跟著公主出嫁隊伍運往匈奴的大批糧食、布帛和財物。

但到漢武帝這兒,匈奴這招不靈了,他不想再忍耐,決心為漢朝一洗前恥,終結匈奴曾經有過的輝煌。歷史上,漢武帝是第一位提出要北方游牧民族匈奴臣服于中原王朝的皇帝,為此特意修筑受降城。

為何漢武帝如此強硬?他的底氣來自于逐漸強盛起來的漢朝。前面四代帝王的休養生息、發展經濟,讓漢朝變得民富國強,國庫裝得滿滿當當,這為漢武帝擊潰匈奴提供了必要的戰爭條件。

而且漢武帝還非常幸運地擁有了一群驍勇善戰的將領,其中最有名的當屬衛青和霍去病舅甥倆,他們簡直像是上天專門派來幫助漢武帝的"帝國雙璧",轉戰大漠威震匈奴,為漢朝立下赫赫戰功。

尤其霍去病,19歲時指揮三次河西之戰,殲滅和招降河西匈奴近10萬人,俘虜匈奴休屠部用于祭天的金人,直取祁連山,使中原政權第一次占領河西走廊,對后世影響深遠的絲綢之路因此得以開辟,又在后來的漠北之戰中消滅匈奴左部主力7萬余人。

毫不夸張的說,僅霍去病這一軍匈奴就招架不住了,何況還有同樣令匈奴聞風喪膽的衛青。兩人加在一起,消滅的匈奴人肯定超過十萬,如果加上其他將領的戰果,這個數字還得往上。

但是,影響數代中原王朝的匈奴之所以從此一蹶不振,卻不只是因為被殺的人太多。

匈奴被稱為"百蠻大國",疆域最大時以蒙古高原為中心,東至內蒙古東部,南沿長城與漢相鄰,一度控制了河套及鄂爾多斯一帶,向西跨過阿爾泰山,直到蔥嶺和費爾干納盆地,北達貝加爾湖周邊。幅員極為遼闊,人口超過300萬。

說句有點殘忍的話,死上十多萬,對匈奴來說并非難以承受的事。真正打擊到匈奴,讓匈奴由盛轉衰的,是漢朝跟著軍事勝利而來的一系列措施。

舉個例子,公元前127年,匈奴大舉入侵上谷、漁陽等地,漢武帝派出衛青,大敗匈奴,繳獲了匈奴牛羊馬匹等牲畜百萬之數。

眾所周知,匈奴是游牧民族。農耕民族的溫飽來自于田地里的莊稼,游牧民族的溫飽來自于家里養的牲畜。牲畜被奪,匈奴人就算逃脫也無法生存下去,除非他們愿意學習農耕技術,像中原人一樣生活,否則就只能餓死或歸順。

都說打蛇打七寸,衛青這一招,正好打在匈奴的要害上。而這樣的事情并不是只這一次,衛青幾乎每次打敗匈奴,都要清繳這個部落的牛羊牲畜上交朝廷。

除了祭天金人和俘虜外,霍去病繳獲物資的記錄比較少,不知道他是只顧著打仗不要戰利品還是史官沒記。反正事情就是這樣,匈奴搶漢人的,漢人也搶匈奴的。

另一方面,漢武帝在河套地區修筑朔方城,設置朔方郡、五原郡,從內地遷徙十萬人到此定居,加強對河套的控制。等這些遷徙過來的人適宜當地的生活環境后,這塊土地就是他們的家,匈奴人別想來奪走。

失去了牲畜和土地,匈奴人也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還拿什么跟漢朝斗?從這兒開始,漢武帝差不多都是一樣的套路,一打了勝仗,對匈奴的"后續服務"就跟上,搶牲畜、搶土地,從本質上消弱匈奴的有生力量。

而漢朝幾十年不間斷的進攻,往往能將戰線推進到匈奴境內,這就意味著無論打贏還是打輸,承受戰火對生產破壞的都是匈奴。長此以往,匈奴必定面臨經濟崩潰的危機,就連牧民的基本生存都會成問題。

匈奴就這樣一步步走向衰敗,有的內附漢朝,有的不斷北遷,再加上東胡等部族趁機對他們的攻擊,被漢武帝打殘了的匈奴,再也不復當初的強大。

關鍵詞: 游牧民族 中原王朝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