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歷史上唯一過春節犯法的5年,所有人取消假期,慶祝的人全部被抓

時間:2022-04-08 14:56:29    來源:中華網熱點新聞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歸》

從新冠肺炎之后,咱大中國這兩次春節都過得有點艱辛,尤其是很多人不能回家,以至于思鄉心切,難免覺得憤憤不平,但這種特殊時刻,還是保住小命要緊,節日什么的反正還能過上個千年萬年,而且很多人不知道,其實歷史上最艱難的春節可不是現在,而是在近代,那一次不僅沒有假期,連悄悄慶祝都是犯法的,會被抓。

而這一切還得從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1840到1919)說起。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中國的大門被帝國主義打開,隨著鴉片一起流入的,還有西方思想,不過最初先進的革命者看到的只是西方的君主立憲,以及西方的技術,所以爆發了反封反侵的太平天國運動,以及"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

這兩個運動都是機械化的模仿運動。前者還帶著封建思想的殘余,其本質還是推翻清朝,建立新朝,所以只是截取了一點點西方先進的民主制度,是不完全不純粹的運動;后者也先只是看到了先進的技術,又看到白銀外流的負面影響,作出的行動僅僅只是大規模購買槍炮,和在國內發展西方企業。他們都還沒有觸及到革命的內核--思想。

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朝,袁世凱竊取成果掌權建立北洋軍閥統治國民后,大家才發現制度雖然是新的,但思想卻還是陳舊的,就像一條洋裙用的麻布一樣非常不搭調,于是開始了新文化運動。起初新文化運動的方向自然是好的,比如說"三綱五常應當廢止""封建迷信要不得""反纏足擁天足運動",這些都是有利于國民的好事。

不過運動還是存在局限性,當時不少人對于東西方文化的態度是--絕對否定東方文化,絕對肯定西方文化。這種極端自然產生了消極的后果,而這個后果展現在中國民俗文化上的時候尤其突出,具體就是廢除中國傳統歷法農歷,改用西方紀年公歷;認為傳統節日是生肖吉神擇日等迷信的來源,所以應當全部廢除。

即便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1919到1949)的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這樣的想法也沒有消失,而且還更加強硬,1929年甚至還宣布只準過陽歷新年,堅決廢除春節,認為其是封建迷信,不讓貼春聯,也不讓放假放煙花爆竹,更是不準走街串巷去拜年,還出動了民警巡邏,就是在各個路口抓去拜年的人群,連農歷掛歷都不能賣,賣了也要坐牢。

然而這樣的做法注定不能成功。因為如果真的要算起源的話,春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虞舜時期,在明朝的時候達到了興盛,清朝腐朽成那樣它也還是在,而這近4000年中不管名稱怎么變,玩鬧的花樣如何,社會經歷過怎樣的變動,它也是一個誰也不能阻止,誰也不能廢止,誰都不會說不想過,完全扎根在中國血液里的節日。

況且上者覺得下者愚昧無知,下者卻也嘲諷上者崇洋媚外,在很多人心里老祖宗的東西是很重要的,是要守住的,糟粕也就罷了,可過過節行行禮又礙著掌權人什么事?干什么都要學別人來?所以春節還是不能夠被廢除,這禁止的5年之后大家依然過得歡天喜地,直到現在除了一些不可抗力之外,它依然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不過春節還在,崇洋媚外的思想也還在,它之所有還在而且如此根深蒂固,還是因為當初閉關鎖國導致中國無限期的落后,對比起來使得中國人打心底就覺得自己低人一等,衍生成為看到西方就覺得是文明和先進的,連一個圣誕節都能被魔改成為了送蘋果棒棒糖的東方節日,也出現了看到外國人就會有中國人主動讓座的神奇現象。

如何改變這種畸形的狀況?其實之前國家就多次重點強調了"文化自信",只有對自己的傳統文化有著強烈的自信心,中國人才能有骨氣和底氣去面對其他各國的文化沖擊,而樹立文化自信的方式方法,還需要很多人率先宣傳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大家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更多元,如今有不少人做到了這一點,比如說李子柒就是很好的榜樣。

但是光她一個人是沒有不夠的。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樹立全民文化自信,只是一個人的力量那就是星星之火,燎原的話還是得需要"東風"。

關鍵詞: 傳統文化 西方文化 崇洋媚外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